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媛
(甘肅省蘭州十九中教育集團,甘肅蘭州 730030)
在初中的美術學習過程當中,教師也要用多種多樣的美術教學方法,開展個性化教學,在初中的眾多學科中,美術是深受學生喜歡的,個性化教學也是美術教師在課堂上應用最多的教學理念,個性化的教學能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審美觀念、鑒賞力。本文就針對初中美術教學當中的個性化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分析,總結出來幾點建議,希望對大家有參考作用。
個性化教育是指為學生制定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通過對學生進行綜合調查和分析,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對學生制定教學策略,教師要開發有效的學習資源并進行整合歸納,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習慣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要注重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借助合適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個性化教育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教學方式,保障了社會人才的培養。
個性化教育作為當下教學的重要目標,可以有效地推動初中美術教學,通過針對學生的特點和個性進行教學設計,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體現了對學生的關懷,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將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作為教學第一步。其次,個性化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統一授課,這樣很容易忽略學生之間的差異,限制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我們采取個性化教育可以更加尊重學生的特點和意愿,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初中美術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傳統模式下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學習效率低,甚至會喪失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導致美術的教學活動難以有效地開展,學習效果也沒有辦法提升。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美術的學科教育教學活動開展,讓美術教師逐漸地意識到,活動的開展需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年齡階段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創造出更多個性化的美術作品。由此在初中美術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美術作品創作的時候體現個性化,就要給學生提供多樣的美術作品創作材料,顛覆傳統意義下的彩筆、彩紙等單調的材料。學生可以利用樹葉、羽毛進行美術創作,這樣能逐步拓展學生的創作空間,增強學生的個性化表現力和創作力,這樣才能體現出學生創作的個性化,有助于培養學生不一樣的美術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1]。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上冊第3單元第1課《有創意的字》這一部分的時候。我讓學生根據,我給出的一些美術材料,把自己的名字進行藝術化,把名字進行裝飾和美化。有的同學利用我給出的硬紙板,把自己的名字剪了下來,并且經過一些填充,做成了立體的。還有一些同學利用我給出的柔韌性較強的鐵絲,把名字通過鐵絲擰了出來。還有的同學把自己的名字是做成了其他的有趣形象。通過選擇不一樣的美術材料,學生在美術作品的創作當中體現了他們的個性化。
美術作為初中的一個藝術學科,其靈魂就是創造,創造是一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在美術創作當中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空間,給學生獨立思考和創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敢于想象,在初中美術學科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需要教師發揮學生的思維水平,只有將其發揮出實際性的特征,才能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美術課堂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美術課堂的學習中去,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在進行美術學科的學習中能夠通過獨立感知,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思維能力。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想象的過程中,它的方向和思維都是不一樣的,當然美術教師的教學不應僅僅局限在教材中,要靈活地采用教學模式,只要有利于學生開發自己的獨特思維,教師就要勇于嘗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增強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美術教師也可以從交流作品中去發現不同學生的優缺點,進行個性化的指導,這也能讓學生從別人的作品當中開發、拓展自己的視野和思維[2]。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上冊第4單元《美麗的校園》的時候,我讓學生創作一幅和我們的校園相關的美術作品。學生都發揮了想象力,我知道這樣的主題比較大,所以給了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這樣學生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觀察能力,這樣的作品也會多姿多彩的。每個學生都按照自己腦海當中的校園形象積極地描繪。有的學生描繪操場,運用綠色、紅色的鮮艷顏色,表現了操場上生機勃勃的形象。有的學生描繪了校園當中的食堂,并且還加入了一些想象:食堂的魚是從海洋中運出來的,所以添加了海洋的元素。這樣的作品都有每位學生特殊的構思和意義,學生的作品充分地展現了學生對學校的熱愛。每位學生都對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校園部分進行了描寫,這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多觀察。這是美術的教材中沒有辦法學到的知識,作者的作品都是有靈魂的,學生在創作的時候,都是用心去感受了校園所畫出來的。
美術作品、美術創作沒有統一的答案,美術教師應該用多元的標準,去評價學生的不同作品。美術作品的評價標準,首先應當包括作者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作品的藝術性和作者情感表達的方式。只有具備這些要求美術的作品,才是一個有靈魂的作品,成為真正的美術藝術作品,美術作品的評價主體,還應該多元化,傳統的評價中老師是唯一的評價主體,這會讓學生產生負面情緒,學生會認為教師喜歡誰就給誰高分,不喜歡誰誰就是低分,這樣學生的創造性就不會提高,美術學習的氛圍也會冷冷清清。所以美術教師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要公平公正,鼓勵每位學生進行創作,認真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在欣賞作品的過程當中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說,暢所欲言,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還能夠讓學生知道,教師是在認真地給學生提出建議,是在幫助學生進步。從評價的方法來看,教師學習創作的前期應該以鼓勵為主,一開始學生容易暴露出自己的諸多缺點,如果這個時候教師嚴肅地指責學生,批評學生的缺點,就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后續美術課程的開展。
進入學習的中期,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讓學生能夠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習慣,養成好的創作習慣,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對學生有耐心、客觀地評價學生。評價這個行為的要求就是要客觀公正,只有這樣的評價結果才能夠讓學生信服,讓學生聽進去,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和學生已經不是單向教學的關系了,而是雙向循環的交流關系,所以,教師在評價學生作品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尊重,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美術的美在每個人的眼中都不同,就像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孫悟空。每個人對藝術的感受和鑒賞的角度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人物形象,這也是藝術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初中的美術教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也可以根據這一特點,組織學生進行互相交流,學生們都根據自己的審美選出自己喜歡的作品,并且對作品進行討論和分析,這樣也能提高學生自己的鑒賞能力。藝術的鑒賞需要交流,學生的思維碰撞也是產生靈感的第1步,教師可以在學生討論的時候進行引導,幫學生完善自己的審美個性,學生互評能夠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也能讓學生享受到美術這門藝術帶來的魅力,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3]。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生活增添情趣》,這一單元的時候,由于“插花”“擺件”“手工燈飾”“裝飾畫”一般都是根據人們不同喜愛進行安排的,有很強的個性化表現力,于是我首先帶領學生進行創作。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一種進行制作,由于插花對于學生來說,不太好制作,于是我選擇了插花,我從家里帶了一些花和插花的瓶子,和學生同時進行創作。最后十幾分鐘讓學生來評價,有的學生說我的作品中色彩鮮亮,可以放在家里的客廳里,這樣富有生機。當然學生的作品也很出色,有的學生聽了這位同學的評價,本來高高舉著的手卻放下了,我還是把她叫了起來,詢問原因,原來是自己的裝飾畫顏色過于單一,想要根據我的插花色彩搭配進行更改補充。大家對小月的作品非常感興趣,都想認識一下他的作品。于是小月介紹了他的作品:一個暖色的足球形式的手工燈飾,他說“這個燈是暖色的不會照眼,我想把她放在我弟弟的臥室,這樣能好好保護弟弟的眼睛。而且,弟弟喜歡足球,所以我制作了一個足球的形狀”,大家也都非常同意“暖色燈飾進臥室”的說法,對小月的想法都很贊成。通過互相評價,尊重了學生的不同差異、不同想法,并且在評價的過程中,大家也能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完善。
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師還要讓學生大膽地創作和創新,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死板的教學,這樣會遏制住初中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如果學生只會簡單地畫圖涂色,畫不出實物的靈活生動,那么,這說明美術的教學是失敗的。個性化的教學,就是要鼓勵學生去創新和創作,努力把實物最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當然,它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邪惡的,甚至是野蠻的,不同的表現方式,能展現學生本身不同的性格特點,長此以往,學生的創作個性,也能夠更加鮮明。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當中,要逐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以及創作的方式,通過結合美術鑒賞能力和學生的性格特點,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的美術觀察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積累生活中的各類元素,這樣能讓學生提高自己的個性化思維,對學生創作美術作品更加靈活生動有很大幫助。教師在初中的美術實踐活動當中,也要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探究和分析,這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領悟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創作的靈活性。但是,也要逐步引導學生對美術知識有自己的認知,有自己的思考方式,這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并且也能培養學生在美術學習當中的投入意識。教師要通過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地嘗試和思考,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多觀察生活當中的食物,通過他們的神態和表現的特點,讓學生創作更加生動的美術形象[4]。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上冊第3單元《筆墨丹青》這1單元內容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去欣賞,古今中外的梅蘭竹菊作品。通過欣賞的方式,讓學生給這些傳統的景物描寫方式和抒發的感情進行了解,提高了學生的作品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的鑒賞素養。學生在這樣的欣賞過程當中,學會了觀察和分析,從而能讓學生在今后描繪景物的時候更加得心應手。在欣賞完之后,我讓學生課下自己在這4個景物描寫當中,選擇自己最擅長的進行繪畫創作。之后我特意組織了一節美術課進行賞析,小明同學在表現竹的時候,還特意自己創作了一個熊貓吃竹子的情景,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熊貓栩栩如生的形象也為這幅作品加了不少分。小福同學選擇了梅花進行繪畫,他描繪的梅花在一座山頂上,整幅作品層次感很強,還有一個行者在上山的路上,仿佛是要去山頂賞梅。通過讓學生借助自己的感悟,來創作梅蘭竹菊的美術作品,提高了學生在創作過程當中的思維靈活性,學生通過豐富層次,豐富內容,展現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思維能力,學生的個性也伴隨著創作有所展現,提升了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5]。
隨著社會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審美能力也成為初中生培養自身素質的一個部分,個性化也是初中美術最重要的特點,所以提高學生的美術水平,一定要積極開展個性化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初中美術的個性化教學是一項復雜長期的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家長共同努力,作為一名初中美術教師,首先要正確面對學生的差異,不斷創新和突破,助力個性化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