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琪琪
看過《神秘巨星》的人可能都會為女主角尹希婭最后時刻散發的光芒而感到欣喜,同樣也會有人注意到其所生存的生活、社會環境,不禁讓人思考是什么造就了尹希婭的成功?是苦難嗎?苦難是成功成才的必經之路嗎?當被不可抵抗的社會枷鎖禁錮時,該以怎樣的姿態抗爭?可以說《神秘巨星》是一部書寫苦難和與苦難抗爭的電影,表達了導演對苦難的理解、面對苦難的思索以及抗爭苦難的態度,同時其與普通的悲劇文學、影視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并沒有把悲劇作為整個作品的情感基調,即使整部電影都充斥著對印度女性地位低下的不滿和抗爭的無力,但在尹希婭音樂夢想主線的貫穿下,影片體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美學色彩。
尹希婭雖然生活在父親的絕對控制之下,可仍然不難看出其身上的“任性”與“脾氣”。在游學回來時發現母親臉上的傷痕,出于內心對父親家暴的反抗和對母親懦弱的無力,她對母親說的是:“你可真是夠笨的。”片中無論是對待姑奶奶的沒禮貌,還是對小小追求者欽騰的脾氣,都可以看出尹希婭內心的“叛逆”性格,這種叛逆性格帶來的后果是:她的音樂道路越是受到阻攔,她越是想要反抗。因此,父親對其的態度也越是堅硬和不悅。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叛逆”的存在,她才能不顧父親的權威,勇敢地反抗男權暴力,完成自己的音樂夢想。
父親的絕對權威和喜怒無常的情緒對于尹希婭以及家庭其他成員來說,無疑是貫穿整部影片最大的苦難。他可以因為母親忘記做飯就打斷母親的手,可以因為尹希婭數學成績不理想就毀壞吉他,甚至在發現母親變賣金項鏈給尹希婭買電腦時當著孩子的面對母親大打出手,將電腦從樓上摔下去(此處的細節在于其毆打妻子時,只要求讓小兒子杜克回避,卻絲毫不理會女兒尹希婭的在場)。影片中處處可以看出父親的高高在上與不容反抗,他的絕對掌控讓母親和孩子恐懼、絕望甚至屈從……這也是影片苦難的主要構成元素之一。
通過影片中對父親職業的介紹可以看出尹希婭的家庭雖然不富裕,但也不算貧困,母親可以偷父親的錢給孩子們買點好吃的,以及吉他、電腦說砸就砸都可以看出尹希婭家庭的經濟條件不算差,可以負擔生活必需之外的消費。這樣的家庭母親卻需要通過“偷錢”來滿足孩子的欲望,深刻反映了印度女性社會勞動參與度低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由于印度女性文化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低,女性無法外出工作甚至也難以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女性沒有自己的經濟來源便只能依附男性生存。
影片以印度傳統性別文化為大背景,以尹希婭這個家庭為縮影,展現了印度女性是如何被禁錮的。影片中不經意間傳達出的母愛是全世界母親共有的天性,更能讓觀眾對苦難背后的母女之情感同身受,她們偏執又相愛,有分歧也有互助,有誤會也有和解,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尹希婭不僅出生在性別歧視極其嚴重的印度社會,還出生在男權暴力的家庭,父親認為女性不該有夢想,因此也極力反對尹希婭唱歌。而母親雖然思想和行為深受印度封建社會的禁錮,也明知道女兒實現夢想機會的渺茫,但還是會鼓勵女兒繼續追求夢想。即使母親對音樂了解甚少,但還是很樂意地陪伴女兒觀看音樂類的節目;當女兒拿出一張音樂比賽的傳單,母親雖然說著父親絕對不會允許的,但看著女兒失落的神情,還是鼓勵著女兒向父親請求;當女兒想要模仿網絡紅人翻唱歌曲時,即使可能面臨父親的毒打,母親依然沒有阻止,而是鼓勵她帶上罩袍,追逐自己的夢想。
在印度,只有26.97%的女性是參與社會勞動的,大部分女性的生存都要依靠丈夫,尹希婭的母親也不例外。但女兒所追逐的夢想在丈夫眼里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因此母親只能自己想辦法為女兒創造條件:知道女兒喜歡音樂,便在女兒6歲時給她買了一把吉他,當女兒想要一臺電腦時,她冒著被毒打的風險賣掉了自己的金項鏈換來一臺電腦。女性沒有話語權在印度是客觀且不可改變的,但母親仍然背著丈夫為女兒追逐夢想創造著條件。
尹希婭天生擁有一副好嗓子,從小就展現了天才般的音樂天賦,做夢都想成為一名歌手,但苦于現實環境的禁錮。無意中她發現別人因上傳唱歌視頻而爆火,她便也萌生了這樣的想法,但她卻害怕被父親看到,在苦惱中母親想到用罩袍的方式并在母親的再三勸說下,她終于上傳了自己的第一個視頻。沒想到一個視頻便讓尹希婭迅速爆紅網絡,得到了格外熱烈的追捧,還得到著名音樂人的合作邀請。母親雖然身處艱難的環境,但也不忘為女兒出謀劃策,正是有了她的保駕護航,尹希婭本不可能實現的音樂夢想才成了現實。
每一次尹希婭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母親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鼓勵她,幫助她,可以說尹希婭能實現音樂夢想,離不開她自己的堅持,同樣離不開母親的支持和鼓勵。影片除了母女之情外,尹希婭還得到了很多人的愛護,比如,弟弟會在父親摔壞電腦后偷偷去撿回來并且粘好還給她;欽騰會在尹希婭需要幫助時毫無顧忌地站出來,為她逃課,替她隱瞞。可以說,這部電影所寫的就是苦難之中情感的美麗[1]。
如果說情感美表達了人們對苦難的從容接納,那么電影中對苦難的正面描寫則代表了導演和編劇對苦難的深入詮釋和思索[1]。《神秘巨星》這部影片中的苦難指的是印度的社會環境,是男尊女卑,也是這部電影的大背景。
影片一開始就將印度女人的苦難刻畫得淋漓盡致,受到父親家暴的母親用墨鏡遮掩自己的傷口,還要對尹希婭隱瞞說是撞到了柜門,實際上同樣生為女性的尹希婭心知肚明母親傷痕的來源,但她與母親的不同之處在于,面對社會歧視枷鎖,她并不想逆來順受,她的內心充滿了抗爭精神。
影片中主要刻畫的苦難是父親的男權思想和家庭暴力,但影片真正想要表達的苦難是即使面對這樣極端與不公的封建社會, 印度傳統女性也不曾想過面對和反抗,甚至同樣身為女性的姑奶奶曾這樣對尹希婭說:“你媽媽最大的錯誤,就是把你生下來,我媽媽最大的錯誤,也是把我生下來”。在傳統印度社會的教育下,女性認為自己被生下來就是一種錯誤,因此妻子在被家暴時不會反抗也不敢反抗。甚至在印度,男性打自己的妻子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而尹希婭、母親和姑奶奶被刻畫為三類遭遇男權意識侵害的女性,或是說三種面對苦難的態度。首先是尹希婭,對于家暴,她一直都處于抗拒的狀態,還不停勸說母親與施暴的父親離婚,去尋找生活真正的意義[2]。即使受到父親的嚴厲反對, 仍在媽媽的幫助下堅持了自己的音樂夢想,并且通過電腦獲得了廣泛好評,成為神秘巨星;其次是她的母親,雖然對丈夫隔三差五的家暴習以為常,但卻是一個思想中有反傳統苗頭的印度女性,通過對丈夫的百依百順、畢恭畢敬以換取自身的生存空間和孩子們的成長空間,她并不是不愿抗爭,而是不希望看到因為自己的反抗而導致孩子們也無法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局面,可以稱之為“隱形抗爭”[3]。隨著情節的發展,在丈夫即將毀掉女兒的音樂夢想時,她選擇從“隱形抗爭”中站出來,用道德、法律武裝自己, 捍衛女兒的夢想的同時也捍衛了自己的尊嚴;第三位女性是尹希婭的姑奶奶, 看似與印度傳統觀念一致,但一個不經意的細節也暴露出她的內心,她對印度女性地位不平等的遭遇同樣是同情卻無力抗爭的,在母親用作為嫁妝的金項鏈換取電腦的事被丈夫發現并遭到毒打時,尹希婭的苦苦哀求和母親遭受的皮肉之苦,使得這位姑奶奶在房間里暗自發抖, 可以看得出她的內心是有所動容的,只是無力抗爭的她與印度大多數女性都選擇了沉默[3]。
這三者如同當今印度社會中女性的縮影,一類是像尹希婭這樣敢于與苦難作斗爭, 捍衛女權的新現代女性,一類是母親這樣需要一個契機“站起來”的傳統女性形象,還有一類是如同姑奶奶這樣大半輩子都籠罩在黑暗、不公、暴力陰霾下的深受傳統思想禁錮的封建女性形象[4]。她們的共同點是,她們跳脫了社會強加于她們的枷鎖,換句話說是將自己從充滿了迂腐的性別歧視的社會中解救了出來,其途徑不是改變別人,而是戰勝自己,戰勝苦難,從而獲得新生和靈魂的升華。
電影片名《神秘巨星》不僅僅指的是音樂天賦少女尹希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她的母親,她沒有接受過教育,不識字,沒有參與社會勞動,還深受印度傳統思想禁錮,即使遭受家暴和嘲諷也只能依附丈夫守著家庭,她沒有辦法離開丈夫,這是她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印度女性的“宿命”。父親雖然表面對尹希婭百般阻攔,重男輕女,但不難看出父親也是愛尹希婭的,補習班雙倍學費,阻止追逐音樂夢想也不過是為了讓她好好學習將來能有一個好歸宿。可以說整個家庭中母親是最可悲的,父親愛兒女愛姑奶奶卻唯獨沒有愛母親,她是一個軟弱但也是一個偉大的人,她的生存世界是殘忍的、黑暗的,但她的內心世界是高尚的、勇敢的。在所有人勸她流產以避免尹希婭的出生,甚至是在用暴力威脅的情況下她仍然選擇生下了尹希婭,并力所能及地縱容她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正是有了影片前期鋪墊的種種面對丈夫時的無力與懦弱,才對比了結尾她為維護女兒的夢想而反抗丈夫時的堅定。尹希婭在舞臺上摘下的罩袍,不僅是尹希婭的成功,也是她卸下封建枷鎖的象征。
周國平也曾對苦難進行過深刻的論述,他認為苦難和幸福的共同點就是觸及靈魂,在兩者中凸顯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或正或負的強烈體驗。 苦難與不幸是人生之常態,只是在這部影片中它以客觀的社會背景的形式出現,經過苦難錘煉的心靈才能稱之為真實的堅強與美麗,也只有笑迎苦難并戰勝苦難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價值和真諦。
著名作家曹文軒曾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苦難的歷史。而且這個歷史還將繼續下去。我們需要的是面對苦難時那種處變不驚的優雅風度。”[5]這種優雅的風度猶如尹希婭無論遭遇多少現實的困難和障礙,都在義無反顧地向前走,將命運牢牢攥在自己手上,或許這就是苦難美學對于現實的意義。
根據杜威的經驗哲學, 審美經驗與苦難關系緊密,從動機心理學“刺激——反應”理論的視角出發[6],也可以得出苦難對人的審美經驗是有激發作用的,當行動的主體有足夠的動機時,便會開始行動,對刺激作出反應,而這個動機就源于外界的刺激。人的成長和生存,都離不開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自我在和外界交互的過程中,遇到阻礙便會產生有意識的目的和動機。這強調的便是苦難對于審美的激發作用,激發了人對美好的想象和渴望。好比人們如此倡導和平,就是因為對戰爭的害怕和厭倦,正是因為經歷過戰爭的黑暗,和平才顯得如此可貴。在《神秘巨星》中,如果尹希婭從小到大是一帆風順的,沒有父親和社會傳統思想對其音樂夢想的阻撓和禁錮,或許她也就不會有如此強烈的信念和追求,或許也就無法成就她最后的成功,促使其完成不朽的偉業。
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歌中不難看出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喜歡贊美苦難,認為苦難過后便是輝煌,但現實并不是這樣的。艱苦的生活條件能夠激發人的潛能,鍛煉人的意志,但這并不等同于成功,簡而言之,經歷過苦難的錘煉不一定能造就成功,但真正的成功一定需要苦難的錘煉。因此,《神秘巨星》的不足之處便也暴露出來了:尹希婭的成名過于容易,僅憑一個視頻就以火箭般的速度成了大明星,通過電視、報紙等媒介的宣傳火遍了整個印度,似乎飽受生活壓迫的她與成名的她只有一紙之隔,根本看不到與苦難斗爭的過程。但實質上,我們看到的是她的一夜成名,卻忘記了她在此之前的努力,是想參加比賽時對父親的謹慎試探,是電腦被父親砸碎時的恐懼,也是逃課去錄歌擔心暴露的心悸……
來自河北的寒門學子王心儀以707分考入北大, 可引發數人熱議的卻是她的一篇《感謝貧窮》,在她的行文中,我們看到苦難并不都是偉大的,很多時候它束縛了人的自由,狹窄了人的視野,甚至也扼殺了人的夢想,王心儀也在文章中寫道:它刺痛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地帶走了至親的生命[7]。我們肯定的,以及王心儀所想感謝的,并不是苦難本身,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精神品質的苦難,是一個人竭盡全力想要擺脫苦難、克服困難的內心。為印度社會禁錮的夢想千千萬萬,而我們只看到了尹希婭;為貧窮所困的學子千千萬萬,而被我們看到的,也只有王心儀。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并不是所有苦難都可以成就人生,更多的人是被苦難扼住了咽喉,而在碌碌無為的生活中茍延殘喘。與其說是感謝貧窮,不如說感謝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砥礪前行的精神和積極樂觀、天天向上的態度。
因此,即使我們的生存世界荊棘叢生,我們也需要理解它,而且要以一種優雅的風度迎接它。苦難使我們深入地思考人的命運和心靈,進一步激發我們對美的追求,還磨煉了我們的品性,理解苦難我們不僅讀懂了自己、美學,也真正讀懂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