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悅

國學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沃土,具有重要啟蒙價值。中小學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使命,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江蘇省泰州市鳳凰小學謹守學生成長和認知規律,推進系統性、一貫式的國學經典立體化教學模型,將國學經典融入學生的血液。
誦讀,一曲與國學經典的和鳴。良好品質是在優良文化環境的涵養、熏染中產生的。統編國學經典教材句式齊整、文字通俗、情節有趣,教師鼓勵學生通過誦讀拓寬視野,陶冶情操。在內容上,從《三字經》《百家姓》等到歷代詩詞,選擇適合誦讀、符合年齡規律的素材進行加工,擇取有社會關注度的文化類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舌尖上的中國”等對學生進行引導。
教師作為國學經典教育的組織者,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閱讀是學習和欣賞的第一步,誦讀是閱讀的進一步提升。小學生作為初學者,其知識基礎和心理認知結構決定他們難以對國學經典篇章有深度認識,通過晨間班級誦讀、課間集體誦讀、專家指導誦讀等方式讓他們品味國學經典,輔以識字教育、文義解讀,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篇章內容。教師帶領學生從讀準字音、掌握節奏開始,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講演,一場和國學經典的互動。當學生達成對國學經典文本的第一印象后,學校應轉變思路,將其與國學經典的傳播、講演結合。學生進入小學中高階段后,語言能力提高,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減少,開始發展創造想象能力,對外界事物有自己的認識,開始嘗試自己做判斷,對文本的理解逐步深入。國學經典包含大量內容,不但要求學生會讀,而且需要他們會思考。學校、教師要為學生構建展示自我、分享知識的平臺,將講演作為重要的鍛煉方式。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啟迪理性智慧。例如,可以從國學經典文本中提煉行為道德準則,編寫成冊,引導學生邊誦讀邊踐行,檢視自己的完成度。除此之外,還應鼓勵學生將認知和感悟轉化為知識,就興趣或某個內容和主題展開討論,通過講演表達出來。在學生提煉觀點、理順邏輯、旁引曲證時,教師要給予幫助,搭建學生與國學經典深度交流的橋梁。
繪作,一卷對國學經典的賡續。學校結合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新成果,創造性地開展國學經典教育。師生運用圖像言說等形式,對國學經典進行二度創作,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趣味性。
新媒體使圖像、書法、寫作、光影與國學經典教育相結合。教師兼顧詩、書、畫等傳統文化元素,結合優美的音樂、婀娜的線條、鮮明的畫面、生動的故事,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將學生拉進國學世界。
既有嚴謹的知識體系,又有趣味圖像的國學圖書作品廣受好評,圖像使學生直觀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使閱讀更輕松。國學經典的圖像轉化以具象替代哲理、通俗替代規訓,將文字變成連貫的情節,能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情感思維。教師也可以將國學經典與音樂結合,搜集國學經典歌曲供學生欣賞,給學生學習提供思路。學校鼓勵多學科教師組合、鼓勵師生合作,從通俗易懂的國學經典文本開始,將其進行創編,用簡單的音符、節奏將文本轉變為音樂歌詞。當國學經典教育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腳本,用演唱、繪畫、舞蹈、書寫、表演等方式演繹,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沉浸其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