◎陳景威
(東莞廣播電視傳媒發展有限公司,廣東 東莞 523000)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攝影攝像審美進一步發展。對于任意一種藝術形式而言,審美作為藝術主體,是人們創造生活、感受生活以及科技生活中的客觀規律,人們通過全面概括審美規律、追求審美,進一步促進感知審美的進步發展和完善,促進時間、空間以及記錄性等多種維度全面融合,共同構成攝影攝像審美。
攝影攝像屬于一種光和影構成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于任意攝影人員而言,光影都是攝影中的重要元素。攝影也是一種能夠把時間定格在瞬間的藝術形式,或是在深入思考后形成繪畫派乘積的完美造型場景拍攝,不論拍攝方法如何,都離不開光影造型,為此對應拍攝者需要具備良好畫面想象力和觀察力。攝像原型屬于圖片,后期發展中不斷添加剪輯、聲音等元素,最終轉化為一種可視聽語言。
拍攝和攝像具有不同拍攝側重點,攝影是一種定格的空間藝術,具有不可回復性,至于攝像則具備良好的自我表現功能,動態攝像和靜態攝像會給人帶來某種完全不同的感受,光影、剪輯以及聲音銜接可以隨時改變表達形式。
攝影攝像在媒體市場競爭中具有突出優勢,并成為各個媒介爭搶受眾關注的核心武器,優質攝影作品能夠從視覺感受層面吸引大量關注,在我國媒體全面進入融媒體時代后,各種新媒體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成為媒介領域核心新聞企業,對傳統媒體產生巨大沖擊,市場化融媒體多樣運營模式和管理機制,為攝影事業持續建設發展提供基礎推動力和重要機遇。
在具有較高關注度和良好發展趨勢的多樣媒體中,進一步擴大攝影投入,應用先進攝影攝像器材,指導先進理念,準確把握信息發展動向,緊抓信息核心要點。融媒體全面整合新老物資和人力資源,有效改變各個部門和媒體界限,初步創建互相流通信息中心,對各種獨立媒體服務進行全面整合,打造共同服務模式。
以前攝影攝像人員所獲取藝術圖片直接應用到平面設計和藝術設計當中,在必要條件下需要附帶一定文字說明,屬于全能型攝影人員,不同于網絡視頻、專門電視錄像以及傳統報紙記錄者,是所有內容融合體。而新時期專業攝影攝像人員所采集資料包括微信、微博和網站中的攝影材料,可以為平面廣告提供有效攝影素材,同時還可以充當傳記文章以及雜志封面貼圖。基于融媒體背景下,溝通能力強、創新能力好、思維靈活、錄像攝影能力突出的專業人員具備更大競爭優勢。
在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持續普及發展背景下,賦予基層媒體更大競爭優勢,大量基層媒體不斷發展壯大,多樣攝影裝備以及數碼相機應用普及為每個公民提供獲取圖片和快捷拍攝機會,能夠在網絡平臺中自由發送各種圖片,供大眾觀賞,相關圖片和專業攝影人員相比,相關圖片的時效性更強,對專業攝影攝像形成巨大沖擊。
大部分攝影作品普遍呈現出圖片形式,結合當下網絡傳播影響,人們可以直觀感受到完整的視頻拍攝可以進一步提升媒體文章說服力,可以將不同觀點事物清晰、直觀表現出來,體現出相應的審美價值,各個公民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移動設備、手機等工具進行拍攝,并將作品直接發送到網站平臺,攝影作品發布需要順利通過媒體集團相關審核程序,尤其是從藝術攝影角度分析,處于新時期發展背景下,普遍會因為多元化的公眾審美使作品產生審美疲勞。
傳統攝影要求單純停滯在保持視頻完整性、流暢性和清晰度等方面,進一步突顯攝影主題,符合審美基礎要求,卻忽視受眾關于藝術審美訴求和認同,當前傳播事業更加關注受眾訴求,對應藝術攝影更加傾向于大眾化和趣味性,擁有某種娛樂效應,吸引廣大受眾視線。
攝影攝像不但能夠通過自身方式有效實施藝術創作,還可以利用特殊機械復制功能,針對傳統藝術和新創作藝術實施大量復制生產,并借助特殊的機械復制功能,對傳統文化和大量新創作藝術進行大量生產復制。批量復制模式下進一步擴大藝術品規模數量,消除傳統藝術神秘外衣,將藝術從神壇中直接拉下,把神秘膜拜價值直接轉化成娛樂和展示價值。攝影藝術憑借其自身特殊機械復制能力,在創新藝術思想運動和藝術觀念創新運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合理利用攝影攝像技術相關機械復制功能中,我們所看到的影像普遍是客觀物象世界模擬仿像再現,需要進一步注意并非自身可復制性,僅僅是單純的物理特性,在于其持續進行批量復制生產中,對傳統藝術觀念形成巨大沖擊。影像大批量傳播復制以及攝影藝術推廣普及,導致傳統審美理念泛化,并形成偏向震撼、形象和零距離審美方式、日常生活審美化等基礎文化現象,泛化后審美觀念在持續散播中構成大眾對藝術平面化、淺表化以及模式化理解,從最初靜觀沉思朝著快速直觀瀏覽的快感視像方向發展,使精英文化開始轉化為大眾化的審美趣味。
隨著攝影攝像全面普及推廣,相關應用范圍逐漸擴散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攝影活動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記錄方式,我們進一步迎來了人人成為攝影師的時代。攝影攝像等成為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的文化活動。自己購買拍攝裝備成為一種常見方式,攝影攝像藝術全面普及和大眾化發展也為攝影藝術實現群體創造奠定良好基礎。攝影藝術持續普及發展中,因為影像批量復制,使圖像視頻滲透到世界各個領域當中,人們進一步更新了對于視覺感知的理解。從攝影攝像誕生初期朝著高雅藝術方向發展,再到當前從藝術觀念和藝術生產等方面徹底打破大眾文化和傳統精英文化限制,并逐漸意識到融媒體背景下,隨著網絡技術快速發展,假如像傳統藝術始終執著大眾藝術和高雅藝術區分已經喪失原有意義,將攝影攝像定位于大眾藝術可以還原攝影攝像藝術本性,突出攝影攝像藝術表現張力,開啟攝影攝像全新時代。
對于個人和一般家庭而言,擁有一個相機并非難事,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發展,大部分智能手機初步配置拍攝功能,擁有良好的成像效果,甚至手機利用率已經遠遠超出照相機,手機照相還具備傳統相機所沒有的無線網絡實時分享功能優勢,加快了攝影攝像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融媒體時代下的攝影攝像藝術需要重點記錄日常生活中人們表現,鏡頭中除了呈現某些上層人物、高大上英雄以及娛樂明星等形象之外,還需要重點關注一般社會大眾,關注社會中某些弱勢群體生存狀態,其屬于生活主體,也是歷史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攝影攝像鏡頭需要平等對待每個人物和每種生活場景。
立足于美學視角,審美可以分成三種基礎組成元素,分別是主體、客體以及主客體關系,攝影攝像人員是主體,接受攝影攝像人員創作藝術產物主要對象為客體,攝影攝像人員也是一種客體,兩者能夠順暢交流,促進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實現多元化發展趨勢[5]。
多元化的審美主體,融媒體時代下,攝影攝像開始邁入全民時代,不局限于相機、攝影機,只需借助具備攝影攝像的功能的手機媒體便可以順利拍攝,隨著相關科技水平發展,進一步擴大主體基數,可以進一步更新優化傳播途徑,擴大審美事物接受人群,如同一個雪球越滾越大。融媒體時代中的攝影攝像利弊共存,大部分人都能夠順利接受審美提高,但審美僅停滯于低于大眾審美水平,庸俗化各種低俗審美規則經過大眾大規模傳播定制,進一步轉變原本藝術審美發展規則,藝術審美依然高高樹立,導致那些粗鄙的攝影攝像圖片視頻全面傳播,立足于傳播學視角是一種高效傳播手段,而立足于審美層面分析,為不可取的。
審美客體的多元化發展,從最初的專業攝影攝像人員構成的審美主體,對應審美客體開始朝著主體方向轉化,被轉化拍攝者并非立足于從業者視角,主要站在一般大眾角度,拍攝類型不存在媒介立場干涉,大部分條件下可以提升審美真實性。
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聯系,審美關系是在主客體彼此作用下形成,審美主體給予創造產物,至于審美客體能夠給予回饋,彼此互相作用,構成一種藝術審美為核心的主客體審美關系系統。以審美主客體為基礎的藝術審美具有一致性,內在心理和情感一致。攝影攝像全民化是相關審美關系系統最終作用結果。
融媒體時代中的攝影技術發展是后期的重要改變,攝影在最初用光、構圖、空間基礎上不斷擴展延伸,進一步覆蓋電腦軟件構圖,空間和光影處理是有效的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在具體操作中,相關審美標準沒有產生太大的變化,受眾數量增加。在網絡發展速度減緩背景下,攝像逐漸變成一種發展主流,攝影地位無法取代,進一步壓縮需求空間,攝影審美本質也沒有產生任何變化,對應接受群體數量相繼增加,可以有效提升客體整體攝影審美水平。
融媒體時代下,隨著攝像審美發展,影像作為數字媒體藝術最終產物,主要是以攝像為基礎,從攝像審美為景別、光影、構圖等基礎要素中形成的。立足于攝像審美視角,為了滿足新時期融媒體發展要求,全面呈現出劇本特征,會放棄某種攝像審美,例如應用藍布和綠布等,會改變部分攝像拍攝中的藝術美感,為媒體藝術打造出更大發展空間。
攝影攝像所拍攝形成的圖片影像利用移動媒體快速傳播至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進一步宣布讀圖時代到來,并形成由廣告、電視、電影和攝影藝術共同組成的視覺文化形態,憑借其特殊直觀性、真實性以及當下性等優勢聯系語言文字優勢在當代社會文化意識形態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攝影攝像技術誕生前,人們需要前往博物館和美術館去觀賞各種藝術作品,但在攝影攝像技術誕生后,該種現象得到了明顯變化,當前多樣藝術品復制品以及多種影像不斷靠近人們,融媒體時代中,人們生存在一種被影像包圍的世界。通過分析上述內容,影像為核心的視覺文化患上一種時代病,屬于時代發展重要特征,我們日常生活無法脫離影像,視覺文化所具備強大張力隨著消費社會來臨產生更大影響。傳統模式下靜觀審美方法已無法適應當前存在較大流行性的后現代社會,而當前備受人們喜愛的閱讀方式也變成觀看圖像,可能為了追求一種刺激體驗和快感,想要得到一種轟動效應。想象人類生存世界,盡管從表面上看好像人們都十分幸福,能夠自由應用各種權利,但實際卻并非該種理想化的,大部分條件下人們內心普遍存在安全感不足的問題。例如現代人出門需要先將手機徹底充滿電如此才能滿足心理要求。盡管外表十分光鮮,但思想層面較為守舊。表面活潑生動,私下卻沒有任何生氣,單純沉浸單向度生活,容易激發人內心興奮感,還會使人厭倦,是一種思想和行動互相背離非物質世界。基于視覺文化視角,該種生存狀況在為人們帶來某些驚喜基礎上同樣帶來各種思考、靈韻、靜觀以及失落消失。如果人們沉溺于虛擬影像世界無法自拔,則代表人類走入一種世俗化不歸路。屬于非理性判斷。當前我們已經適應影像環繞的世界,為此需要總結原因,合理利用影像元素服務于人民。
視覺影像和視覺文化不但是藝術家需要思考的問題,同時還涉及日常生活哲學,視覺圖像文化開啟人類全新樣態,啟發我們對世界根本性問題進行重新思考。攝影攝像技術為基礎的機械化輔助以及生產活動利用現代媒體將人們直接代入后現代視覺文化時代,能夠提供一種消遣式虛擬影像世界,借助景觀圖像對公眾無意識欲望進行影響和引導為其創造出一種快樂原則下的全面狂歡模式。大部分公眾活動普遍按照娛樂形式參與其中,通過不斷發展轉化為某種精神文化,視覺文化和影像在融媒體背景下呈現出一種娛樂化和商業化特征,導致產生文化短暫性和漂浮淺薄性,就像是快餐文化,來的速度快,同時消失的速度也相對較快。讀圖時代中相關文化消費更加傾向于依靠形象圖像思維,最終會使人分析、思考能力下降,甚至會影響人的思考判斷以及讀寫能力,因為所提供的快餐式一致性同質影像信息資料,導致個性化創作能力不斷退化甚至消失,為此需要我們提高重視,在圖像視頻泛濫和質量參差不齊的融媒體時代,為了提高受眾對于視頻影像分辨、解讀能力,優化觀眾鑒賞能力,需要重點提高大眾視覺文化素養,這也是培養現代化公民基礎條件。想要順利解析圖像視頻內各種意義深刻的美,除了需要具備相應觀察能力,還需形成敏銳判斷。
綜上所述,數字媒體進一步推動審美主客體多元化發展,進一步推動攝影攝像審美推廣和普及,沒有對原本審美結構產生影響。在未來發展中,要準確把握攝影攝像審美發展趨勢,引導社會大眾正確審美風向,提升攝影攝像質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