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博,向鮮花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盵1]這指明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實現路徑、方法和目標。高校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人才教學培養全過程,專業思政滿足了這個需求。
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二者存在區別,但聯系密切。相較于課程思政,專業思政以專業為載體,通過專業的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教學全過程[2],融合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而課程思政僅是以一門專業課程作為載體,發掘該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思政元素融入該門課的知識體系中,是知識與思想的統一。因此,專業思政是課程思政的擴展和深化,而課程思政是專業思政的組成與支持。
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加強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十分重要,要提升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層面來認識”[3],其中明確強調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在新時代的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專業思政應與課程思政協同建設、協同發展,二者相輔相成。課程思政為專業思政的建設提供了可利用的資源;專業思政為課程思政建設搭建了思政資源庫和平臺,豐富了課程思政元素、功能及資源。課程思政與專業思政在立德樹人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因此,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進一步推動了專業思政人才培養體系的發展,二者共同推進可以產生協同效應。
財務管理專業思政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是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基于新時代思政需求開展調研分析,在財務管理專業思政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并將培養目標細化,分解成一個個的單項任務,根據單項任務制訂培養方案,設置相應的思政內容,并將思政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貫穿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4]為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服務社會主義,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盵5]在這種背景下,國內外各種價值觀、文化、思想交織影響著大學生,非常有必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植在學生心中。同時,會計行業具有特殊性,會計人才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在個人層面,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教師需要鼓勵引導學生在工作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為增強我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貢獻力量;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勇于面對挑戰,勇于擁抱變革,把握行業變革方向,將新方向、新技術,比如AI技術、區塊鏈技術、云計算技術等融入會計工作。在國家層面,教師要引領學生,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鼓勵他們以后作為企業資金的管理者,在計量收入和利潤的同時,要將環境影響的負面效益進行量化核算,使企業在做決策時不只考慮到經濟因素,還要考慮決策對環境的影響,進而轉變我國企業的管理模式及發展理念,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活動如果要持久運行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秩序,社會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法律。會計行業相較于其他行業涉及的法律較多,偏離法律的機會也較多。因此,財務管理人才要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在知法、懂法的同時更要守法。財務管理專業學生要進一步了解和掌握財經法律制度,如經濟法、稅法、預算法、會計法、企業法等相關財經法律制度。同時,在財務管理人才培養中還要讓學生形成守法的意識,使學生以法律法規作為自身行為準繩,在自己守法的同時,還要幫助身邊人守法,及時制止他人的違法行為。此外,在財務管理人才培養中,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提出并系統闡述的“十一個堅持”[6],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
職業道德是會計行業的生命,會計行業的正常運行離不開契約和誠信,其本質是對經濟事務的確認和計量,以及對資金的監督和管理。會計的核心職能是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勝任這個崗位不僅需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而且必須有道德底線。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完整性不僅取決于財務管理人才自身的專業水平,也取決于其道德狀況。因此,職業道德是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從事會計行業的基礎,是社會對財務管理人才的根本要求。從學生發展考慮,在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融入職業道德教育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有益,可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避免學生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誤入歧途。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必須牢固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7]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國家和民族永葆發展活力的根本所在。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深沉持久的力量,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財務管理課程中,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我國會計文化發展源遠流長,在奴隸社會就出現了會計的萌芽。從西周開始出現“會計”,并設有專門的核算財賦的“司會”;唐代出現“四柱清冊”,一些高度規范的會計報告開始出現;隨著我國工商業的高速發展,明代出現如“三腳賬”“龍門賬”等復式記賬法。[8]在我國古代會計這個行業中,“忠”和“信”是最重要的。例如,孔子提出“會計當而已矣”[9],這是我國古代對會計人員道德素質和專業水平的基本要求,大部分思想在當代會計行業仍然適用。學生了解我國會計的發展歷程,體驗我國古代會計文化,可以樹立文化自信,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財務管理專業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個方面,需要明確實施目標,如何實施,以及由誰實施。新時代背景下財務管理專業思政的實現路徑有以下三點。
為了保證新時代財務管理本科專業思政全面、有序開展,必須完善原有人才培養目標,在知識目標和能力要求的基礎上融入專業思政的內容。應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了解各方對當前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專業要求和道德品質訴求,結合專業特點,對專業思政需求進行細致的調研和精準的定位。在此基礎上明確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應當具備的兩大基本素質:一是專業知識扎實、應用能力強,能夠承擔會計領域或金融領域的專門工作或研究;二是道德素質過關,能恪守職業道德,思想行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據此完善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此外,還應對畢業生核心素養生成與培養目標的吻合度進行跟蹤和評估,建立人才培養目標動態調整和長效機制。
專業思政建設的前提是課程思政。在保證符合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需要將人才素養要求分解到課程體系中,構建復合型、均衡化課程結構,強化通識類、實踐類課程。同時,加強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給學生多創造課外實踐機會,讓學生了解社會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以“增強學生整體素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總體原則,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當代各方對人才素質的需求設計課程體系。教師要在課堂中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素養為重點,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10],根據思政目標,結合財務管理專業特點及各專業課之間的聯系,梳理各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并深入挖掘各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在此基礎上形成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課程體系。
教師是財務管理專業思政的實施主體,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對專業思政建設的有力保證。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財務管理專業水平,還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首先,教師應具備將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要素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的能力,這要求教師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對思政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為了達到更好的思政效果,教師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引導學生了解財務行業相關思政案例,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其次,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教師在面對重大事件時所體現的思想政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財務管理專業思政效果。教師在面對公共事件時應該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同時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身體素質和行為控制能力,能做到言傳身教,做學生的榜樣。最后,教師在授課時應該多運用互聯網思政資源,實現全方位立體思政,加強思政要素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在課堂外也能接受思政教育。
在思政教育發展新階段,專業思政在新時代的本科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財務管理本科專業思政的建設中,必須進行課程思政,同時根據新時代對財務管理本科專業人才的思政需求,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專業思政建設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全面、有序地展開,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建設。建設過程中必須準確把握專業思政的內涵,結合財務管理本科專業的特點,將思政要素與專業知識融合起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運用新技術進行全方位的立體思政,使財務管理專業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