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花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語法知識是“形式—意義—使用”的統一體,與語音、詞匯、語篇和語用知識緊密相連,直接影響語言理解與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課標》同時指出,主題具有聯結和統領其他內容要素的作用,為語言學習和課程育人提供語境范疇。因此,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建立以語法運用為導向的“形式一意義—使用”三維動態語法觀,引導學生在理解主題意義的基礎上,認識到語法形式的選擇取決于具體語境。
因此在一線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選擇和設計既有層次又強調整合的不同類型的練習和活動,鞏固所學語法知識,引導學生在語境中學會應用語法知識準確地理解他人和得體地表達自己。
然而筆者在實際教學中仍然發現,語法未基于主題語境進行教學實踐。教師普遍存在脫離語境講規則、語言素材不真實、語法練習操練多、學生實際負擔重等現象。這不僅降低了學生語法學習的興趣,也很難提高語法的實際運用能力。
《課標》提倡語法教學要以“形式—意義—使用”三維動態語法觀為導向,據此,筆者認為語法教學應注重發展思維,表達情感,總結為三大特征。首先,融入情境性,在主題語境下呈現新知,在情境活動中感知語言。其次,強調探究性,引導學生合作內化,歸納總結規則。最后,體驗語用性,理解他人表達,并得體表達自我。(圖1)

圖1 語法教學三大特征
根據語法教學課的以上特點和痛點,筆者基于實踐,確定了基于主題語境的語法教學五要素:任務驅動、語法感知、規則探究、遞進遷移和綜合拓展。(圖2)

圖2 語法教學五大要素
任務驅動即為在主題語境下運用多模態教學輸出活動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語法學習興趣;語法感知就是在真實的主題語境中理解和感知目標語法,體會語法的表意功能;規則探究可為在主題情境活動中合作探究語法規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遞進遷移就是指導學生完成主題語境下的綜合語法任務,活化語法規則;綜合拓展即為激發學生探究熱情,拓展語言運用能力。
[文本解析]
文章以人教版《英語》九年級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 Grammar Focus為例(圖3)。該單元的主題語境為人與社會,話題是古今中外的發明,語法目標是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的表達與運用。
在本單元Grammar Focus的表格中呈現了提及有關發明物的詢問及回答的具體表達句型。

圖3 九年級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 Grammar Focus
活動4a是句型轉換,根據給出的一般過去時主動語態的句子轉化成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的句子。活動4b是選詞填空,要求學生根據句意選擇正確的動詞并判斷出正確的語態進行填空。活動4c同樣是選詞填空,只是給出的是一段語篇,要求讀懂語篇內容再用正確的動詞形式進行填空。以上教材所提供的活動,雖然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在能力要求上也逐級提高,但是這三項語法活動的語境之間較為零散和獨立,對提高學生靈活使用被動語態存在一定的欠缺。
基于主題語境的語法教學課應圍繞單元主題,精心挑選和設計包含目標語法的教學任務,層層遞進地推動課堂進程。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在主題語境下運用多模態教學輸出核心任務,提升學生對目標語法的學習興趣。多模態語篇包含對話、圖片、問題、歌曲、視頻游戲等,能夠喚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
[教學片段]
在課堂導入部分,教師運用圖片和視頻引入了話題:
(播放Thomas Edison的發明視頻與圖片)
Q1: Do you know the man in the picture?
(He is Thomas Edison, an inventor. He invented the light bulb.)
Q2: Can you list some inventions that have changed our life?
(the car, the computer, the phone, the TV...)
Q3: Do you know who the car was invented by?
(The car was invented by Karl Benz.)
[教學分析]
筆者在此組織學生運用語法進行交際活動,引導和激勵學生大膽而自然地嘗試使用語言,實現交際的目的,在嘗試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提高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在多模態教學輸出過程中不斷感受過去時被動語態的形式和意義,對目標語法有了初步體驗。
語言學習者需要在語篇中接觸、體驗、學習和使用語言,將語法的形式、意義和功能聯系起來,了解如何根據需要傳達意義。教師可以根據主題語境,從教材內容中精選或改編涵蓋目標語法的語篇,使學生在較為熟悉的語境中感知和體會目標語法的形式和意義。筆者選取了本單元Section A中3a的閱讀語篇An Accidental Invention為例,引導學生在主題語篇的情境中理解文本,體會和感知語法。
[教學片段]
教師呈現了該篇文章的第一段,此段內容介紹了茶是如何在偶然間被發明的以及它的歷史,其中包含了很多過去式被動語態的句子。(圖4)

圖4 九年級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閱讀文本
教師首先運用過去式被動語態的特殊疑問句形式進行提問,讓學生了解茶的悠久歷史。
T: When was tea first drunk?
(It was first drunk about 5,000 years ago.)
然后教師進行進一步引導,讓學生快速自主閱讀語篇后,針對該語篇進行自主提問。于是有了以下的產出(圖5):

圖5 學生當堂生成
S1: Who was tea first discovered by?
(It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Shen Nong)
S2: How was tea invented by accident?
[教學分析]
教師依托主題語境,以介紹茶的發明為語篇載體,通過教師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感知目標語法;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關注目標語法的形式,感悟語法規則以及進一步內化語法知識。
讓學生在感知、初步認知語言材料之后,把語法形式放在可理解的語境中學習,有助于知識的輸入和輸出。教師根據Grammar Focus所提供的主題情境進行整合,改編包含較多目標語法的語篇內容,讓學生通過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務。
[教學片段(圖6)]

圖6 Grammar Focus主題情境
首先讓學生圈畫出其中的目標語法形式。接著再對包含目標語法的句子進行對話的創編,并且以問答形式在班內進行展示。
Who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by?
(It was invented by Alexander Graham Bell.)
When was Bell born?
(In 1847.)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in 1879?
(No, it wasn’t. It was invented in 1876.)
接著,對目標語法進行探討、發現以及進一步歸納被動語態的構成規則。
被動語態由“助動詞be+及物動詞的過去分詞”構成。助動詞be有人稱、數和事態的變化。以動詞ask為例,將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的肯定式和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的肯定式、否定式及疑問式列表如下(表1)。

表1 延伸語法規則
[教學分析]
依托本單元中外發明的主題,教師選用關于Alexander Graham Bell發明電話的文本材料。先要求學生將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圈畫出來,接著對圈畫出來包含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的句子進行對話創編,該活動充分利用了課堂交互性的特點,為學生創造了合作學習的機會,同時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實現目標語法的遷移。
學生頭腦里的語法需要一步一步地學,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學,隨著學習的經歷不斷完善。為了幫助學生在真實語境中準確、熟練地運用語法規則,對事物進行描述、敘述或說明,教師精心設計及整合不同類型的練習資料,讓學生完成從句型到篇章的語法訓練,為學生完成后續語篇輸出搭建支架。
[教學片段一]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自己身邊有趣的小發明以及發明者、發明時間、用途或如何發明的,完成表格的填寫。

InventionInventorTimeBe used forZipperWhitcomb JudsonIn 1893Be used on almost everywhere
Zipper was invented by Whitcomb Judson.
It was invented in 1893.
It was used on shoes, trousers, dresses, bags...
在句型操練熟悉以后,教師布置了相關主題語篇的語法填空練習。讓學生根據所給單詞的正確形式填空。
George worked in a restaurant. One day, a customer came in. He ordered a plate of fried potatoes. When the potatoes(serve), he said they(cut) too thick and(send) them back to the kitchen. George thought the customer was too strict, so he was very angry. He cut the potatoes really, really thin, and then they(cook) for a long time until they were crispy. And lots of salt(put)on them so they were really salty. He thought the customer wouldn’t like them. Instead, the chips tasted delicious and the customer wanted to ask for more.
(參考答案:were served, were cut, sent, were cooked, was put)
以上,教師通過跟主題相關的目標語法練習,實現了從句式到篇章的過渡,讓學生在鞏固語法知識的同時,提升了探索能力,培養其創新思維。句式和語篇練習的結合也為學生的輸出性寫作做了鋪墊。
在主題語境下,把目標語法和單元主題通過綜合寫作方式進行整體輸出,可以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提升從不同角度運用目標語法創造性地解決新情境中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通過同伴評價表,給學生寫作提供依據,既可以培養同伴之間的合作精神又能提升寫作質量。最后,教師提供衍生語篇,為學生搭建遞進遷移的梯子。
[教學片段二]
假如下圖是你發明的“飛行單車”,被邀請參加學校科技節。請用英語介紹你的發明,內容包含以下4項。


Peer Checklist(同伴評價表)
本堂寫作課旨在能讓學生準確、合理地使用被動語態來描述此項科技發明的外觀、用途、特點和改進計劃。在學生進行寫作之前,教師通過呈現同伴評價表來指導學生的寫作,并要求他們在初步完成初稿后對照評價表進行互評,同時教師進行一定的指導,提升寫作質量。
[教學分析]
運用所學目標語法知識在新語境中進行事物的描述,可以提高學生語法的遷移能力,培育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發展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在同伴互評中學會探究和分析,反思和評判,進而提升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語法的最終目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運用語法的意義和形式進行真實有效的交際。教師趁熱打鐵,借助課后作業,創設相關真實情境,實現學生語法運用能力的拓展與提升。
[教學片段]
(1)制作英文宣傳冊。杭州有很多特色博物館,比如中國茶葉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杭州絲綢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等,里面有各類江南特色物產的發明介紹。鼓勵同學們結伴參觀其中一個博物館,了解某樣物產的發明起因及過程,同伴合作制作一份相關物產的英文版旅游宣傳冊。
(2)進行英語趣配音。圍繞發明創造的主題,讓班內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尋找一些與此主題相關的音頻,然后進行配音。要求是小組內同學合作完成相關配音,明確各角色的分配。然后進行班內展示,其他組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和英語教師一起對各組選手圍繞主題的選材的貼切度和語音面貌等進行綜合打分。該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內驅力,加深學生對相關主題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3)制作英文小海報。介紹某一項運動的起源、發展及其運動規則。要求:主題突出,排版美觀,信息醒目,盡可能多地使用過去時被動語態的各類句式。
[教學分析]
課后作業能使學生復習與鞏固語法知識、創造性地使用語言,提升目標語法使用的正確性和適切性。課后練習活動的設計應與單元主題和目標語法緊密相連,同時兼顧趣味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深入了解相關主題,并感悟在真實語境中目標語法的形式、意義和運用。
基于主題語境的語法課,應當依據《課標》倡導的“形式—意義—使用”三維動態語法觀開展教學。先依托單元主題和語篇為任務,驅動教師精心設計課堂內容,并驅動學生學習熱情;其次開展層層遞進的語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知語法,為后面的合作探究做好鋪墊;接著幫助學生在真實語境中交流語法知識,達到其特定的交際目的和合作目的;最終運用相似情境遷移語法,增強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使之達到綜合拓展,提升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效果。如此,方能在主題語境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法,發展其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