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欽 付玥璐
近年來,短視頻發展迎來風口機遇期,短視頻用戶數量飛速增長。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440萬,占網民整體的87.8%。隨著用戶大量涌入短視頻平臺以及用戶對短視頻應用依賴性的提高,短視頻的營銷價值也逐漸增長,各大公司紛紛將短視頻平臺納入產業布局,一種新的職業——短視頻運營也應運而生。根據獵聘網2021年2月發布的《短視頻領域就業大數據報告》,2020年短視頻相關招聘崗位較上一年同比增長67.10%。[1]與此同時,國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型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強調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那么,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為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符合社會需求的短視頻人才,便成為了一個顯性議題。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傳媒的公共性正在發生嬗變。所謂傳媒的公共性,是傳媒“服務于公共利益的形成與表達的時間邏輯”[2]。當下,隨著人們時間的碎片化,對視覺內容消費的影像化、動態化,各平臺的短視頻內容成為人們視覺消費的主要對象。但與此同時,一味追求眼球效應和流量經濟的平臺邏輯也使得短視頻內容失范現象層出不窮,既造成了公共性的流失,也污染了社會風氣。視覺傳播生態的治理需要生產者、消費者、管理者、監督者等多主體參與,也是一個長期過程,其中,高校的短視頻人才培養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對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來說,能否在平臺的技術邏輯和商業邏輯之外,為這些未來的內容生產者和管理者注入“公共性”這一價值取向,完成“課程思政”的育人使命,是他們必須思考的時代命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自2002年起創辦《清新時報》,經過二十年的建設,目前已經擁有了紀錄片影像創作實踐平臺“清新工作室”、短視頻節目制作平臺“清新視界”、網絡實踐平臺“清新網”等全媒體教學平臺。其中,公眾號“清新視界”每周發布兩期由學生獨立完成的文化新聞類視頻節目,節目時長3-7分鐘不等,旨在分享時事熱點、校園生活及一切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先后推出了《坐著輪椅上清華》《安家》《你聽說過抽脂手術嗎?》《雙減余溫》《京城最后的掛歷店》等短視頻。這些作品有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有對殘障家庭的關注,有對行業黑幕的揭露,有對傳統文化的思考。
在跨界融合的人才培養中,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多次舉辦各類主題的短視頻大賽并將優秀作品傳至學生新媒體中心公眾號進行展播,其中不乏關注抗疫、留守兒童等主題的優秀作品。如短視頻《盼》和《一個奧特曼的自述》呼吁人們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陪伴和關心;短視頻《向陽花開》聚焦特殊兒童在成長教育中的艱辛以及背后默默付出的特教老師, 幫助提升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度、理解度。
在市場導向、利益驅動的短視頻行業中,以清華大學、廣西大學為代表的重點高校借助其強大的人文社科知識底蘊進行跨界人才培養,通過短視頻這一媒介,讓學生以理論思考現實,用知識觀照社會,為學生提供一個學以致用的實踐平臺。
垂直細分化是未來短視頻的發展趨勢之一。所謂“垂直”, 是指內容生產者發布的內容和生產者入駐的領域保持持續的一致性。這種垂直發展模式可以通過持續更新,將垂直領域的內容做深做透,在“一平方米”的范圍內挖掘“一萬米”的深度。這種模式不僅能影響賬號在用戶心中的認知程度,也會影響用戶的黏性。對于人才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高校來說,在短視頻人才培養過程中完全可以發揮其在特定學科專業上的知識優勢,為未來垂直細分化短視頻發展模式提供既懂專業、又懂視聽傳達的復合型人才。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實驗班和體育法研究團隊在冬奧會舉辦期間便在抖音上開設了《法眼看冬奧》合集,參與的講述者既有本科生、研究生,也有體育法研究所所長,他們借助自身的專業知識帶領大家從法律視角看冬奧,涉及的議題包括“冬奧賽事中運動員的權利救濟問題”“商家對‘冰墩墩’的侵權行為”“滑冰、滑雪時被人撞傷時怎么辦”等話題。在冬奧會之前,中國政法大學官方抖音賬號還開設了《普法小課堂》合集,僅14集便收獲了233.1萬次播放量,每個視頻的評論區都能看到與視頻內容相關的法律問題追問,生產者與接受者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浙江傳媒學院同樣利用其在傳媒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資源在抖音賬號上發布了視頻合集——《開口就是演說家》,其中內容不乏“演講前緊張,你該怎么辦?”“演講時如何讓聽眾鼓掌?”等大家在演講時所關心的問題。
當然,我們既要承認短視頻平臺在知識大眾化傳播方面的優勢,也要認識到這種傳播方式的潛在負面影響。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短平快的快餐式知識消費并不能取代系統的專業學習,它只能作為專業教育的一種大眾化延伸。某些內容生產者一味追求傳播效應,用夸大方式呈現知識,往往以偏概全,誤導公眾。更有甚者把“碎片化學習”鼓吹為一種知識成功學神話,反而會助長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
部校共建新聞院系始自2001年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的共建活動,雙方共同組建院務委員會,在學院發展規劃、教師掛職鍛煉、記者編輯授課、學生實習就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牢牢把握正確的辦學方向,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 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新聞人才。2013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聯合發出《關于地方黨委宣傳部門與高等學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意見》, 并在上海召開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現場會。隨后,全國各省市黨委宣傳部及其所屬新聞單位陸續與高校新聞院系簽訂共建協議,組織開展相關工作。可以說,部校共建為地方新聞院系的人才培養注入了新鮮血液,提供了制度化的資源支持。借助這些資源和條件,地方高校的短視頻人才培養也在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作為開部校共建風氣之先的復旦大學, 整合行政、學界、業界的資源優勢,與地方黨委宣傳部和媒體共建管理機構、共建精品課程、共建骨干隊伍、共建實踐基地、共建研究智庫,致力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和全媒體人才培養。自2016年開始,他們與澎湃新聞網合作啟動“記錄中國”實踐項目,讓學生走出課堂,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切實增強學生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強化學生“野外”生存能力,讓學生在行走和記錄中了解中國國情,講好中國故事。可以說,“記錄中國”項目對于新聞學子的教育不止于新聞專業層面, 更是在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大局中,讓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們在學校時就能體味家國情懷,認識到國家與個人,國家與新聞工作的緊密結合。[3]由學生自主運營的團隊“復新傳媒”發揮專業特長,制作的展現學院鐘揚教授奉獻精神的《種子的初心》以及老系主任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 歷史故事的原創手繪微視頻均贏得廣泛贊譽。[4]
南寧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商務廳合作,深入百色、河池、崇左等地區,組建“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農鮮口袋”等項目團隊,開展農產品調研、培訓和直播,免費教授農戶玩轉新媒體,通過電商直播銷售農產品,制作短視頻、宣傳片推廣本地土特產,為農戶和企業量身打造網紅經濟轉型升級模式。師生們將課堂從學校轉移到了田間地頭,在助力地方鄉村振興的同時,也探索出了人才培養的新路子。[5]
“平臺型媒體”(Platisher)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媒體人Glick提出,后引入國內并被嵌入“媒體融合”這一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被視為媒體融合的一種主流模式。它既可指技術平臺的媒介化, 也可指傳統媒體的平臺化,“開放、激活、整合、服務”是其主要特征。平臺型媒體通過建設“貢獻者網絡”,使受眾變為“產消者”。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平臺型媒體為引領,結合媒體自身需求給高校“下訂單”,既減輕了學生就業壓力,又為媒體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校企雙方通過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找到利益契合點,為社會輸送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可以視為人才市場化背景下平臺型媒體與高校的一種高效對話[6]。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在國內最早采用了“前臺后院”的校企合作模式,學院和電視臺之間資源共享、員工互聘、產學一體,在此基礎上,學院進一步整合區域文化產業資源和教育資源,先后與新聞出版單位、動畫公司、演出公司、網絡企業等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和項目開發。學院還與湖南衛視合作,按照教學和節目生產的需要,共同投資建設多功能演播大廳,使之成為湖南衛視的節目生產基地和學院實習實訓的教學實踐平臺。浙江傳媒學院與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達成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聯合成立浙江省短視頻學院。雙方在內容平臺與傳播渠道建設、人才培養與教學課程研究、短視頻創作推廣等方面開展廣泛深度合作,開創了短視頻教學新格局。
在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中,平臺型媒體日益顯示出強烈的“訂單式”培養的意愿。2019年,抖音啟動了高校官抖聯盟,首批成員包括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等。合作內容除了高校短視頻內容生產、團隊建設、校內活動及賬號矩陣建立之外,還包括產教融合和人才培養。2021年, 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頭條學院正式被教育部批準成為第四批教育培訓評價組織,獲準開展“自媒體運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工作。這也意味著頭條學院擁有了制定職業準入標準的資質。頭條學院依托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剪映等平臺以及相關廣告、電商等資源優勢,聯動相關生態合作方,將從完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專業課程開發、證書管理、質量監控等方面,進一步引領職業院校強化人才培養與就業崗位匹配性。2020年,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北京容藝教育咨詢有限公司聯合實施了“人文交流容藝影視學院”和“人文交流容藝短視頻工廠”項目申報,旨在通過優質資源的引入整合和辦學機制的創新,為學校發展注入新動能、新活力,最終27所高校獲批“人文交流容藝短視頻工廠項目首批共建院校”。
新文科背景下,學科交叉、跨界融合為高校短視頻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契機,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立足學校資源優勢和辦學條件,形成不同的“關注點”“落腳點”,在短視頻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跨界融合中的人文模式以其強大的人文社科底蘊進行跨界人才培養,堅守短視頻的“公共性”內涵;學緣聚合的垂直發展模式發揮特定領域的知識密集型高校在特定學科專業上的優勢,為社會提供專業能力與視聽傳達能力兼備的復合型短視頻人才;部校共建的校地合作模式借力組織和制度上的常態化聯系,展開全方位合作,通力培養短視頻人才;平臺型的訂單培養模式通過職業資格準入引領高校短視頻人才培養,校方與合作企業在教育教學、內容渠道建設、短視頻創作推廣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開創短視頻教學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