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的支持。
流言:口罩消毒殘留物—環氧乙烷是一類致癌物質,打開包裝后要把口罩在空氣中甩一甩,讓環氧乙烷數值大幅下降,否則會致癌。
真相:環氧乙烷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它確實是一種有毒的致癌物,可以用來制作殺菌劑,被廣泛應用于洗滌、制藥、印染等行業。
市面上能夠購買到的醫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大部分是通過環氧乙烷消毒蒸汽熏蒸消毒的。口罩生產企業會在完成消毒后,待環氧乙烷揮發了再進行包裝。此外,企業還會對口罩上殘留的環氧乙烷進行檢測,必須符合國家標準,也就是小于10μg/g,產品才能出廠。
一個口罩,從包裝好,到使用環氧乙烷殺菌,再到經過解析,然后經過出廠、倉儲、運輸、銷售,直至消費者手里,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環氧乙烷本身易揮發,出廠時的殘留已經符合國家標準,再加上這么長時間的揮發,存在殘留并且危害健康的可能性真的是“微乎其微”。
視頻中,受檢口罩樣品的環氧乙烷殘留量均低于國家標準,是不會對佩戴者健康造成威脅的。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購買口罩一定要選購正規企業生產的產品,只有這樣,產品殘留才會符合國家標準,不會對佩戴者的健康構成威脅。
流言:蝦和水果同時吃下后,蝦中所含的五氧化二砷會和很多水果中富含的維生素C在人體內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毒性可能會致命。
真相:科學家通過大量實驗發現,蝦、蟹等海鮮中含有的砷并不多,每千克蝦中所含的五氧化二砷含量不超過0.5毫克。而致人中毒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劑量是50毫克,根據轉換系數計算,假如每千克蝦中含有的砷達到最高限量0.5毫克,并且有足夠的維生素C與之反應,一個人至少需要吃40千克的蝦,才能達到中毒劑量。試想一下,40千克的蝦搭配足夠多的水果,一個人的胃怎么能夠盛得下?事實上,無論是中醫理論還是現代醫學理論中,都沒有“食物相克”這一說法。
流言:奧密克戎毒株有一種“隱形變體”,能躲避新冠測試,受到感染的人不能被檢測出來。
真相: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21年11月底就已經確認,確診新冠的金標準—PCR檢測能檢測出奧密克戎變異株。
PCR檢測一般是測新冠的兩段和三段基因序列,奧密克戎在S蛋白上的一個突變—69-70號位氨基酸缺失,會導致使用PCR檢測時測不出來S基因,但另外兩段基因片段是陽性的。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如此,最終檢測結果還是陽性的,也就是說,感染奧密克戎的人還是可以被檢測出來。并且,用這個方法可以通過S基因的缺失,快速倒推出陽性病例中有多少人感染的是奧密克戎變異株。南非的奧密克戎病例主要也是通過S基因缺失來推斷的。
最近,英國的科學家又發現奧密克戎其實有兩個分支,其中一個分支里并沒有69-70號位氨基酸缺失,被戲稱為“隱形”奧密克戎。但無論是哪個分支,都逃避不開PCR檢測,只是在能否通過PCR檢測確定病毒是不是奧密克戎這一點上有所區別。
流言:數據線使用時間長了會出現破損,此時只要將破損處用絕緣膠布纏起來,就可以將就著繼續使用。
真相:近年來,因手機充電不當引發火災的事故頻頻發生。實驗發現,使用老舊數據線更容易出現短路,導致明火的發生。為此,消費者要避免使用老舊、劣質的充電數據線。
與之相對應,優質的數據線可以滿足人們在不同場景下的使用需求,有的內部還有屏蔽層、抗拉纖維等,會大大提升數據線的品質;并且優質數據線的耐久性更優,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與耐腐蝕性能,不光在使用過程中更安全,使用周期也更長。
生活中怎樣判斷數據線是否需要更換呢?一看外觀有沒有破損;二看充電時有無接觸不良;三看終端接口處在充電時是否會出現過熱現象,過熱則說明絕緣有問題。一旦出現上述情況,就需要更換數據線。
此外,使用頻率和使用習慣也會影響數據線的壽命,消費者要通過觀察產品外觀、充電時的反應速度以及充電成功率來判斷數據線是否已經老化。一旦發現充電性能下降或者充電線老化,要及時更換。購買充電線時,一定要選擇符合標準及經過專業認證的優質產品,最好使用“官方標配”的充電數據線。
流言:核能供暖的熱水都帶有輻射,如果暖氣管道發生泄漏,后果將不堪設想。
真相:核反應產生的熱量,只有經過層層介質轉換才會進入居民家中,因此,暖氣管道中的熱水并不會帶有輻射。
像火電站一樣,核電站也可以做到“熱電聯產”,即又發電,又供熱。核電站產生的熱量,會通過廠內換熱站、廠外供熱企業換熱站進行“多級換熱”,最后經市政供熱管網將熱量傳遞至終端用戶。在整個過程中,只有“蒸汽加熱水”和“水加熱水”兩種模式,核電站與供暖用戶間有多道回路隔離,每個回路間只有熱量的傳遞,沒有水的交換,因此,也就不會有任何放射性物質進入用戶的暖氣管道。
流言:冬奧會離不開雪,所以比賽期間下的天然雪越多越好,人造雪只是備用方案。
真相:對于高規格的冬奧賽事,人造雪不是備用方案,而是主要方案。即使是在常年有雪且降雪量極為充沛的地區,冬季項目的賽道依然采用人工造雪方式。此時,自然降雪反而是種“負擔”。
人造雪的優點是雪質更具可控性,其形成的時間短、生長快,雪花的形狀也基本一致。尤其是優質的“冰狀雪”,硬度大,不易被破壞,在運動員進行高速轉彎的情況下仍能保證雪道表面不變形,選手不論第幾個出場,雪道的狀態都是一樣完美。此外,根據不同賽事、不同場地的需求,人造雪是可以自由“定制”的,雪花的粒徑、含水量和硬度都是人為可調的。
相比之下,自然降下的雪較為松軟,運動員的雪板非常容易陷入雪中,造成側翻、急停等事故。因此,冬季賽事期間如果遇上下雪天氣,松軟的天然雪就會導致“光滑如鏡”的賽道功虧一簣。
因此,如果真的遇到“天公不作美”時,工作人員會立即使用壓雪機重新壓實雪道,并對賽道進行緊急整飾,還會使用冰雪硬度儀、冰雪粒徑儀等自動測量儀進行快捷檢測,從而切實保障賽道雪質達標。
流言:近視眼是遠處看不清楚,老花眼是近處看不清楚,所以患有近視眼的人在年老后不會得老花眼。
真相:近視眼大多是遺傳因素或長期不良用眼習慣導致角膜和晶狀體的屈光作用減弱,進而使平行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方,導致人看不清楚遠處的物體。老花眼則是由于年齡增長,晶狀體逐漸硬化,彈性減弱,睫狀肌收縮功能降低,進而使視力調節功能受損,讓人看不清楚近處的物體。
老花眼并不是疾病,而是人眼調節能力的自然下降,是一種正常的功能退化。老花眼通常從45歲左右開始緩慢發生,一般到65~70歲時度數便穩定下來。
因此,近視眼與老花眼從病理上看有本質區別,近視眼是由屈光不正引起的,老花眼則是由晶狀體退化而失去彈性引起的。原本近視的人,年老后又出現老花,會面臨“看遠看近都不清楚”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準備兩副度數不同的眼鏡或者選擇佩戴漸進多焦點眼鏡。
流言:蜂蜜是天然食品,其中大部分是果糖,其升糖指數低,所以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蜂蜜,不用擔心血糖升高問題。
真相:果糖的升糖指數確實較低,但其在蜂蜜中的含量并不占絕對優勢,蜂蜜中依然含有大量對血糖影響極大的葡萄糖。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蜂蜜》(GB 14963-2011)里對蜂蜜的質量要求,每100克蜂蜜中,果糖與葡萄糖的總含量應≥60克,因此蜂蜜本身是一種含糖量相當高的食物,并不適合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此外,果糖更容易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而這是Ⅱ型糖尿病的發病基礎。此外,高果糖攝入還是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發作的重要風險因素。因此,不止糖尿病患者,痛風患者和高尿酸血癥患者也要盡量避免食用過多含有大量果糖的食物。
(本期內容來源:《新華日報》、科普中國、騰訊較真、“北京晚報”微信公眾號、《北京科技報》、“辟謠平臺”微信公眾號、“謠言過濾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