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映杉,白怡心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重慶,401331)
兒童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學校要高度重視兒童德育,不斷創新德育形式。道德情感是兒童道德發展的重要情感保障,道德情感在德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戲劇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以教育為主要目的。教師將教育戲劇應用在教育活動中,探索教育戲劇在兒童道德情感培養中的價值,有利于提升兒童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教育戲劇應用于兒童道德情感培養順應了新時代兒童德育的要求。教師可應用教育戲劇中的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得到鍛煉,陶冶情感,注重對兒童道德情感的培養。教師可遵循“遵從—認同—內化”階段的規律[1],應用教育戲劇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在遵從階段,引導兒童道德情感的生長;在認同階段,培養兒童道德情感的自覺;在內化階段,助推兒童道德情感的內化。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改善兒童道德情感教育脫離生活、方法枯燥無趣、途徑缺乏實效的弊端。
遵從階段是兒童道德發展的初級階段,具有盲目性和被動性的特點。在灌輸式教育中,道德情感培養成為一種失真形式,對真實生活感的教育較為簡單,更容易成為僵化的道德知識。[2]教育戲劇的開展基于豐富多樣的生活世界和道德情感,在這個世界中,兒童可扮演生活中真實存在的角色,生活體驗可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給兒童以情感沖擊,進而帶動兒童的道德情感體驗與道德認知生長。
認同階段是兒童道德發展的關鍵階段,此階段兒童的道德情感具有自覺性和主動性的特點。教育戲劇在此階段中的價值體現為通過角色表演帶動角色體驗,讓兒童在“想象真實”的情境中,引發直覺的道德情感,給予兒童豐富的感覺和視覺沖擊,即基于“假如我是……”的感性,反映他人的概念與感覺,在設身處地地假想自己為他人的情況下,促進道德情感的成熟,使他們產生共情體驗。[3]這樣,兒童可通過對某些具有道德意義的人或事的想象,激發較為自覺的想象性情感體驗和情感上的共鳴。
內化階段是兒童道德發展的高級階段,此階段兒童的道德情感具有穩定性和高度自覺性的特點。教育戲劇在此階段中的價值體現為通過承載豐富的社會人文內容,如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將主題教育內化到個體,使兒童產生移情體驗,這對培養兒童深厚、堅定有力的高級形態的倫理性道德情感發揮著有效作用,使兒童對社會道德所提出的要求及其價值原則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產生更積極和更高級的道德情感體驗。
德育過程是培養兒童知、情、意、行整體和諧發展的過程,兒童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具有整體性、多開端性和針對性。[4]知、情、意、行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共同推動個體的道德發展,在德育中,教育者可以從“知”或“情”入手,也可以從“行”的鍛煉開始。教育戲劇應用在兒童道德情感培養中應秉持實踐性教學理念,以引導性的實踐教學為主,采用的教學方式應遵循兒童的年齡特征,具有活潑、直觀的特點,如模擬現實生活,創造場景、情節、人物角色等。在教育戲劇中,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智力、身體和其他能力的發展情況,采用各種形式的實踐教育引導。
德育過程是兒童在教師引導下的個體品德的自主建構過程,是促進兒童思想內部矛盾積極轉化的過程。兒童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穩定性和依附性。教育戲劇應用在兒童道德情感培養中要遵循互動性原則,這是因為教育戲劇活動需要運用故事情節模擬各種情境,通過戲劇角色之間的互動和選擇促進兒童的發展。教師要通過戲劇設置相關的道德情境,給兒童以親切的道德體驗,設置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道德選擇情境,進一步激發兒童的道德情感。在上述互動的過程中,兒童可提高道德敏感性,促進德育矛盾的積極轉換。
德育過程是提高兒童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教育戲劇應用在兒童道德情感培養中應遵循教育性原則,以教育和陶冶為目的,在活動過程中積極引導兒童道德情感的發展。教師應該將教育戲劇視為一種靈活巧妙的、體驗滲透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形式,努力整合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讓教育戲劇中的兒童道德情感教育因戲劇活動而豐富多彩,因教育原則而長效深刻。[5]教育性是以教育戲劇形式進行兒童道德情感培養的主要特點,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規劃和執行活動時必須充分考慮其教育影響。
教師將教育戲劇應用在兒童道德情感培養中應以德育理論為指導,結合德育實踐情況,形成階段性教育戲劇活動范式,建構模塊化的教育戲劇活動實施框架。教師可依據張曉華的三大戲劇活動模塊(角色戲劇、過程戲劇、故事戲劇)[6],通過創設戲劇活動角色、建立戲劇活動情節、升華戲劇活動價值等策略培養兒童的道德情感。
該策略在教學設計方面可遵循“界定問題—發展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師要和兒童一起在戲劇活動中扮演與目標主題相關的角色,通過引導兒童參與并投入教育戲劇活動,讓兒童掌握語言情感密碼,學會獨立思考和換位思考,增強兒童的角色意識,這有利于兒童道德情感的全面發展。創設戲劇活動角色包括活動前言、界定問題、發展問題、解決問題、重溫回顧五個階段。
1.活動前言階段
此階段包括五個環節:教師角色性代入學習內容、拋出思考性問題、引導活動發生、維護活動秩序規則、集體討論回應。以校園霸凌教育戲劇活動為例,教師要提前讓學生收集與校園霸凌相關的資料,鼓勵學生閱讀和探討相關的書籍和新聞,并在集會環境中以新聞主播身份對校園中存在的霸凌事件進行報道,引起大家內心的不安與擔憂。
2.界定問題階段
此階段較為靈活,涉及暖身游戲、營造問題情境與氛圍、計劃并設置矛盾沖突、個人或群體性角色扮演、教師進組等環節。以校園霸凌教育戲劇活動為例,教師可帶領學生觀看“反霸凌”影片,并提供劇本文字,請一些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邀請學生說出對所扮演的角色的想法。例如,教師可提問:“假如你是被施暴的小男孩,遭遇霸凌時你心里會怎么想?”當每個學生都體驗過被施暴小男孩的角色后,教師可扮演一位欺凌者,讓學生與欺凌者對話或提出質問與建議。
3.發展問題階段
此階段包括資料的選擇與擴展、故事情節的系統性推動、兒童尋求幫助、教師設問、兒童討論與計劃、形成問題、解決共識等。以校園霸凌教育戲劇活動為例,教師可延展故事情節,告知學生在施暴現場還有三位無動于衷的旁觀者,并請三位學生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回應其他同學提出的面對施暴者不敢伸出援手的理由和內心活動。交流之后,教師發放事先收集的反霸凌資料,給學生提供參考,并引導學生討論“假如你擔任解決校園霸凌事件的專家組成員,該如何處理校園霸凌事件”這一問題。
4.解決問題階段
此階段主要涉及教師對故事結局的解讀、角色的集體討論、針對性記錄下活動感想。以校園霸凌教育戲劇活動為例,教師可讓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角色扮演進一步學習遇到校園霸凌時的處理方法,并總結各小組呈現方法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讓小組代表說明其方法的構思過程。
5.重溫回顧階段
此階段包括兒童分享、教師回應、以多元化媒介方式與事件人物交流等。以校園霸凌教育戲劇活動為例,教師可請學生給被施暴小男孩寫一封信,給予小男孩一定的安慰,并說出自己通過該事件所獲得的感悟與體會。
教師要通過戲劇活動帶領兒童體會不同角色的心情,引導兒童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學會關心與尊重他人,促進兒童對身邊人、事、情感的深刻感知,通過不同的角色體驗與內心沖擊,培養兒童的道德情感,以防患于未然。
該策略主要以戲劇活動情節的推進為教學線索,將德育內容通過戲劇的形式呈現給兒童。教師可加入一些包含情感價值和實踐探索的情節,將德育內容寓教于“劇”,引發兒童的情感體驗,幫助兒童建構真實的情感世界。在整個教育戲劇活動中,建立戲劇活動情節開始于具有道德情感價值的部分,強調故事的發展不依賴劇本,不以演出為目的。建立戲劇活動情節的過程包括戲劇情節導入、戲劇情節擴展、戲劇情節串聯三個階段。
1.戲劇情節導入
教師要設計具有道德情感價值的情節,并將其導入德育教學中,通過引發兒童的好奇心吸引和帶動兒童有意識地進入道德情感活動。以城市修補坑洼道路戲劇活動為例,教師可展示各種道路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并介紹情況。例如,教師可以“這條路是我們大家每天來學校的必經之路,已經修整過很多次了,但還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過路的行人和來往的車輛都非常擔心與煩悶”作為背景,將這一情節導入德育教學中。
2.戲劇情節擴展
在此階段,戲劇情節開始向中段發展,師生之間共同推動戲劇情節的發生,并從戲劇情節的變幻中尋找發展的邏輯點。以城市修補坑洼道路戲劇活動為例,為了更好地解決路面坑洼問題,教師拿出召開“市民大會”的告示并進行張貼,告知本次“市民大會”將圍繞道路質量的提高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分組后進行社會身份的選擇,化身“市長”的教師告知化身“民眾”的學生,最近“市長”信箱接到了不少“民眾”的投訴,投訴道路質量太差,城市道路建設項目未達到成效,希望大家可以從自己的職業角度或身份立場提出建設性意見和項目改進方法,會議結束后由教師統一整理意見。
3.戲劇情節串聯
在此階段,戲劇情節升華到高階,以前中段為基礎,衍生后段情節,將前中后三階段融合成穩定而完整的戲劇故事。以城市修補坑洼道路戲劇活動為例,雖然前中段已經對路平項目進行討論,但教師要在后階段引導學生將此問題內化到情感層面,引導學生思考“我想對修路工人說”“我想對政府官員說”“我想對項目經理說”“我想對過路行人說”“我想對來往車輛說”,不依賴劇本,讓學生根據前中段情節的感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內心的想法。在此階段,教師要讓學生把問題道路變成一條社會責任感之路,把建設道路變成創設自己的人生之路,涉及的是學生對社會公共事務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未來生活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雛形。
教師將具有情感價值的文學藝術作品作為戲劇活動的主體內容,可升華戲劇活動價值,使兒童不僅能學習語文方面的知識,還能從中獲得戲劇與人文相關的認知和情感。此階段在于引導兒童擺脫模擬劇情的情境,將所建構的情感遷移到真實世界中,從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價值認識,進行心理升華和情感升華,使兒童的道德情感逐漸成熟、實踐水平不斷提高。這一模式在教育戲劇的實施過程中被廣泛采納并運用于實踐之中,具體分為題材選用、故事領悟、故事延展三個階段。
1.題材選用
題材可來源于傳說故事、歷史故事、名人軼事等。以《王二小的故事》教學為例,教師選取兒童文學讀本《王二小的故事》,將其作為教育戲劇的教學內容,既能讓學生學習和積累詞匯用法和意義,也能讓學生銘記歷史,感受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產生國家認同的道德情感。
2.故事領悟
該階段主要以語言為傳播載體,通過教師講述、兒童個體化朗讀、集體化觀影等方式推動兒童快速瀏覽相關故事內容,從而在戲劇表演活動中能夠快速且輕松地捕捉角色特點,投入內心情感。以《王二小的故事》教學為例,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字簡單易懂,教師和學生可觀看影片片段,進行分角色朗讀和分小組戲劇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應以真實傳神的表現,流暢自然地對故事進行整體領悟。
3.故事延展
在這一階段,參與者領悟故事內容后,可采用討論事件問題、轉換事件困境、延展事件情境、塑造事件人物、推動事件走向等方式,創作出更多的情節。以《王二小的故事》教學為例,在對《王二小的故事》進行故事領悟之后,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國家認同的道德情感升華,促使兒童的道德情感心理逐漸成熟,愛國實踐水平不斷提升。在故事領悟的基礎之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下面的問題:國家的旗幟為什么那么鮮艷?如果王二小生活在我們所處的新時代,他的生活環境如何?為什么在今天仍然要講王二小的故事,有何現實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其所建構的愛國情感遷移到現實生活中,體現道德情感的價值。
教育戲劇作為一種具有實踐性、互動性、教育性的綜合藝術形式,將其應用在兒童道德情感的培養中有利于發揮戲劇活動的價值,讓兒童體悟到鮮活的道德情感,增強德育的實效性,順應新時代德育的要求和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