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宏
(甘肅省康樂縣徐家灘小學,甘肅臨夏 731506)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數字化、數據化時代沖擊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這既顯示了時代的進步,也顯示了世界的發展變化,更凸顯了創新、發展的地位,因此小學教育也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將小學學科教學和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地結合,才能不被時代淘汰,促進教育行業的蓬勃發展。另外,信息化教學也是對傳統教學現狀的一種改變,其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要求,信息化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與時俱進的學習資源。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一種圖文并茂、聲情并茂中學習知識、技能,培養自己的情感價值觀。
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信息化教學已經被廣泛應用,其可以和文字進行有利地結合,促使文字以形象化、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面,使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優化了學生的學習結構,讓學生產生了更多的興趣和動力。教師在語文課程上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和PPT的方式,讓學生在多種感官刺激中,激發自己的情感,深入領悟語文知識中的情愫和意境。另外,多媒體教學也可以對學生大腦產生刺激,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力,避免了學生發生困倦和走神的現象,從而幫助教師按時完成學習任務[1]。
傳統的語文課堂只是依靠教師個人在講臺上講解,學生在座位上被動接受,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有效地學習語文知識,更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展。且語文學科文字性較強,教材中多是語文基礎知識和各種閱讀文章,教師采用單一、機械化的口頭陳述,會導致興趣下降,學習專注力轉移,不僅不利于教學進度的順利進行,也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傳統的教學資源有限,教師能力有限,無法高效率、多形式地為學生整合學習資源,且單一地靠教學的口頭陳述,學生難以深入理解和運用語文知識,而課件教學和微課教學,可以將多種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資源有層次、有結構、動態性地呈現給學生。學生在聯想中和深思中進行分析、理解,可以加深學生印象,也可以讓學生在聯系之中把握文章的真實意義。
將信息技術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開闊學生視野,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教師可以利用視頻為學生播放動畫、視頻、圖片,吸引學生眼球,讓學生產生新奇感,避免學生出現視覺疲勞和厭煩感。且信息技術教學也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渠道和途徑,豐富學生知識面,也提高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篩選學習資料的能力,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內容中拓寬自己的想象空間。另外,語文信息化教學也可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我賞析中自覺探討、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這也是對學生自制力的一種考驗[2]。
信息網絡具有信息量大、傳播迅速、及時的特點,教師要善于選擇網絡上的優質學習資源進行下載,制作成課件和微課,為學生提供最新的閱讀資源,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效率,也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因此,語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實際教學時,要轉變態度,善于從網絡上搜索、分析、篩選各種網絡教學資源,也可以為學生普及正確使用網絡進行學習的知識,讓學生豐富自己的見解,拓寬自己視野的同時,也可以形成與時俱進的現代化認知觀念。
例如,教師語文課上講解作者時,教師可以在網上下載一些關于作者的信息和視頻,或者趣聞、事跡等,讓學生從不一樣的角度認識作者,也便于學生了解該作者的文章風格。這樣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方法、有目的地閱讀語文知識,促使學生保持專注力,自覺投入到閱讀之中,先了解、再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
且教師要注意在挖掘網絡資源時,要運用辯證的觀點去搜集,選擇一些符合小學生性格特點、心理特點和此課教學內容、主題緊密相關的資源,并且進行科學地設計,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資源學習中逐漸建立自己的語文知識素材庫。
信息技術教學也是一種情境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直觀化的觀看中得到啟發,激發學生的新想法、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其靈活多變的動態性教學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形成從形象到感官,到抽象、本質的思維模式,讓學生主動地將靜態的文字知識變為動態性的圖像。情境性的教學模式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語言學習特點,其因具有形象化和趣味、生活化的特點,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學習,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因此教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形式豐富的學習情境。
例如,在五年級《寓言故事》這一模塊的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語言動畫,吸引學生好奇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專注度,讓學生在愉悅、積極的心態中學習語言知識。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讓學生進行觀看,在學生觀看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情和狀態,當學生看完后,讓學生們自由討論,交換心得,引導學生自己綜合這些語言故事背后的真理。且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們對該故事進行續編,學習動畫中故事陳述的方式,激發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深入領悟到語言故事的起源和作用。信息化情境教學法可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現象空間和創造機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
首先,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和語文閱讀進行結合,讓學生在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方式下豐富閱讀形式,拓寬閱讀渠道,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在多種感官的結合中,更加深入、系統、全面地理解語言知識、文章結構,促使自己閱讀水平和閱讀層次的提升。且信息化閱讀教學也有利于讓學生將抽象的文字知識在自己的思想中、腦海中變為真實、生動的畫面情境,激發學生更多的閱讀感受。信息技術也有利于將課外資源和課堂資源進行結合,讓學生在課堂上也可以和同學、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合作,讓學生在融洽的課堂氛圍中抒發自己的閱讀情感。其次,網絡資源也可以和現實環境進行優勢互補、巧妙融合,為學生積極表現自我提供了條件,讓學生可以從文字交流轉變到視頻交流,從多種體驗中自我解答困惑和疑難點,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網絡平臺去搜集、尋找自己需要各種信息資源,也可以在網絡上解決問題、解答疑惑,并學會在科學的網絡平臺上積極和同學、朋友交流、商討,共同解決問題,促進彼此共同進步。最后,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資源隨時跟進學生的閱讀進度,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把握,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和計劃,提高信息技術閱讀教學的針對性,讓學生在網絡閱讀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自己的自制力,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奠定基礎[3]。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制作,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導入情境,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導入,及時做好上課準備,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積極思考,明確學習思路、端正態度,養成正確預習的好習慣。當學生預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對于預習檢測可以采取讀書、發言、在網絡上查找資源、做筆記的形式進行。對于小學語文學科,教師要合理設計預習任務,可以讓學生認識并熟讀基本的字詞,并對作者和文章背景進行了解,對于預習檢測,教師也可以采用檢測試題,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形式,讓學生在大屏幕上集體作答。對于學生沒有完成的預習任務,教師可以進行正確地示范、講解,讓學生養成正確的書寫習慣和書寫姿勢,且教師也可以在播放檢測試題的途中和學生及時交流,啟發學生。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學習內容,教師在播放課件時,也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方法的指導,為學生留足夠的合作探討時間,避免過度地為學生播放課件,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課堂互動。對于學生合作討論中預留的無法自主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其進行整理,標記在微課件中,在其他環節,繼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最后,在展示環節,教師可以督促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和PPT的提示,學習后積極進行分享,提高學生自信心的同時,也給予學生表達自我、在此練習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且教師也要利用網絡渠道,引導學生進行文字朗讀、語言發音,讓學生字正腔圓地閱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首先,在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疑難點、疑惑點、余留的問題制作成課件,且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進一步梳理、明確、探究、解決,讓學生自我探究、自我嘗試,教師及時給予提示和點撥。當學生解決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成果展示,并讓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評價和補充,讓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為教師教學服務,也為學生學習服務。其次,在知識講授結束后,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小結,將本節課的知識內容以結構化的方式呈現,讓學生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全局性地瀏覽所學的知識內容,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一起進行梳理,和學生一起完成總結性的課件制作。教師也可以利用課件問題或者動畫演繹進行課后小結,讓學生得到放松的同時,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其次,教師也可以利用課件進行隨堂檢測,對學生在整節課所學的知識點,掌握的技能方法進行檢驗,促使學生當堂反饋,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當堂解決,從而提升檢測質量和效率,提高針對性。最后,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后拓展延伸,對于課堂上沒有及時完成的問題,讓學生進一步練習,也可以讓學生通過電子平臺進行字詞練習、閱讀資料搜集和整理,也提升學生運用網絡資源獲取學習資料的能力[4]。
綜上所示,將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科學、緊密地結合,符合現代化教育趨勢,也是對現代化教育改革的一種踐行,大大豐富教學內容,促使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且信息化語文教學,也有利于營造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學習知識與技能,培養自己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其也有利于促使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