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君 白天華
近年來,IP概念在各個產業領域掀起熱潮,“隨著文化產業的實踐發展,IP不再是知識產權的單純簡寫, 而是在承載形象、表達故事和彰顯感情的文化生產過程中,成為一種經過市場驗證的情感載體”。[1]河南借助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挖掘、提煉并塑造出了“少林寺”“武則天”“唐三彩”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IP標識,并通過對這些IP標識的視聽化創作,成功地將河南文化特色融入到視聽作品中去,大大提升了地域文化的對外傳播力與影響力。在這個以內容為王的融媒體時代,積極探索河南傳統文化IP標識的視聽化重塑與傳播,是實現河南地域高質量發展,繼承與發揚中原文化,釋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新思路、新方法與新路徑。
河南依托自身豐厚的傳統文化基礎,曾先后借助《少林寺》《武媚娘傳奇》以及徐克的《狄仁杰》系列電影等的視覺化賦能,打造出了“少林武僧”“武則天”“狄仁杰”等現象級傳統文化IP標識形象。 但伴隨視聽產業的不斷發展,影視視聽作品對此類IP標識的形象挖掘逐漸出現內容類型同質化、受眾新鮮感減弱等問題,河南已有的傳統文化IP標識形象在影視視聽市場也逐漸趨于飽和。因此,借助影視視聽創作,重組與更新河南傳統文化IP標識的影視視聽形象,進行符合現代審美的標識形象重塑,是借助視聽行業助力河南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嘗試。
2021年,河南春節晚會的《唐宮夜宴》融合傳統文化與地域特色,將文物、建筑、歌舞、戲曲、民俗等多種文化形態和藝術精品巧妙串聯,在節目中創作出著唐裝、穿唐服、俏皮可愛的“唐宮小姐姐”形象欣賞博物館、觀看唐代舞蹈,將傳統文化通過新科技、新形式完美呈現,使觀眾在視聽節目中領略盛唐時期的文化魅力。“唐宮小姐姐”IP也隨著節目的“出圈”,實現了河南傳統文化IP標識形象的多領域共生,創造、衍生出更多文化價值的文化符號。
隨后,河南衛視又以中國傳統節日為創作契機,大膽融入地方本土特色,推出了“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節目內核, 突破了河南傳統文化IP的固有形象。一方面,《端午奇妙游》采用了“網綜+網劇”的新形式,通過四位唐小妹的視角拉出四條平行中有交錯的故事線,引出7個綜藝節目,以網綜、漫畫、水下舞等多種形式講述《唐宮夜宴》 的前傳故事;《元宵奇妙夜》 則是去掉了主持人,通過跟隨唐小妹的視角游覽各個現實場景,以巧妙的轉場完成節目之間的銜接轉換,取代了晚會節目主持人的功能。”[2]“唐小妹”不僅作為“中國節日”系列的線索人物串聯起不同的故事與場景,同時也作為河南傳統文化的又一文化IP標識形象成功出圈,節目中獨特新穎的文化視覺呈現方式也成為節目爆火出圈的一大因素。
另一方面,河南“節日系列”節目對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與傳統文化IP標識形象的拆新重塑也是該節目的一大亮點,從《唐宮夜宴》到《洛神水賦》再到《龍門金剛》,將已有的文化IP標識形象進行藝術革新,不僅有藝術上的巧思,也有新技術的賦能,通過AR、三維建模、染色等數字化技術手段將舞臺與石窟實景相結合,讓觀眾看到了彩色的石窟造像。
除此之外,對于地標建筑IP的視覺創作也極具創新,將地標建筑與節目相融合,通過舞美、燈光、音響、文學、音樂、舞蹈、表演、服化多元素的藝術體系綜合,從5G+AR無縫銜接到觀影效果, 借助于現代傳媒的矩陣式傳播方式,最終呈現的舞臺效果盤活了中原大地的資源,讓陳列在禁宮中的文物、珍藏在中原腹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了起來,使得這些傳統的文化IP標識形象與現實相融相通,同時創新表達,科技賦能,實現影視視覺形象的創新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
借助影視視聽創作重塑河南傳統文化IP的標識形象,不僅是對傳統IP形象的時代化創新,同時也是視覺呈現上的科技化技術革新,這不僅是地方創意節目對稀缺獨特資源的深入挖掘,也是對時代新技術的繼承發展,中國節日系列所形成的以河南地域文化和中國民族文化為支撐的獨特發展風格,形成了影視節目創新創優的新注腳,也為其他地域傳統文化的IP標識形象視聽化創新突破提供了新思路、新表達。
河南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如何依托視聽內容生產實現地域文化的現代價值內核轉化,擴大地方文化的精神影響力, 實現河南區域文化的傳播發揚,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當下,視聽內容中關于河南傳統文化IP的呈現,大多集中在區域風土人情、百姓生活再現等創作上,且多以展現早期河南地域生活艱辛,或是小人物質樸、幽默的生活態度等為主要側重點。但在河南傳統文化中,也同樣蘊含著既具有影視創作生命力又具備深厚精神價值內核的IP元素。
例如,2021年河南春晚驚艷網絡,成功出圈,相關話題在網絡上閱讀量破億,熱度持續攀升,引發網絡上關于河南春晚,河南文化相關話題。與以往不同,2021年河南春晚不斷創優內容和表現形式,以“當潮不讓·你好·牛”為主題。
晚會以“鄉愁”為柔情線索,用“潮”的表達方式,“以‘闖、創、干’的牛勁兒憧憬并書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突出展現2020年河南令人驕傲自豪的‘牛人’‘牛事’‘牛精神’,生動地描繪了中原兒女生生不息奮斗不止的美好圖景”。[3]不僅展示了河南的歷史、魅力與風采,同時緊扣抗擊疫情、現代化建設等時代主題,做到了文化性、創新性高度融合,從而達到“出圈”效果。
武術節目《天地之中》創新節目內容與舞臺形式,主要是中國從古至今的航天夢的講述,圍繞人類對星空探索的概念進行設計。 舞臺表現形式打破了固有的舞臺化呈現,將傳統文化與地域特色相融合,古典太極與現代航天科技碰撞,并另辟蹊徑結合現代太空背景,將節目主題進一步彰顯揭示。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從古至今對太空的不斷探索,體現出科技強國戰略下我國取得的航天成就以及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
依托視聽內容生產重塑河南傳統文化IP的現代內核,不僅要將傳統文化轉換為視聽內容生產,更要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發展并駕齊驅,實現傳統文化IP精神價值的現代化轉換, 以此生產出契合新時代受眾期盼文化創新、渴望文化厚度的審美需求,在保持文化內核的基礎上,在內容設計和結構塑造上進行大膽革新,不拘泥于固有文化IP形象,使其成為一部不斷再生的“超級IP”,通過視聽內容的生產,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信,引發觀眾的文化認同感。
影視文化IP要想火爆就必須符合觀眾的實際需求,也就是大眾的“使用與滿足”過程。大眾是有著某種特定“需求”的個人,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就是滿足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因此,媒介是搭載受眾需求與影視文化IP內容的重要橋梁。受新媒體發展的影響,年輕群體成為文化消費的主要力量,作為數字技術的原住民,以95后、05后為代表的“Z時代”年輕觀眾對互聯網與融媒體平臺接觸更高,當下對于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播要更多的轉向年輕群體,增加傳統文化IP與年輕群體的用戶黏度,通過融媒體平臺傳播助力河南傳統文化IP的新一代受眾群體打造。
河南廣播電視臺2014年整合其旗下多家主流媒體單位和新媒體公司,組建成立大象融媒體集團。大象融媒打破了單一媒體融媒的融媒常態, 將不同媒介——報紙、電視、廣播、手機端、網絡等進行互動融合,各媒介單位利用自身優勢各取所長, 齊心合力在同一話題上進行深度耕作。[4]在2021河南春晚的傳播過程中,河南媒體打破傳統媒體單向的傳播路徑,積極探索新形式、新渠道、新表達,以年輕群體為主要受眾,增設多種交互式傳播模式,實現了傳播的雙向性與互動性。2021年“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河南衛視與大象新聞客戶端進行首播,在年輕群體活躍度高的媒體平臺如微博、B站等設置熱搜IP話題、短視頻彈幕討論等與年輕群體的系列互動形式,增加年輕群體粉絲黏性。其中猛犸新聞主持的“河南春晚”話題獲得6.3億次閱讀和44.6萬次討論量;大象新聞主持的“端午奇妙游”話題獲得5.5億次閱讀和29.1萬次討論量;河南廣播電視臺、河南衛視、大象融媒等地方融媒體共同進行節目的前期宣傳和節目播出后的網絡互動,并充分運用自身媒體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賬號等平臺,聚焦年輕群體受眾形成互動,為傳統文化IP保持持續性熱度。
在河南春節晚會上,衛視直播攜手手機直播平臺快手App官方,在全媒體傳播矩陣的密度宣傳下,形成了全網的“閱讀期待”。在傳承推廣厚重傳統文化的同時,更注重了“青年語態”的表達,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多維度打造國潮IP。在“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融媒體傳播上,河南衛視通過大屏聯動小屏,實現了IP內容的多屏幕互動。并且在各個融媒體平臺投放了單個節目短視頻,通過觀眾彈幕討論互動,形成文化IP的裂變傳播,擴大河南傳統文化IP的影響力。
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Z時代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們的性格更加自我獨立,更加關注人生的體驗感,同時更加懂得去挖掘最好的價值和服務。對喜歡看的內容具有鮮明特點,即自信為根本、愛國為靈魂、國風為底色、時尚為韻味、想象為動力、內容為社交。因此對于傳統文化IP標識的打造,不僅要在敘事方式上更新、形象呈現上開發、藝術形式上拓展、接收體驗上提升、更要在傳播方式上與時俱進,充分利用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特色,將傳統文化的受眾群體逐漸向年輕群體傾斜,打造新時代新青年新文化新自豪。
河南傳統文化IP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闡釋空間,無論是對傳統文化IP標識形象的視覺重塑,還是在傳播過程中對傳統文化IP價值內核的現代挖掘,抑或是對年輕群體的傳統文化IP傳播,都具有巨大發展潛力與可借鑒價值。借助視聽產業重塑河南傳統文化IP標識,不僅要在內容上打造出符合現代審美的標識形象,還要在形式上重塑河南傳統文化IP的現代內核,更要在傳播上打造新時代新青年新文化新自豪。在融媒體時代,打造傳統文化IP標識傳播的多維度融合與可持續發展,重塑探索視聽化路徑的時代性、創新性,不僅是構建中原區域文化形象的重要探索,也是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積極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