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白夢
全運會的改革一直在與時代發展不斷地進行調適,改革主要在規則制定、項目設置等多方面進行,而從第13屆開始,在一些團體性項目上實施了“跨省聯合組隊”比賽的政策,對于全運會為什么會形成跨省組合,目前對全運會的研究較為廣泛,針對跨省組合政策的研究基本沒有。研究將從全運會跨省組合政策的參與現狀、政策的動力來源與實踐價值為基本要點進行分析,對全運會跨省組合政策的執行效果、價值體現進行探尋,進一步分析其背后的所蘊含的價值機理,繼而為跨省組合政策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政策并非是突然產生的,而是有前期積累的過程,跨省組合的政策依舊是如此。從第8屆全運會開始,為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利用,異地之間“人才交流的政策”便應運而生,以借此推動我國競技體育的整體發展[1]。在13屆天津全運會就實施了“跨省跨單位”組隊政策,允許跨單位組隊參賽,這項改革涉及田徑、皮劃艇等10個大項;且參與的團體項目、參與隊伍及運動員的人數眾多;早在全運會各項預賽開始之前,體育總局就明確了這樣的政策,并給予了各單位各隊伍互相溝通、協作的時間[2]。到第14屆西安全運會,跨省組合的政策實施已越發廣泛,從參與的大項數目來看,14屆已上升到20個大項,并且“強強聯合”的組隊政策提高了比賽的競技水平,深入地把競技體育機制契入建設體育強國夢的精神文明當中。
第13屆的跨省組合呈現出了繁榮景象,且跨省組合對運動員、比賽及競技體育的發展都有巨大好處,有利于高水平運動員組合后的競技水平的高效發揮,多項團體賽紀錄也因此被打破。從第13屆全運會的參與現狀來看,跨省組合政策獲得了運動員及各單位的擁護,參與的人數數量盛況空前,可以說它是人才流動政策實施后的現象級表達,如第十三屆全運會游泳男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決賽場上(如圖一),共有8支隊伍14個省市單位45位參賽者參與了此次賽事,與前幾屆不同的是,這次前三名的獎項共有遼寧、安徽、廣東、浙江等9個省市單位共享此次的全運獎牌;13屆全運會形成的多單位、多運動員參與可以說是“人才流動政策”深化交流的結果,在其他的皮劃艇、田徑等團體類項目上,跨省跨單位的組合形式已成為常態。

圖一 第13屆全運會游泳男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決賽名次
第14屆的參與情況可能較為特殊,一方面可能疫情防控的客觀因素,聯合組隊參與的隊伍就比較少,但聯合組隊的參賽政策依舊被人們擁護。另一方面,從參與的數量及所取得的成績比較來看,13屆較為“繁榮”的跨省跨單位組合比賽可以說是屬于人才交流培養后的重要嘗試,較為注重聯合數量上的擴張,而從14屆全運會是一種從數量到質量的過程(如圖二),參與的數目共20個大項48個小項,其中皮劃艇靜水、游泳、賽艇、跳水四個大項的參與數量最為凸顯,聯合參與的隊伍雖然少,但大部分都取得了冠軍,一騎絕塵的“奧運組合”冠軍彰顯了國家隊隊員們的競技實力,可以說他們代表了我國團體類項目上的最高水準,比賽中極具觀賞性的高水平發揮也被人們津津樂道。

圖二 第14屆全運會聯合隊參與比賽項目及成績
從歸屬層次來看,競技體育的發展與體育強國的建設密不可分;體育強國的標志是“競技體育項目均衡發展,國際大賽金牌處于領先地位,后備人才可持續發展等”[3]一個國家的競技體育國際競爭力也是判別是否是體育強國的基本標準[4];促進高水平后備人才的培養是國家能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前提,因此,從第8屆開始實施人才交流到13屆促進各省市單位全面深化合作,這都是為促進競技體育的高質量發展而做出的戰略選擇。正當中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化之際,國內體育界正在努力突破全運會賽制瓶頸,為全運會賽制改革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5]。從現實來看,跨省組合的政策正迎合了建設體育強國的競技性取向,13屆全運會中大量的聯合組隊是增強我國競技體育競爭力的重要措施,讓更多的高水平運動員互促、互建,能夠將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厚植進競技體育的培養體系中。另外,第十四屆跨省組合大部分由“奧運隊伍”組成,讓現有的國家隊組合盡可能地完整配對上時間,既利于提高備戰質量,也利于奧運會、亞運會賽前訓練的磨合與檢驗,而讓頂尖的奧運選手之間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有助于讓我國的競技體育有持續性的國際競爭力。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看,跨省組合政策是我國競技體育與時代發展的耦合,切實地把競技體育的發展融入了建設體育強國夢的體系當中。全運會跨省組合政策既是對中國競技體育的深化改革,也是對促進我國建設世界體育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
在運動賽事遇冷、關注點不高的情況下,奧運會也在開始注重奧運項目年輕化、主流化的改革新趨勢。而全運會也面臨著如何提高比賽的看點及亮點以提升賽事影響力的目標。首先,從組合政策實施前的幾屆全運比賽背景來看,全運賽場上發生了許多的“興奮劑”、“賄賂”、“內定”等畸形假賽行為嚴重地阻礙了比賽中所強調公平性、觀賞性,所造成的各種畸形、流言等不利于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各種“謾罵”、“噓聲”等也使得比賽喪失了原有的“風味”,也無法更好從比賽中體現出“全民共享”“公平比賽”的價值內涵,而跨省組合政策延伸了獎牌的受益面積,減少了人們對金牌追求所形成的“毒化”競爭,從側面也提高比賽的參與度。其次,從運動參與的競技水平分析,由于各省市的所形成的優勢性競技體育項目格局并不平衡,一些優秀的運動員由于自身隊伍的名額所限制而無法參與比賽,跨省組合政策所形成的人才交流可為這些“過?!钡母咚竭\動員提供參賽機會,既提高了全運會的參賽水平,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我國競技體育的整體水平;從實踐效果來看,在14屆全運會當中所形成的“奧運組合(楊楊組合、昕雯組合、凡塵組合等)”亮點也進一步提高了人們對比賽的關注度、參與度。最后,從全運的價值效益來看,通過提高比賽的亮點及看點可以有效激發社會的參與度,帶動地方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將全運會的文化輻射進國家、民族的體育事業、體育文化等的發展中,可以有效激活體育教育及相關產業市場,為促進全運會健康發展、助力全民健身、實現體育強國夢做好積淀。
從相關的利益視角分析,跨省組合政策的實施有利于促進運動員等個人利益與部門等共同利益的整合、全運會和奧運會的目標利益整合、地方和國家體育部門的利益整合,同時契合了賽會淡化獎牌的目標趨向,能照顧到大多數省市參賽隊伍的主體利益。首先,從現行的評估體系來看,各個層級運動成績依舊是體育系統內主要的評價指標,這樣的相關利益者激勵機制長時間內難以用更好的方式進行取締,所以相關利益者對全運會的運動成績自然是趨之若鶩,而跨省組合的政策間接的平衡了“共同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既不對原有機制形成巨大破壞,也促進了新政策的改革及實施。其次,從省運會、全運會及奧運會的目標利益來看,只有讓三者之間目標戰略達成有機統一,才會更有益于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而跨省組合的政策正好成為平衡三者發展目標戰略中的中樞紐扣,有效避免了三者之間較大的矛盾沖突,既提升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也從比賽規則、項目設置等多方面改革中促進了全運會的發展,使得全運會的賽事活動更加的符合體育強國的建設。最后,全運會的跨省組合政策所形成的新利益共同體對原有單一的利益者形成了良好的“沖擊”,從比賽公平視角看,減少了“假球”、“假賽”、“賄賂”、“內定”等的不良風氣,近年來,全運會一直倡導淡化錦標意識,而跨省組合政策即是全運會在改革中尋求利益最大化的有力措施之一,跨省組合所形成的“共同利益體”有機的契合了全運會淡化獎牌的賽會理念。全運會作為構建體育強國、促進全民健身、倡導全民健康的重要平臺,全運會的改革也必當與時代的發展相統一。
從比賽的運動技術考慮,磨合時間較長、技術相類似的運動員之間相互配合更有利于競技水平的高效發揮,并且科學的備戰體系也是影響技術發揮的原因之一,在“人才交流政策”深入發展的時勢下,跨省組合政策減少了不必要的技術磨合,有利于促進了“人才交流”政策下的頂尖運動員訓練的系統性。第一,在亞運備戰、奧運爭光的戰略下我國國家隊所組建高水平人才之間已形成了良好的搭配,并且采取有針對性的教練員專門指導、訓練科學監控等有益措施,14屆中的跨省組合大部分是以“奧運隊伍”為基礎組成進行參賽的,因此,從技術的準備水平來看,實施跨省組合參賽既有利于這些高水平運動員的運動訓練及檢驗,豐富他們的大賽經驗,也有利于呈現出更加精彩的比賽。第二,在各省市的后備人才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競技水平差異,水平差異越大比賽就越難磨合,而跨省組合是以現有組合進行比賽,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也能減少技術差異所導致的運動損傷問題。第三,運動員對自身特點和項目制勝規律都有足夠的認識[6],而臨時搭對的集體隊伍缺少了大量磨合,彼此之間的訓練模式及信任無法高效匹配,不利于運動員的競技發揮,無法把握比賽中該有制勝規律,而跨省組合政策也間接的減少了此類因客觀狀況所形成的跨省組合隊伍無法參賽情況的發生。最后,教練員和運動員之間信任和相互依賴關系[7]。教練員及背后團隊的長期合作及支持也是運動員的水平發揮的關鍵,而在“人才交流”“奧運備戰”等政策當中的教練員與運動員在跨省組合政策的實施下,可以保持好運動員訓練的有序性、高效性,減少了比賽的盲目性,這有利于運動員的備戰。
跨省組合政策具有多方面價值,在促進人才的合理利用、營造良好的競技生態、提升賽事影響力三方面來說,跨省組合政策的實施可以說百利而無一害;全運會的跨省組合政策從實施以來,跨省組合所獲得的體育成績也有目共睹,同時也獲得了大多數運動員及教練員與省市單位的一致好評;既提升了比賽成績,營造了良好的競技生態,促進了人才的合理利用,提升了全運會的影響力,也將持續賡續著全運會、體育強國的建設及發展。
跨省組合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競技生態。從跨省組合參與者的角度來看,跨省組合使得“東道主”、“黑哨”、“內定”等畸形競技生態有了較大的改善,跨省組合的受益面增大使得相關利益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而正是由于跨省組合所形成的利益整合,進一步的促進比賽形成更為廣闊的價值空間,減少了“假賽”等“黑幕”行為的生存空間,同時也保障了比賽的公平性,倡導了健康競賽、公平競賽的競技生態。另外,良好的競技生態也表現在競技賽場以外,如粉絲、同鄉人等體育賽事觀賞群體會隨著跨省組合群體的籍貫組成的增大而增大,繼而使其增加對異鄉運動員上的代際認同,從正面來說,把更多的負面“敵對性”群體轉變為一種認同性群體,減少了場內外的“負能量”傳播。而隨著跨省組合數量的增加,觀眾的受眾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對營造良好賽場氛圍具有引導作用,所營造的賽場氛圍也將匯聚出更多的正能量。
跨省組合的政策促進了競技體育人才資源的合理性應用,優化了資源配置,也進一步的助推了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從開辦全運會以來,為了使全運會與奧運會真正接軌,一直都在對全運會賽制進行了動態的、與時俱進的調整,特別是在項目設置、計分獎勵辦法、人才流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極大地調動省市發展競技體育的積極性,在快速提升我國競技運動水平,尤其是優勢項目競技水平方面起到十分理想的效果[8]。但是,在全運賽場一直在持續嚴重的錦標意識,“爭金奪銀”一直各級省市單位的重要目標,對運動員自身的發展缺少了一定的系統性、長遠性,運動員的個人利益難免會與體育部門、相關利益者的共同利益形成沖突,而通過跨省組合的形式可以避免或緩解其中的矛盾沖突;各省市單位中一些優秀的運動員可以共同搭配組合參賽,減少了因名額限制導致的“剩人”或“缺人”的窘境。從近兩屆的各個大項的比賽成績看,全運會的參賽水平及獲獎水平都得到穩步提升,而“人才交流政策”可能也是促進運動員成績提高的原因之一,省際間的人才互助進一步夯實了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基礎,而跨省組合的政策導向在其中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
跨省組合政策使得參與的隊伍數量增加,關注度也將有所提升,如奧運組合參與比賽所帶來的高看點使得媒體的關注度持續上漲。通過精彩的全運會比賽和明星運動員的影響,喚起全國人民心中的思想、感情,帶動適合普通民眾開展的體育項目的全面普及,擴大全運會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與輻射力[9]。從13屆的參賽情況來看,幾乎所有的省市單位都參與到跨省組合政策的實施中,參賽的人數、隊數較往屆有較大的提升,賽事人數的膨脹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力;對于體育事業的發展來說“影響力就是生產力”,跨省組合所代表的各省份的贊助商也會盡可能利用當前“熱度”而加大經濟投入,這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體育經濟、體育文化等的發展與傳播。從跨省組合政策實施結果來看,跨省組合使得全運會的曝光度有所提升,所帶來的效果輻射也將為體育強國目標的建設添磚加瓦,而全運會的跨省組合政策也彰顯了“價值共同、獎牌共享”的共享理念,獲得了人們的支持及認可。
跨省組合政策是基于建設體育強國的長期目標與深化競技體育改革的短期效益的有機結合,既符合了淡化錦標意識的賽會目標,也為新時代的中國競技體育強國夢打下堅實基礎。從國家層面來看,全運會跨省組合策略是具有時代性、創新性的組隊政策,體現了對備戰奧運會、亞運會等世界級賽事的高瞻遠矚,對國家的競技體育強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國家隊運動員更加系統的訓練與比賽。對頂尖運動員來說,增加了比賽機會,豐富了大賽經驗,也達到了“以賽代練,以賽促練”的目標,促進了彼此之間的配合,提高了備戰質量。從現實來看,強強聯合的“跨省組合”讓國內的運動水平取得了新突破,“奧運組合”的隊伍提升全運會的影響力,社會關注度、經濟價值等方面也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