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涵
巴洛克時期,復調音樂發展至巔峰,主調音樂興起發展,使得器樂曲發展較為迅猛。而小提琴的出現、古鋼琴的成熟都為巴洛克音樂的表現力增添了不少光彩。古典主義音樂繼承并發展了巴洛克音樂,器樂曲在這個時期迎來了全盛發展,其中奏鳴曲這種器樂體裁在音樂藝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優美典雅,古典主義音樂的特征在他的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莫扎特一生創作了35 首小提琴奏鳴曲,從寫作的時期和作品成熟程度上大致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幼年時期、曼海姆和巴黎時期、薩爾茨堡和維也納時期。1763 年至1766 年是莫扎特創作階段的早期,他創作了K.6-15、K.26-31 等小提琴奏鳴曲。這時期的作品尚未形成莫扎特自己的風格,小提琴占比少,作品純真童趣。1777 年至1778 年是莫扎特創作階段的中期,他創作了K.296、K.301-K.303等作品。這時期莫扎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音樂線條明顯、層次分明、情感色彩豐富。1778 年在母親去世和生活落魄的雙重打擊下,莫扎特的作品開始出現悲劇性音樂色彩,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1779 年至1787 年是莫扎特的創作晚期,他相繼創作了K.376、K.481 等十余首小提琴奏鳴曲。這一時期莫扎特作品創作最為完善、成熟,作品比之前更加充實、節制,旋律色彩豐富,形式多變。本文選擇莫扎特創作生涯的晚期創作的九首小提琴奏鳴曲(K.376-380、K.454、K.481、K.526、K.547)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九首奏鳴曲的共性特性研究,探究莫扎特晚期小提琴奏鳴曲創作的藝術特征。
莫扎特創作晚期的幾首小提琴奏鳴曲都是主調音樂,音樂形象的構筑非常鮮明,音樂情感的表達也更為明顯。到了晚期,在主調音樂的基礎上,可以看到頻繁的大小調色彩交替、不協和和弦以及半音化旋律的大量運用。
莫扎特的音樂極具歌唱性和抒情性,旋律典雅流暢,節奏靈動活潑。他的奏鳴曲作品中大量運用了音階式旋律,晚期則更進一步使用半音化旋律,增加旋律的不協和性來進行音樂表達。
譜例1 來自莫扎特的《A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454》,旋律由鋼琴聲部開始,做半音級進上行,旋律短小簡單。小提琴聲部則仿照鋼琴聲部進行旋律呼應。小提琴和鋼琴聲部一問一答,顯露出猶豫、迷離的音樂情緒。

圖1 譜例1
譜例2 來自莫扎特的《降B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454》,該樂句的旋律線條簡潔流暢,鋼琴聲部開頭以三連音的音型,由D 音半音級進上行至高八度D 音,再下行級進半音回到D 音。上行大跳四度至G 音進行半音級進下行。小提琴聲部則模仿鋼琴聲部的局部旋律,進行旋律填充裝飾。半音化旋律有高有低,有起有伏,使得音樂的流暢性更強,抒情性中帶有一些悲傷的情緒。

圖2 譜例2
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到了晚期則添加了大量的不協和和弦,加劇了樂曲張力與動力,增強了樂曲戲劇性。
譜例3 來自莫扎特的《降B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78》。鋼琴的右手聲部為分解式織體,由升C-E-G的減三和弦組成,左手聲部由降B 音的八度雙音組成,與右手聲部的升C 音形成增二音程的和聲來進行和弦鋪墊,增強音樂的緊張感。小提琴聲部則以高音E 為骨干音與鋼琴進行旋律對沖,加重音樂的沖擊力與戲劇性。同樣的創作手法也出現在莫扎特《A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526》第二樂章中。

圖3 譜例3
譜例4 來自莫扎特的《A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526》,降E-升F 構成增二度音程,再進行至減小七和弦,加強音樂的動力性和緊張感。

圖4 譜例4
雖然莫扎特中期小提琴奏鳴曲中,不協和和弦與音程也有出現過,但到了晚期,不協和和弦(例如減三和弦)與不協和音程(例如增二度音程)的運用得到了深化加強,使得莫扎特晚期的奏鳴曲更加具有沖突感和戲劇性。
復調音樂是由兩個或兩個及以上相對獨立的聲部,按照對位法的原則進行結合的多聲部音樂。在莫扎特早、中期的創作中也偶爾會出現復調的因素,但創作手法比較青澀。到了晚期,莫扎特經常研習巴赫和亨德爾的作品,這是他晚期創作的作品大量運用復調因素的一個重要原因。
模仿復調是指同一旋律在不同聲部先后出現,形成了前起后應、層次分明的模仿關系。總的來說就是其他聲部以不同的精確程度(如倒影模仿等)重現第一個聲部的旋律。
譜例5 來自莫扎特的《降B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454》,旋律主題由小提琴聲部先奏出,鋼琴使用音階式旋律進行伴奏。之后鋼琴聲部進行同度模仿。二次重復的主題既保持了旋律的本來面貌并再次強調主題,又因為小提琴與鋼琴的音色帶來了不同的音樂效果。

圖5 譜例5
譜例6 來自莫扎特的《降B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454》,由鋼琴先奏出下行半音音階,小提琴同模仿。相同的旋律在兩個聲部來回流轉,推動樂曲進行,并相互呼應,使得樂曲更加緊湊,加劇了音樂的戲劇性。

圖6 譜例6
對比式復調是指結合在一起的不同旋律線,在音調、節奏、進行方向的起伏、句逗的劃分以及音樂形象和性格的表露等方面,彼此形成對比或存在差別。
譜例7 來自莫扎特《降B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454》,小提琴聲部以B 音持續演奏,鋼琴聲部則以分解式琶音織體來進行快速的跑動,使歌唱式的樂句更加流暢。

圖7 譜例7
譜例8 來自莫扎特《降B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526》,小提琴聲部由A 音下行至D 音,鋼琴聲部由D 音開始,以音階式織體上行至高八度D 音。兩個聲部反向進行,聲部獨立性增強。

圖8 譜例8
在莫扎特晚期的小提琴奏鳴曲的創作中,鋼琴聲部不僅要作為輔助聲部對小提琴聲部進行伴奏,有時還越過小提琴聲部獨自進行主要旋律的演奏。
譜例9 選自莫扎特《降B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454》,小提琴聲部與鋼琴聲部一起演奏主旋律,強化主旋律印象。

圖9 譜例9
炫技它既是表現音樂內容和組織音樂形式的一種手段,也是以發揮演奏或演唱的技巧效果來進行裝飾美的一種方式。莫扎特在小提琴奏鳴曲中增加鋼琴的炫技片段,不僅是對音樂表現力的增強,也是對音樂氛圍的一種烘托。
譜例10 選自莫扎特《小提琴F 大調奏鳴曲K.547》,在第一部分結束時安排了鋼琴的炫技片段,不僅起到氛圍的烘托,更為第二部分的出現進行了鋪墊。

圖10 譜例10
莫扎特創作生涯晚期的這幾首小提琴奏鳴曲的偉大性遠遠超過他前、中期的小提琴奏鳴曲,晚期的復調和和聲手法逐步趨向復雜。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是筆者作為小提琴演奏者必修的曲目。通過對莫扎特晚期小提琴奏鳴曲藝術特征的研究,筆者深刻體會到:要想精準而完美地表現莫扎特的小提琴作品,就必須深入作曲家的精神世界和作品的本身,感受作曲家的遭遇,了解他們對作品的要求,提高操作樂器的技能,從而更好地詮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