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旅融合下國家級非遺駱山大龍的保護傳承研究?

2022-02-18 07:12:26杜小鈺張維亞劉媛之
藝術百家 2022年5期

杜小鈺,張維亞,劉媛之

(1.金陵科技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2.中山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廣東 廣州 5102753;3.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江蘇 南京 210002)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出重要指示。 2021 年8 月12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精神力量。[1]

駱山大龍是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和鳳鎮駱山村的一項民俗文化活動,其表現形式為多人舞龍,是長江流域龍舞的典型代表,也是一處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 在藝術造型上,駱山大龍由24 節龍節前后相接而成,象征一年24 個節氣,長約60 米,參與舞龍的人數多達500 人,號稱“江南第一大龍”。 2008 年,“駱山大龍”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然而,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村民的生活方式及其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駱山大龍在保護傳承實踐上面臨新的挑戰。 自2018 年3 月文化和旅游部組建以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文旅融合的政策文件,闡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駱山大龍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導。因此,本文在文旅融合的政策背景下就如何有效促進國家級非遺駱山大龍的保護與傳承進行探討。 文章的重點是總結該民俗的文化價值、當前的保護與傳承現狀,發現其中面臨的問題,并根據文旅融合的思路提出一定的對策。

此前,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的高亮課題組開展過有關駱山大龍的保護與傳承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91-99,主要從民俗體育的視角探討了駱山大龍在保護傳承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策略等[3]59-63。 然而,他們將駱山大龍定性為民俗體育,認為駱山大龍傳承與發展的動力是“健身與文化”的需求[4]7-11,此結論值得商榷。 龍舞“駱山大龍”是一項民俗信仰,是駱山村民依傍石臼湖為生而產生的龍神信仰及其儀式活動。 當然,駱山大龍也具有文娛特征,在舞龍活動中對體力有所需求,但將其性質定為民俗體育則有失偏頗。

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啟動了“江蘇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楊木海(龍舞·駱山大龍)搶救性記錄工作”。 本團隊實施了該項目,在兩年左右的時間里(2018. 12—2020. 12)對駱山大龍進行了全面的調研、系統的資料采集和數字化記錄,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下文首先根據這些材料和文獻記載梳理駱山大龍的歷史文化內涵,為它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基本依據。

二、駱山大龍的歷史文化內涵

(一)龍神信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龍舞“駱山大龍”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面對自然與自身的利害關系時所創造的一種融合了龍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的民俗信仰①,主要功能是調和自然與人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人類的生產活動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氣候以及物產資源,舞龍習俗的形成亦與這些自然因素有關。 石臼湖位于江蘇和安徽兩省交界處,湖面廣闊、水產資源豐富,是蘇皖邊境的魚米之鄉,今分屬南京市溧水區、高淳區和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三地。 三地的村民沿湖而居,農漁兼作,漁業生產是他們增加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 “取魚旺季是入冬以后,這時農忙結束了,湖水也跌落到約一米多深,大家駕著各種捕魚船,裝著漁具,紛紛下湖取魚。”“夏秋季節湖水上漲(又叫滿水)時,當涂長流嘴的丁家,高淳的武家嘴和從揚、泰地區趕來的蝦籠船專業戶,紛紛捕撈大蝦,活蹦亂跳的大蝦和著冰塊銷往蕪湖、南京、蘇、錫、常一帶。 ……甲魚、螃蟹和銀魚船上的銀魚干,都是暢銷國內外的名貴珍饈。”[5]8-12

然而,無論農業生產,還是漁業生產,都伴隨著自然規律的制約,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等自然和人為因素,直接影響著農業和漁業生產收益的好壞,甚至出舟湖面的安全與否等。 為有利于生產的進行和提高經濟效益,人們借助掌管雨水的龍神信仰及其儀式制度,發揮民俗信仰的社會功能,即教化功能、規范功能、維系功能和調節功能[6]22-26,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龍舞“駱山大龍”借助龍神信仰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也反映在它的白龍傳說中。 在我國古代農業社會中,古人曾賦予龍以諸多靈性,其中與民生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它施云布雨的神力。 龍與云雨水汽等自然因素的關系密切,而河流和湖泊則是龍的藏身之地。 歷史悠久的石臼湖為龍文化的產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石臼湖一帶的村莊大都有舞龍的習俗。 有舞龍習俗的村莊,大都流傳有龍的傳說。 位于石臼湖東南角的駱山村,是一個有著1204 戶、3915 人的大村。 村東南有座山,曾被稱為“拉山”或“臘山”,后稱為“駱山”,村以山而名。 駱山村的舞龍習俗世代相沿。 相傳明朝萬歷年間,駱山村有一個叫楊培菴的學子考取了進士②。 楊培菴為官清廉,頗有官聲。 楊培菴晚年告老還鄉,在回駱山村的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躲到路旁的一個破廟里避雨。 在廟里,他看到一個白衣少年被五花大綁在柱子上。 白衣少年看到楊培菴后,告知他因為犯了天規被張天師綁在廟里,將被斬殺。 原來白衣少年是胭脂河③邊一女傭吞食水中漂流的水果所生的一條小白龍,她被主人指責傷風敗俗,遭遺棄后貧病交加而死。從此之后,小白龍每年二月初二都要到母親墳前來祭拜。 他因為心中的憤怒無處發泄,每次來去都夾裹著狂風和傾盆暴雨,給秦淮河一帶帶來洪水災害。 白衣少年哀求楊培菴救他一命。 楊培菴憐憫小白龍的可憐身世,便代為求情。 張天師砍斷了小白龍的尾巴作為懲罰,小白龍顯出原形。 小白龍被楊培菴帶回家鄉后,便在石臼湖安家落戶,居住在石臼湖獅子山上的老龍潭里。 為報答楊培菴的救命之恩,小白龍興云布雨,庇佑楊家,造福駱山村。 駱山村民感念小白龍的恩德,于是扎禿尾大白龍,在每年的春節前后舉行規模盛大的舞龍儀式,祈求龍神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從此,駱山村便有了舞龍的習俗。④

白龍傳說反映了村民期盼豐收和防災避禍的心理。 舞龍活動的核心文化價值意識仍在于經濟效益的實際功能需求。 村民為了寄托對祖先楊培菴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將他融入大龍起源的傳說中,作為一種溯源性解釋。 而駱山大龍也因為這位歷史人物獲得了更強的生命力。

(二)龍舞的組織與傳承:宗族社會的凝聚與維系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宗族是基本的社會單位。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宗族組織民俗。 中國的基層組織及其傳統文化典型地體現在宗族制度中?!盵6]82龍舞“駱山大龍”也是反映這種宗族組織傳統的一類民俗,具有維系和凝聚功能,使得宗族社會生活保持穩定和正常運轉。

在宗族社會內部,龍舞的組織和傳承使得族內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 駱山大龍是楊氏宗族組織和傳承的民俗文化活動。 據楊氏后人楊學虎老人口述⑤,楊氏先人共扎制紅龍、黃龍、青龍、白龍和黑龍五條龍,分別代表五方⑥,后來由于人口減少,無法舉行五條龍的舞龍活動,減掉了青龍和黑龍兩條龍,傳承至今的只有黃龍、紅龍和白龍三條龍,分別為今南京高淳區的長蘆抬龍和溧水區的駱山大龍。 長蘆抬龍有黃龍、紅龍和白龍三條龍,而駱山大龍則為一條大白龍。 長蘆抬龍和駱山大龍的舞龍活動都由本地的楊氏家族組織完成,他們都為楊氏宗族后人,在大龍的扎制和舞龍活動中相互走訪。 駱山大龍每年春節前后的舞龍活動由駱山村的楊氏家族主導完成。駱山村的楊氏宗族共有四房:長房、二房、三房和四房。 駱山大龍舞龍活動的準備環節——選日子、扎龍、下帖子和舞龍動員大會以及正式舞龍活動都由四房長共同議決,并積極參與完成。 在舞龍儀式的祭祀活動中,駱山大龍在村莊里按照固定的路線巡游,要在特定的祭奠地對四房祖先進行專門的祭拜,通過祭祀加強宗族內部的團結,提高凝聚力。

在不同宗族之間,龍舞的組織與傳承使得宗族間的關系得以調和與維系。 根據駱山村的楊氏后人楊書紅老人口述⑦,駱山村最早有羅家、蔡家和陳家三大家族,羅、蔡兩家是從山東遷移而來,陳家則是從河南遷移而來。 根據楊氏族譜記載,元代至大三年(公元1310 年),安徽蘆溪的楊氏后人也遷入村里,經營酒肆生意。 楊氏家族在有了積蓄后就在駱山村西南的仙墟塘下購置了田產,隨后家族發展興旺,逐漸成為本地望族。 明萬歷年間,楊氏族人楊培菴考中進士,官至山東巡撫,楊氏家族也隨之名揚,在村里頗有聲望。 當前,駱山村有兩大姓氏,分別是楊氏和陳氏。駱山村流傳著一句俗語:“羊離不開繩,繩離不開羊”。 在駱山方言中,“羊”指“楊”,即楊氏家族,“繩”指“陳”,即陳氏家族。 楊氏共有四房,陳氏單獨為一房,共有五房。 駱山大龍每年的舞龍活動由五房共同組織完成。

近年來,當地組建了駱山村老年人協會。 協會一般有10 人左右,均為楊家和陳家的人。 駱山大龍的舞龍活動都由老年人協會組織舉行。 2008 年,駱山大龍申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后,當地開始組建專門的組織機構——駱山大龍協會,簡稱“龍會”。 龍會由老年人協會改組而成。 龍會當前共有12 人,主要由60 至75 歲左右的老人構成,其中11 人為楊氏四個房的人,1 人為陳家的人。 楊氏四房后人楊木海被認定為駱山大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擔任龍會會長,負責駱山大龍每年的舞龍活動。

(三)舞龍儀式:綿延古今的民俗信仰實踐

駱山大龍民俗信仰的表現形式是祭祀儀式,即“舞龍儀式”。 龍神信仰源遠流長,在龍信仰極其濃厚的商代人們已有祭龍求雨的思想觀念。 甲骨卜辭:“乙未卜,龍王其雨?”[9]13002而且當時已有“作土龍致雨”的習俗。 甲骨卜辭載:“其作龍于凡田,有雨,吉。”[9]29990《淮南子·地形》:“土龍致雨?!备哒T注:“湯遭旱,作土龍以象龍,云從龍,故致雨也?!盵10]342

有關普遍意義上的舞龍儀式,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雩禮。 《周禮·春官·司巫》:“司巫掌群巫之政令。 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注曰:“雩,旱祭也?!盵11]2479《禮記·月令》:“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樂。 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實。”[12]450學者認為“舞雩”是求雨祭祀舞蹈的專名,是后世“龍舞”的原型。[13]70-77至漢代,舞龍儀式在雩禮的基礎上融入了西漢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和方術理念,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祭龍求雨古禮,成為后世舞龍儀式的基本范式。 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對當時的舞龍儀式進行了較為完整的記載[14]378—390:

“春旱求雨……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央。 為小龍七,各長四丈,于東方。 皆東向,其間相去八尺。 小童八人,皆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 ……夏求雨……以丙丁日為大赤龍一,長七丈,居中央。 又為小龍六,各長三丈五尺,于南方。 皆南向,其間相去七尺。 壯者七人,皆齋三日,服赤衣而舞之。 ……季夏禱山陵以助之……以戊巳日為大黃龍一,長五丈,居中央。 又為小龍,各長二丈五尺,于南方。 皆南向,其間相去五尺。 丈夫五人,皆齋三日,服黃衣而舞之。 ……秋暴巫尫至九日……以庚辛日為大白龍一,長九丈,居中央。 為小龍八,各長四丈五尺,于西方。 皆西向,其間相去九尺,鰥者九人,皆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 ……冬舞龍六日,禱于名山以助之……以壬癸日為大黑龍一,長六丈,居中央。 又為小龍五,各長三丈,于北方。 皆北向,其間相去六尺。老者六人, 皆齋三日, 衣黑衣而舞之?!?/p>

根據楊氏后人楊學虎老人口述,楊氏宗族也扎制青龍、紅龍、黃龍、白龍和黑龍五條龍,楊氏族人傳承下來的只有紅龍、黃龍和白龍三條龍,即長蘆抬龍(紅龍、黃龍和白龍)⑧和駱山大龍(白龍)。 駱山大龍由24 節竹編的龍節構成,象征一年里的24 個節氣,每節龍節內置燈燭,為龍燈的造型。 因其為白龍,故裝飾成白色。 駱山大龍每年春節前后的正式舞龍儀式要分三天舉行,分別是起草、舞龍和落草。

起草:起草儀式在石臼湖灘舉行,其中最重要的儀式環節是給新扎的大白龍開光。 舞龍隊伍從龍廟出發行走到石臼湖灘后,龍珠引導大龍面向西南邊的獅子山,因為傳說大龍的真身居住在獅子山上的老龍潭里。 開光由具有神職身份的開光師傅執行。 開光師傅站在龍頭前,口誦咒語,用毛筆蘸上公雞雞冠上的血后點大龍的眼睛。 點睛之后,大龍就被認為具有了神力,成為神龍。 大龍開光之后,在村莊里按照固定的路線巡游行進,中途對一些重要的祖先祭奠地、墓葬、宗祠和廟宇等進行祭拜,最后返回龍王廟,稱之為“走神路”(圖1)。

圖1 走神路(舒鐵拍攝)

舞龍:第二天的舞龍活動主要在村中的舞龍廣場舉行。 舞龍活動為祭龍儀式的舞蹈部分,在形式上可分為跳珠、跳龍(圖2)和跳云(圖3)三個部分。 跳珠是跳珠人用龍珠來引導大龍做出不同陣式的行進動作。 跳龍是在龍珠的引導下,由49 名跳龍人協作完成。 跳龍人在龍珠的引導下行進、奔跑和歡呼,跑出圓圈陣和半月陣等陣式。 跳龍結束后,大龍首尾相接形成一個圓圈,成為跳云的場地。 在鑼鼓隊的伴奏下,兩隊云童并列入場,手舞旗子或云板,擺出“圓圈陣”“雙龍出水陣”和字陣“天下太平”“人口平安”等陣式。

圖2 跳珠和跳龍(舒鐵拍攝)

圖3 跳云(舒鐵拍攝)

落草:第三天的落草環節,舞龍隊伍走神路來到駱山村西南的正西方大路上(位于石臼湖岸邊),焚香朝獅子山方向祭拜后,點火燒掉大龍的牌位。 這個儀式稱為“送龍靈”,意即將龍靈送返上天。 大龍牌位焚燒完畢,將大龍龍身的龍節就地拆解,然后抬回龍廟,進行供奉。

駱山大龍的舞龍儀式應當為商周秦漢以來祭龍求雨古禮在當今民間的傳承和遺存,其文化遺產價值不言而喻。

三、駱山大龍的保護與傳承現狀

(一)保護與傳承狀況

駱山大龍當前的保護與傳承狀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法定地位的確立

法定地位的確立主要體現在駱山大龍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并認定代表性傳承人方面。 2008 年6 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駱山大龍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龍舞”的擴展項目。[15]2009 年,楊氏族人楊書范被認定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楊書范因病離世后,楊氏家族的楊木海于2012 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此外,2011 年2 月25 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其中第18 條和29 條明文規定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認定代表性傳承人,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16]從法律層面對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進行強有力的支持。法定地位的確立增強了楊氏家族對駱山大龍保護與傳承的積極主動性。

2.保護與傳承的實踐

隨著國家級非遺法定地位的確立,駱山大龍在保護與傳承實踐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首先是專門的組織機構的設立。 2008 年,駱山大龍申報成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后,當地就開始組建駱山大龍協會(簡稱“龍會”)⑨。 龍會當前共有12 人,主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楊氏族人組成。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木海擔任龍會會長,跳云師傅楊書宏擔任副會長,村民楊書進擔任保管員,與會長進行駱山大龍資金的雙人管理。 村民楊賢頭擔任會計,負責舞龍用品的購置和分發工作。 駱山大龍每年的舞龍活動都由龍會組織完成。 龍會對駱山大龍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起到關鍵的作用。

其次是龍廟和舞龍廣場的修建。 龍廟和舞龍廣場的修建為駱山大龍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場所。 駱山大龍體型龐大,總長約60 米,龍頭和龍尾分別高約3 米和2 米,在舞龍表演和日常保存時都需要一定的場地和空間。 根據龍會會長楊木海的口述,大龍的龍節在過去曾存放在村子里兩個破舊的小廟里,在下雨季節常遭受淋雨之苦,頗令人頭疼。2009 年,會長楊木海帶領龍會成員多方籌資,建造了300 多平方米的龍廟,不僅解決了大龍日常保存的問題,也為龍會成員進行大龍保護傳承的日常交流工作提供了場所。 此外,隨著駱山村的建設與發展,舞龍場地逐年減少,因場地問題使得舞龍活動的儀式環節不斷被簡化。 針對此問題,2019 年駱山村人民政府修建了專供大龍進行舞龍表演的廣場,解決了舞龍場地的問題。

最后是舞龍活動的舉辦。 按照當地的舞龍習俗,每年只能舉行一次舞龍活動。 扎龍的日子一般在冬月初,起草的日子在臘月末,舞龍和落草的日子在正月的上半月。 舞龍活動每年能夠如期舉行,是對駱山大龍最好的保護與傳承。 自2005 年恢復以來,在地方文化主管部門的支持下,駱山大龍的舞龍活動分別于2006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2016 年、2017年、2019 年和2020 年舉辦過。 2021 年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沒有舉辦舞龍活動。

3.文字影像資料的記錄

駱山大龍的舞龍習俗口耳相傳,鮮有文字記載。2005 年以來,在我國非遺保護傳承的政策趨勢下,駱山村的舞龍活動在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下才逐漸恢復,開始有較詳細的文字和影像記錄。 2005 年,南京電視臺拍攝了14 分鐘的專題宣傳片,這是駱山大龍最早的影視資料。 2013 年,南京市溧水區文化廣電局出資制作了33 分鐘的《駱山大龍》紀錄片,并配套印刷了宣傳冊。 紀錄片主要對舞龍表演環節(舞蹈部分)進行了記錄,忽略了舞龍儀式中最為核心的祭祀環節。 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啟動了“江蘇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楊木海(龍舞·駱山大龍)搶救性記錄工作”,項目團隊拍攝制作了駱山大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木海的實踐片、口述片、傳承教學片和綜述片,這是當前對駱山大龍進行的最為全面、系統的數字化記錄,該項目于2020 年12 月結項。

(二)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問題

駱山大龍被認定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后,在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雖然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實際的保護傳承工作中依然面臨諸多問題。 下面主要從問題的根源和表現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和探討。

1.傳統社會功能衰退

龍舞“駱山大龍”瀕危的根本問題是它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 “民俗文化的傳承,是由它的功能決定的。”[6]13一方面,在農業生產占主導地位的傳統社會里,駱山村民通過舞龍活動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是他們農事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駱山大龍由楊氏宗族世代相傳,將祖先崇拜與龍神信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維系和增強村莊共同體凝聚力的一種重要方式。 但是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駱山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農業生產和農事活動已經不再是他們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內容,取而代之的是經商或進城務工等。 傳統農村社會和家族結構的逐漸解體,使得舞龍活動在社會組織、教化、規范、維系和調節等方面的社會功能不可避免地衰退。 在此歷史進程下,舞龍活動因為沒有滿足新興的社會生產和文化生活需求而逐漸衰落。

2.舞龍隊伍召集困難

上述根本問題所導致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在每年一次的舞龍活動中召集村民組建舞龍隊伍存在很大困難。 號稱“江南第一大龍”的駱山大龍氣勢恢宏,體型龐大,由24 節龍節構成,總長約60 米左右,參與舞龍的村民多達500 多人。 舞龍隊伍主要由跳龍隊、跳云隊和儀仗隊三支隊伍構成。 跳龍隊由駱山村20至50 歲左右的青壯年構成,總人數約260 多人,分成24 組,每組負責1 節龍節,輪流替換跳龍,是舞龍隊伍的核心力量;跳云隊一般有30 至60 多人,由7 至14 歲的兒童男扮女裝成云女;儀仗隊包含龍旗隊和燈籠隊,主要由村里的老人構成,約150 人左右。 舞龍隊伍組織嚴密,由青壯年、孩童和老人三代人共同參與,協作完成。 然而在當前,駱山村的青壯年大都進城務工,孩童也跟隨父母在城里的學校讀書學習,他們都加入城鎮地區的工作與學習競爭中,無暇顧及村莊里的舞龍活動。 據此,駱山村的舞龍活動也作出相應的調適,把舞龍的日子定在春節前后村民返鄉過年期間。 為此,傳統的舞龍儀式環節也不斷地被簡化。

3.龍會成員的老齡化

問題的另一個表現是龍會成員的老齡化。 前文已經介紹,每年的舞龍活動都由龍會組織完成,而龍會成員主要由60 至80 歲左右的老人構成。 這種由村中高齡老人主導的局面使得駱山大龍在保護與傳承上面臨一些實際的問題:(1)龍會的老人們對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缺乏了解,因此面對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遷,作為一種傳統民俗的駱山大龍未能將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進行反芻和消化,融入原有的民俗文化系統中,使其服務于當代人的社會生活;(2)在當前信息化、數字化和全媒體時代,龍會的老人們在組織和維持駱山大龍的舞龍活動之外,不能夠應用受年輕人歡迎的新興網絡平臺進行駱山大龍文化的傳播與宣傳,相關意識也很淡薄。 由于以上原因,駱山大龍的保護和傳承難以吸引年輕人群體的主動加入,組織者老齡化的問題隨著時間推移會更加嚴重。

4.傳統技藝后繼乏人

大龍保護傳承所面臨的困境還表現在傳統技藝后繼乏人。 駱山大龍的儀式活動中有兩項技藝最為關鍵:一是大龍的扎制,二是大龍的開光。 這兩項技藝對于大龍的保護與傳承至關重要,但都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

駱山大龍的扎制主要由木匠、篾匠和穿袍師傅三組職能人員協作完成。 木匠負責大龍24 節龍板的制作;篾匠承擔24 節龍節骨架的扎制;穿袍師傅負責大龍的穿袍裝飾,核心成員是具備泥塑和彩繪技能的男性民間藝人。 駱山大龍的扎制技藝當前僅掌握在村里幾位50 至80 多歲的村民手中,尤其是最為重要的龍頭穿袍裝飾由74 歲高齡的楊學虎承擔,目前還沒有年輕人愿意加入大龍的扎制隊伍中來。 駱山大龍的起草儀式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是給新扎的大龍開光,大龍開光后才被認為具有神性,方可舞龍。 開光環節由具有神職身份的開光師傅楊學虎執行。 按照慣例,開光所誦念的咒語,秘不示人,只有拜師學藝后方可傳授,但目前尚未有年輕的駱山村民向他拜師學藝。

四、文旅融合下駱山大龍的保護與傳承策略

針對駱山大龍保護與傳承所面臨的問題,結合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文旅融合的國家戰略,筆者認為合理利用國家級非遺駱山大龍的文化資源優勢,推動石臼湖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是保護與傳承這項民俗文化活動最有效的途徑,并據此提出了五條具體的策略。

(一)傳承隊伍建設

傳承隊伍建設是增強駱山大龍生命力的關鍵,也是促進非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核心。 我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加強傳承隊伍建設:(1)認定代表性傳承團體。 結合駱山大龍多人舞龍、集體傳承的本質特征,以龍舞的實際保護傳承為中心開展駱山大龍代表性傳承人的推薦認定工作,認定代表性傳統團體,彰顯舞龍隊伍原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有500 多人參與舞龍的駱山大龍目前僅有1 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適當增加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數量,發揚民俗文化的集體性意識,增強傳承人的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 (2)加強傳承梯隊建設。 結合駱山大龍的舞龍隊伍由老人、青壯年和孩童三代人共同參與完成的文化特色,舞龍隊伍可吸納20 歲至40 歲左右的年輕人,參與民俗文化活動的組織管理工作,通過拜師學藝的傳統方式培養他們學習和掌握大龍的扎制、開光、走神路、落草、跳珠、跳龍和跳云等核心技藝,增強傳承活力和生命力,不斷壯大傳承隊伍。 (3)提升傳承人的理論素養。 除了傳統的傳承方式外,利用現代教育體系,通過實施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理念,提高傳承人非遺保護傳承的水平,能夠守正創新,讓龍舞服務當代、造福村民的作用進一步發揮。

(二)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

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是駱山大龍保護傳承的重點和出路。 石臼湖位于蘇皖兩省交界處,分屬南京市溧水區、高淳區和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三地。 湖畔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為龍文化的誕生和傳承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沿湖一帶村莊的舞龍習俗歷史悠久,豐富多彩。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溧水區和鳳鎮駱山村的駱山大龍和高淳區淳溪鎮楊家村的長蘆抬龍,分別于2008 年和2009 年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除此之外,沿湖一帶的村莊還有竹馬(國家級非遺東壩大馬燈)、廟會(省級非遺薛城花臺會)、儺舞(省級非遺高淳跳五猖)、民歌(省級非遺高淳民歌)和民間文學(省級非遺梁祝傳說和卞和獻玉傳說)等為數眾多的民俗文化活動,該地區傳統文化資源極其豐富。 依托此種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政府應深入發掘石臼湖地區鄉村旅游消費潛力,支持對石臼湖地區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展石臼湖文化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等業態,推動石臼湖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 借助旅游產業,可進一步整合石臼湖地區的農業民俗文化資源,每年定期舉辦舞龍民俗文化節慶活動,將駱山大龍培育為具有地方特色和影響力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三)文化空間的保護

民俗文化空間保護是進行旅游發展的前提。 在有效保護龍舞相關文化空間的前提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方可推動。 在駱山大龍的舞龍儀式中,兩個重要的文化空間是該項民俗信仰的靈魂所在。 無論保護傳承還是開發利用,都要重視。 第一個文化空間是石臼湖西南邊獅子山上的老龍潭。 傳說駱山大龍的真身居住在此,在大龍開光儀式中,龍頭要朝向獅子山進行祭拜,請出龍神。 第二個文化空間是大龍在村子里的巡游路線,即“神路”。 駱山大龍的舞龍儀式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是“走神路”,即大龍出了龍王廟以后,在村莊里按照固定的路線巡游行進,最后返回龍王廟。 在走神路的過程中,人們要在特定地點進行重要的儀式活動,具體包括石臼湖灘上的開光儀式,楊氏家族、陳氏家族和羅氏家族祖先的祭奠地祭拜,楊培菴墓葬祭拜和村莊廟宇的祭拜等。 上述兩個文化空間的相關儀式活動是龍舞的精髓,其蘊含的信仰內涵是保護和傳承該項民俗的精神動力,對它們所涉及的文化空間必須要進行保護,才能保護文化傳統,守住文化根脈。 在有效保護上述文化空間儀式活動的基礎上,才能在旅游發展中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精神內涵和鮮明特色,實現非遺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

(四)文創產品開發

文創產品開發是進行活化利用和旅游發展的重要輔助。 駱山大龍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和品牌創造,可以提升旅游業的文化內涵和發展品質。 作為民俗信仰的駱山大龍,既是畏懼恐怖的神祇,又是保護禎祥的象征,其藝術造型和舞龍儀式是“有意味的形式”[17]34,積淀了非常厚重的社會內容和社會情感,可對相關文化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發掘,進行相關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 例如,駱山大龍的藝術造型為龍燈,據此可以開發出以駱山大龍為原型的文創產品——龍燈;駱山大龍在形象裝飾上最具有特色的是龍頭上懸掛的近50 尊小菩薩。 小菩薩是一組泥塑人物,由民間藝人專門扎制而成,有狀元,降龍將軍,三星(福、祿、壽星),八仙(鐵拐李、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漢鐘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牛郎和織女等共約50 個。 它們都為吉祥物,并被賦予美好的寓意,是進行文創設計的極好文化資源。 在當今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里,只有濃縮中華龍文化精神內涵和禎祥意義的文創產品才更容易被人們理解、欣賞和喜愛。

(五)媒體傳播和對外交流

在當今全媒體時代,駱山大龍的保護與傳承須與時俱進,采用媒體傳播和對外交流的渠道,提升在旅游業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首先,促進廣泛傳播。 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趨勢,豐富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加強駱山大龍民俗文化紀錄片在各類新聞媒體上的播放。 在舉辦舞龍活動的傳統節日和參加本地組織的各種文化宣傳展演活動期間,組織各類新媒體平臺做好相關報道和傳播工作,大力提高駱山大龍的品牌宣傳推廣效果。 其次,加強對外交流。 偉大的中華文明起源于歷史悠久的龍文化,對于每一個華夏子孫來說,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早已滲透到每一個人的潛意識中。 據此,通過中外人文交流活動等形式,交流駱山大龍民俗文化活動保護傳承的先進經驗,向國際社會推介駱山大龍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提升國際影響力。 積極推動駱山大龍民俗文化在港澳臺地區的宣傳和傳播,充分發揮龍文化在增進文化認同、維系國家統一中的獨特作用。

五、結語

龍舞“駱山大龍”淵源于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農業文明,是商周秦漢以來祭龍求雨古禮在民間不斷傳承和演進的結果,具有重要的文化遺產價值。 歷史悠久的石臼湖為這項民俗的產生、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駱山大龍由駱山村的楊氏家族世代傳承,舞龍儀式內容體現了祖先崇拜與龍神信仰的緊密結合,在社會功能上起到了增強村莊共同體凝聚力的作用,對于傳統的農業社會具有積極作用。 但是,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發展,傳統的農業社會生活和家族結構逐漸解體,導致駱山大龍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生活需要而逐漸走向衰落,從而面臨一系列保護與傳承方面的問題。 文旅融合的國家戰略,為駱山大龍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出路。 結合駱山大龍的歷史文化內涵與保護傳承現狀,筆者提出了基于文旅融合政策的五項對策,其中傳承隊伍建設是關鍵,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是重點,文化空間的保護是活化利用的前提,文創設計和媒體傳播是旅游發展的重要輔助和渠道。

① 這一屬性也在駱山大龍的舞龍儀式中鮮明地體現出來,詳見下文。

② 楊培菴(1568—1653)原名楊公翰,號培菴,明應天府溧水縣儀鳳鄉臘山(今改為“駱山”)村人,萬歷年間舉人,歷任漳州府太守、河南左布政使,授山東巡撫,不赴致仕,后歸故里,頤養天年,得鄉民敬重,享祀至今[7]174-175。 駱山村內曾有楊培菴故居,俗稱“花門堂”。 其墳墓修建在駱山腰上,保留原墓志。

③ 胭脂河是明洪武年間開鑿的溝通秦淮河與石臼湖兩大水系的一條運河,“西達大江,東通兩浙,以濟漕運,民甚便之”[8]3871,現名天生橋河,是現存的南京古運河之一。

④ 駱山大龍的歷史傳說依據駱山大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木海、扎龍藝人楊學虎和駱山村民陳志保的口述整理而成。

⑤ 楊學虎(1948.8.23—)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淳溪鎮楊家村人,駱山大龍的扎制者。

⑥ 五方指的是五個方位:東、南、西、北和中央。

⑦ 楊書紅(1949.7.24—)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和鳳鎮駱山村人,楊氏宗族二房后人,現為駱山大龍龍會副會長。

⑧ 長蘆抬龍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⑨ 參見2007 年駱山大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中的“保護計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婷婷亚洲最大|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1亚洲精选|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99视频全部免费|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欧美在线|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午夜天堂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洲成a人片|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91激情视频| 91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欧美日本激情|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99伊人精品|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日本91视频|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理论片一区|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美女91视频|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九九九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人在线|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美女免费黄网站|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