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祥莉,楊海連,陳建榮
(右江民族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 廣西 百色 533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也在不斷地改革優化。隨著高校的擴招,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1]。在我國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大學生對專業的選擇也越來越重視,專業選擇在不同程度上能影響大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也能影響他們對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2]。已有研究表明,高中生普遍對大學專業缺乏了解,王處輝等人的研究指出,超過半數的學生對自己未來想報考的大學和專業缺乏了解,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對自己的報考意向尚不明確[3]。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對所學專業表現出一種心理傾向,該心理傾向展現著學生對所在專業的滿意度,學生滿意度的理論來源于顧客滿意度,相關研究最早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美國教育委員會CIRP(Co-operative Institution Research Program)對全美在校大學新生進行了滿意度測評,成為美國大學生滿意度測評工作的真正起點。我國的大學生專業滿意度研究涉及學生學習、學校服務質量、教學環境等方面,定量評價指標體系還不夠完善,研究方法還有待改進[4]。家庭背景既會直接影響子女的專業選擇,也會通過影響子女的專業選擇動機從而影響專業選擇[5]。家庭條件中上的高考考生,在專業選擇中通常會遵循可進可退的原則,即希望所學的專業無論是在大城市還是在家鄉所在地都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家庭條件相對困難、特別是農村地區的考生,在專業選擇中具有相當大的局限[6]。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明顯,因此城鄉文化上也體現出了差異。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的差異決定了農村大學生與城市大學生在早期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生活態度、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顯著區別[7],這也導致了農村大學生會在城市中體驗到貧富差距、學習方法、人際關系冷漠等壓力[8]。
大學生入學后,每年都有不少大學生提出了轉專業的請求,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在開展招生宣傳工作時未能對其各招生專業的主要性質、特點進行詳細介紹,學生不能夠全面了解該專業所需要學習的課程知識以及應具備的專業技能,更不用說這些專業今后的就業方向。學生入學前無法對專業進行明確的定位,不清楚自己是否對這些專業感興趣以及該專業是否和個人特質相符,入學后對所選專業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導致其學習和選擇都是盲目地跟隨,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積極性不高,使得其整個大學生涯未能有效學習到專業知識和技能[9],陷入專業困境,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本文通過對右江民族醫學院學生專業困境的調查研究,了解造成學生專業困境的因素,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解決辦法,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興趣度,促進專業社會效益的實現。
本次調查以右江民族醫學院部分學生為調查對象,選取大一至大五共5個年級,對361位學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
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相關的書籍、報刊等文獻資料,以及通過互聯網查閱相關學生專業困境影響因素的文章與報道,總結分析當代大學生專業困境的影響因素。
問卷調查法。本調查采用自編的《學生專業困境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361份,收回有效問卷350份,回收率為97.0%。取樣具有男女性別因素、年級因素、專業因素以及樣本的異質因素,確保對象具有較好的廣泛性與代表性。
3.1.1 學生對所在專業的了解情況
一是知曉程度。由表1可知,有較多學生對于所在專業的相關情況是比較了解的,有一部分學生對于所在專業的相關情況略知一二,有小部分同學對于所在專業的相關情況不了解。
表1 學生對所在專業相關信息的知曉程度
二是專業性質的認知。由表2可知,學生在網絡上查詢所在專業相關信息時,有一半以上的學生(54.57%)會受查詢結果的影響,從而影響其判斷專業性質的思維。由表3的調查數據可知,較多學生(55.14%)認為所在專業為冷門專業,部分學生(44.86%)認為所在專業為熱門專業。
表2 學生上網查詢及影響情況
表3 學生對所在專業冷熱情況的認知
三是專業學科的內容情況。表4的調查數據顯示,每個專業擁有自己特定的課程內容提供給學生學習,多數學生認為所在專業學科內容廣泛(44.29%),部分學生認為所在專業學科內容精煉(32.86%)、專業性強(22.86%)。所在專業的學科內容廣泛、精煉或專業性強以及其難易程度,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造成影響。
表4 學生對所在專業學科內容的看法
由上可知,大學生對所在專業的了解程度仍然不夠。在沒有充分了解所在專業相關信息的情況下,導致其在主觀意識上對于所在專業認識不足,以及對專業性質認識存在一定偏差,這都會給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方面帶來困擾。同時專業學科內容難易程度也是造成大學生專業困境的原因之一,專業結構的調整有待完善。
3.1.2 學生的專業滿意度
一是學生專業選擇的自主性,由表5可見,大部分學生是自愿(67.14%)選擇所在專業,少部分是被迫(32.86%)選擇所在專業。當學生在非自愿情況下選擇專業時(此類情況多由父母、老師、親朋好友等幫忙做出決定),內心存在一定抗拒感,對所在專業好感度呈下降趨勢。學生只有在自愿選擇且熱愛所在專業時,對所在專業的滿意度才會趨升,因而對所學專業充滿熱情。
表5 學生專業選擇的自主性
二是學習態度,由表6可見,少部分學生(28.86%)自主學習的積極程度達60%以上,大部分學生(53.14%)自主學習的積極程度在30%~60%的范圍內,有18%的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程度小于30%,學生的學習態度好壞對于專業學習很重要,端正學習態度才能更好地學好專業知識。
表6 學生的學習積極程度
三是學習資源的滿意度,由表7可見,對于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設備、教學評價、人才培養結構、所在專業的教學安排,大部分學生是比較滿意的,只有少部分學生是一般滿意和不滿意。
表7 學生對學校提供相關學習資源的滿意度
由上可見,有部分學生由于家庭狀況而被迫選擇所學專業,被迫選擇所學專業的學生會對所學專業產生抵觸情緒,降低對所學專業的認同度和滿意度,因此造成這部分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熱情度不高,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擺脫專業困境。如果學生對學校師資力量、教學設備、教學評價、人才培養結構、專業教學安排方面表示不滿意,這會給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過程帶來困擾,削減學生的學習熱情,是造成學生專業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3.2.1 家庭狀況帶來的專業困境
家庭狀況對學生的專業選擇存在一定影響,由表8可見,大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受家庭狀況的影響,少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未受家庭狀況的影響。其中生源地為農村的學生占比39.14%,有一半以上生源地為農村的學生(64.96%)在選擇專業時受家庭狀況的影響,少部分生源地為農村的學生(35.04%)則表示在專業選擇時不受家庭狀況的影響;生源地為城市的學生占比60.86%,大部分生源地為城市的學生(74.18%)表示在選擇專業時受到家庭狀況的影響,少部分生源地為城市的學生(25.82%)表示在選擇專業時不受家庭狀況的影響。由此可見,無論生源地為農村或城市的學生,在面臨專業選擇時,都會受到家庭狀況的影響,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在選擇專業時自由度高,而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表8 家庭狀況對學生專業選擇的影響
家庭狀況會對學生的心理狀況產生影響,家庭狀況影響著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適應新生活的能力等,根據表9可知,大部分學生(62.29%)表明心理狀況深受家庭狀況的影響,小部分學生(37.71%)的心理狀況未受家庭狀況的影響,家庭狀況不佳的學生來到新的地方,開啟自己的大學生活,心中難免產生自卑感,從而生活滿意度越差,大學生活適應度就越差,對于專業的學習缺乏動力。
表9 家庭狀況對學生心理狀況的影響
由表10可見,大多數學生的家人對于學生所學專業表示支持,而少部分學生的家人對于學生所學專業持不支持和無所謂的態度,家人對學生專業的不理解與反對,會使學生對所在專業逐漸喪失信心,從而陷入專業困境之中。在面臨這樣的情況時,學生與家人之間出現積極溝通(65.14%)與疏忽溝通(34.86%)的狀況,積極溝通有利于學生與家人之間達成共識,疏忽溝通將會使矛盾越來越尖銳,影響學生與家人之間的情感,同時也會對專業學習情緒造成影響。
表10 家人對學生專業的態度以及雙方溝通狀況
3.2.2文理科生學習方式帶來的專業困境
根據表11可見,在文科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小部分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較低;在理科生中,大多數學生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有少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部分文理科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較差,在學習了理論知識之后,不能很好地將其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內心便會產生對所在專業的質疑:所學專業是否有價值?所學專業是否有用途?甚至逐漸迷失專業方向。
表11 文理科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
根據表12,大多數文理科生經常遇到學習困難,少部分文理科生較少遇到學習困難。當文科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由表13可知,大部分學生采取自己解決、向他人求助的方法,少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表示不解決;當理科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大多數學生采取自己解決、向他人求助的方法,少數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表示不解決。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學生不及時地采取相應方式去答疑解惑,疑問慢慢累積得越來越多,專業學習過程就會越來越困難。
表12 文理科生經常遇到學習困難的情況
表13 文理科生遇到學習困難時的解決方式
3.2.3 專業前景帶來的困境
根據表14可見,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情緒受到所在專業畢業就業情況的影響較重,小部分學生的學習情緒受到所在專業畢業就業情況的影響較輕,少數學生的學習情緒未受到所在專業畢業就業情況的影響,專業畢業就業情況是廣大學生的關注焦點,專業的畢業就業情況影響著學生日后的收入來源、發展空間,當了解到所在專業就業情況較差時,學生內心會產生落差感,影響到當前的學習狀態。如果對所學專業畢業就業形勢比較滿意,則認為所學專業比較好,如果對所學專業畢業就業形勢不滿意,則認為所學專業不好,專業前景狀況的好壞,造成學生學習的困境。
表14 專業畢業就業情況對學習情緒的影響程度
根據表15可見,有大部分學生認為所在專業未來的發展空間是比較大的,少部分學生認為所在專業發展空間為一般、小,專業未來發展空間越大,就會越受到學生的認可,專業未來發展空間較小時,會讓學生陷入專業困境,面臨日后發展困難的境遇,由表16可見,產生對專業未來發展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抱有希望(74%)、無希望(26%),以及對專業未來發展做出兩種不同的應對方式:有規劃(58.86%)、無規劃(41.14%)。
表15 學生對所在專業未來發展空間的認識
表16 學生對所在專業未來發展的心態與規劃情況
通過調查及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了解程度不高,專業滿意度、家庭狀況、生源地環境、文理科生學習方式和專業的發展前景都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影響。現將調查的主要結論及相應的對策總結如下:
第一,學生對所學專業相關信息的了解程度較低。學生不應該只拘泥于網絡上的片面信息和親朋好友的經驗介紹,應理性看待網絡上的相關信息,通過自身實踐體會以及查詢相關文獻或者咨詢老師去了解專業信息,逐步調整好心態,提高專業的認可度,接受專業現實并適應專業環境,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夠培養自主學習、自律、自省等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第二,大部分學生對專業滿意度(師資力量、教學設備、教學評價、人才培養結構、專業教學安排)較高,但同時也有著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消極,對學校的學習資源不滿意。因此學校應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合理優化教師團隊,壯大師資力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更好地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加大學校相關教學設備的投資力度,通過合理配置教學資源,提高服務水平,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三,家庭狀況會影響學生的專業選擇。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學生,考慮的首要因素就是錄取率,其次是就業率和學費等,其他因素很少作為重要考慮因素[10]。因此,因生源地狀況而處于劣勢的學生,更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來改變家庭現狀。學校應積極建立扶助貧困生的有效機制,完善貧困生學雜費的減、免、緩制度,通過 “獎貸助勤補免+綠色通道” 等多元化方式來開展資助工作,緩解大學生的經濟壓力。同時也要對學生的心理精神狀態予以高度重視,親人、朋友、老師、同學等應充分尊重和支持學生的專業選擇,給予學生精神上的鼓勵,多與學生溝通交流。
第四,教師應不斷提升教學教育水平,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比如上課前的有獎問答環節等小游戲,實現師生的雙向溝通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一起學習、成長,能夠更好地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同時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來改變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獲取知識的渴望。
第五,文理科生不同的學習方法也會造成大學生的專業困境。眾所周知,進入大學需要經過十幾年的應試教育,而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會形成各自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有些學生對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都是死記硬背,當在實踐操作的時候則一竅不通,因此提高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學生的文化背景不盡相同,在交流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思維的碰撞,應做到充分尊重差異、善于傾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 “學會學習” 與 “自主學習” 有效結合起來,找到適合自己的、高效率的學習方法。
第六,專業前景的好與壞也會對大學生造成一定的專業困境。學生所學專業的就業情況會對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緒有一定的影響,當產生不良情緒時,可通過相關運動來排解(如騎自行車、跑步、跳繩、打羽毛球等)。學生應調整好心態,化壓力為動力,增加專業認同度,增強專業信心,明確學習目標,對未來做好人生規劃。在努力提升專業水平的同時,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夯實基礎。
此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我國教育體制也在不斷改革優化,高校不斷地擴招導致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就業壓力大,這就需要大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練就專業本領,使自己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就業的生存法則,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更好地發揮專業價值。
綜上所述,當今社會因素、專業學科因素、心理因素、學校辦學條件等因素都會造成大學生專業困境,為了更好地擺脫專業困境,從自身出發作出改變,不斷提升自己才是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