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亦華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理念的提出促進了教學的變革,如大單元教學。在古文教學的大單元設計中,課堂目標應立足學科核心素養,并設計與之對應的任務群,這就需要教師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開發和重組必修教材的古文學習內容;大單元設計應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古文知識和技能去分析、解決問題并逐漸習得古文素養。筆者從內容、手段、方法、評價維度展開情境性、層次性的教學實踐,調動了學生古文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趣玩古文;創新;高階思維
問題一:內容缺乏整合,呈現低階性。
大部分學生認為教科書上的古文經典但缺乏趣味性,知識點繁雜。教師根據“知識體系單元”一課一課地教學,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生所學到的古文知是識零散的,沒有系統性,運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以訓練代替理解,學生的古文思維低階性明顯,不能做到對知識的有效遷移,學生在古文課堂上難以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問題二:過程缺少設計,導致低趣性。
現有的古文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離,教師的單元設計理念薄弱,缺少情境設置,素養目標不明確,學習任務沒有層次,教學手段單一,使得學生對古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不活躍。
問題三:學后缺失評價,出現低收獲。
在古文課堂上,教師缺乏與學科素養目標匹配的評價體系,無論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還是教師的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應綜合構成一個有序推進的評價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一、主題統整,構建“古文學習地圖”
必修教材的古代文化傳統作品占50%,筆者結合單元對應的語文核心素養,在教材原有單元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梳理和整合,創新單元體系設計,以“趣”為主題,序化單元模塊,從整體框架到欄目設置都體現新型架構,課文以打破文體限制、單篇加多篇的方式組合成“趣味”主題古文學習地圖。
以必修上下冊為例,把趣玩古文學習地圖分為“趣誦詩文、趣說文化、趣品人物、趣玩歷史、趣寫故事、趣賞風情、趣拍電影、趣味思維”八個主題,以微專題的形式呈現,一個專題一個樣例,由單篇或幾篇組成,圍繞聲韻、文字、文化、人物、故事、風情、思維等要素整合形成學習項目。通過趣玩古文學習地圖的構建,豐富課堂教學的樣態,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趣玩古文學習地圖分類舉例:趣誦詩文,如《鵲橋仙》《虞美人》;趣說文化,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進口北固亭懷古》;趣品人物,如《紅樓夢》《琵琶行并序》;趣玩歷史,如《阿房宮賦》《六國論》;趣寫故事如《靜女》《涉江采芙蓉》;趣賞風情,如《赤壁賦》《登泰山記》;趣拍電影,如《芣苢》《插秧歌》;趣味思維,如《勸學》《師說》。
二、學程導航,搭建“創新工具+思維可視+學習支架”主題包
智慧+時代的到來,幫助教師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撬動了以自主學習、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新型學習方式的變革。
教師需要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真實情境、目標任務、活動評價等一系列支架,支持學生的學。主題包的搭建為學程重構提供了保障,不僅可以推動古文課堂跨時空、跨情境的轉變,也促進了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助學主題包1:智慧引領,創新工具。
希沃白板的互動式課件,讓課堂更有趣。云課件同步上傳解決了課件傳輸的問題,針對教學場景設計插入的課堂互動,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如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編輯課堂互動,以游戲的形式歸類句式積累文言重點句式,學生的參與度提升明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實現了學生對知識的高效輸入。
助學主題包2:去扁平化,思維可視。
以往的古文課堂,教師喜歡逐句講解,使得文章支離破碎,對文章的肢解阻斷了學生想象的道路,扁平化的形象思維使古文學習變成了知識搬運;而思維導圖的運用能創設美好的想象體驗。如《師說》《勸學》兩篇文章中的“而”“其”“之”特別多,通過思維導,對虛詞進行總結梳理,能使學生快速掌握文言知識規律。
助學主題包3:學習支架,多維導航。
在傳統自學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支架,增加了做中學的途徑。微課、PPT、導學案、補充資料等,為學生構建了情境,如教學《六國論》時,展示六國地理位置圖及六國滅亡的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六國滅亡的原因,尋求解決之道。教學詩歌《登高》時,配樂朗誦視頻的引入為課堂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情感更投入,拉近了學生與古詩文的距離。
三、四步教學,創新“自學+互學+延學+拓學”教學模式
基于趣玩古文地圖,開展“自學+互學+延學+拓學”四步循環教學實踐,親歷獨學、合學,深度解讀文本,提升思辨能力、合作能力,最終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古文課堂以往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樣態,激發了學生思考探究的內動力,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模式,推進了古文課堂的精彩演繹。
教學案例:《六國論》
本課教學采用群文專題的方式進行,閱讀蘇式三父子的《六國論》,在“求異求新”思維下,領悟不同角度,觀點相異的精彩。對于高一學生來說,閱讀古文,首先要解決文本知識點的落實,進而把握作者觀點,理解作者闡述的邏輯,在閱讀的過程中分析質疑,多元解讀,培養思辨能力,并能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上述學習任務的完成,需要教師以情境任務單為載體,通過“自學+互學+延學+拓學”四個學習環節,實現知識內化以及多維度思維能力的提升,保障了教學的深度。
環節一:設計任務支架,有序引導自學
任務1.多種形式朗讀三篇文章,利用詞典等工具書,嘗試著口頭翻譯三篇古文。
任務2.請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嘗試繪制出作者論證自己觀點的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先學任務單的設計要關注古文的核心素養,任務的設計要依據學情,指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梯度設計,在分層任務驅動下的自學,比起以前囫圇吞棗,自學起來更有針對性和動力。
環節二:創設情境任務,合作互學破解難點
小組合作互學。
任務1:各用一句話概括三篇文章的觀點;結合自身所學知識,你認為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任務2:小組討論修改三篇文章的思維導圖,并確定最終版本;
任務3:小組代表成果展示,其余小組學生點評;教師梳理小結。
設計意圖:三蘇論六國,各抒己見,各有千秋。創設情境任務一從“我的觀點”入手,引導學生思考三位文人的獨到見解;任務二三,修改并評價思維導圖,即使基礎好的學生也很難獨立完成,采用小組互學合作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合作學習中,互幫互助,保障了思維的深度。
環節三:歸納整理,延學內化
思考探究:蘇洵《六國論》是公認的名篇,為歷代文選必選之文,但也有不少質疑,認為有瑕疵,你怎么看?
設計意圖: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思考討論這一問題,是對課堂內容的深度挖掘與寬度的延伸,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價值。 本文中的某些論述欠妥,正好可以用來啟發學生要敢于質疑,進行獨立思考,學生在深入體驗與鑒賞中,通過辯證分析,明白蘇洵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他的寫作目的在于借古諷今,借六國破滅諷諫“為國者”。這一探究過程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一種有效鞏固與強化,更是學生“學”的一種自我反思和總結,是將所學內容內化,促進深刻性、批判性等思維品質提升的一個過程。
環節四:拓展學習,學以致用
“讀書無用論”成為網絡熱議的焦點,有人贊成,有人質疑。閱讀下面材料,闡述你的看法及理由,運用所學論證方法。
材料一:重慶上萬農村考生放棄高考。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上完大學也找不到好工作,如果孩子成績平平只能上專科,還不如早出去打工掙錢。
材料二:中科院博士黃國平曾說,“我也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讀書讓他獲得了尊嚴、動力以及面對困難與挑戰的勇氣。
設計意圖:拓展學習本著學以致用的思想,幫助學生鞏固課內所學,讓學習從文本走向寫作,使這些思維方式和寫作方法內化為自己的寫作能力。把這樣的能力運用于實踐中,才能使教學與生活結合,讓學生對批判性思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把這種思維能力遷移到生活中,創生出自己的獨到觀點。
四、評價創生,推進“四階”評價體系
有效的評價與反饋不僅能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是教師保障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
過程性評價伴隨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展開。師生可在學習過程開展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如《六國論》可圍繞四個環節可設置“學習目標達成情況表”讓學生自評,自學階段側重學習習慣與態度,互學階段注重重點字詞積累與觀點的表達,延學階段注重文言現象的梳理探究和梳理論證方法,拓學階段注重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表達輸出。如在互相評價中,可設置“合作能力評價表”,設計“我們組做得比較好/不足的地方是”等問題,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反思學習的過程,引發學生更深度的學習和理解。
形成性評價是依據學科素養目標,結合學習任務制定的評價標準。它從情境出發,創設整合單元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和觀念的任務。任務情境與評價目標息息相關。
《六國論》四階評價體系如下:
環節一任務情境:誦讀自學翻譯,繪制思維導圖——DOK1:識記、分析(誦讀培養語感,積累文言知識重在記憶;思維導圖重在分析文本結構)
環節二任務情境:合作互學完成兩項課堂學習任務,重在論證方法與思路——DOK2:技能(掌握論證方法)
環節三任務情境:延學內化,通過異同、正反等對比、辯證分析論述欠妥之處——DOK3:邏輯思維(在鑒賞中,提升質疑能力,促進批判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
環節四任務情境:學以致用,對課堂內容的深度挖掘與寬度的拓展——DOK4:延展性思維(從文本走向寫作,鍛煉了語言表達和文學寫作能力,更培養鍛煉了辯證思維能力)
通過四個環節的學習,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問題,呈現了學生學習的完整過程,隨著四階評價體系的推進,促使學生的“學”從文本走向生活,教學與生活結合,最終形成了高階思維,真正實現了教-學-評效率最大化。
基于學程重構的《趣玩古文》創新教學實踐研究,無論是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是教材課程的重構,以及單元主題式教學情境任務的設置,使得教師的教學理念得以更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變成了學習者,情境創設的創造者,繪制古文地圖——搭建助學主題包——創生評價體系,這個過程讓教師對古文教學有了更深入的解讀,素養目標更明確,情境任務也更典型了,也讓學生愛上了古文課,教學的效果也得以體現。
【參考文獻】
[1]褚樹榮.基于教材,對接課標:高中語文為專題開發[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20,21(01):7-13.
[2]孟亦萍.讓語文教育真正發生——基于真實情境的大單元教學實踐[J].基礎教育課程(下),2019(05).
[3]謝澹.從《六國論》談古代名篇的思辨教學[J].語文學習,2018(08):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