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倩倩,代方梅,李可樂
“健康老齡化”的概念是1987年5月由世衛組織提出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的概念,其核心理念是讓老年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適應社會良好。在2015年出臺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特別強調,要突出解決好婦女兒童、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在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提出促進“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政府與社會的主要舉措,積極推進“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2020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止2019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8.1%,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12.6%。老年人群體整體呈現出“長壽不健康”的特征。如何延緩衰老速度,防御老年疾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生命質量水平,實現“健康老齡化”與“積極老齡化”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改善老年人循環系統,降低疾病發生概率,提高生活質量。通過體育鍛煉與運動干預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是實現“健康老齡化”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途徑。
“養兒防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其核心的精神文化是傳統的家庭通過生養子女解決其養老問題。家庭養老是以孝道為核心文化精神,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由下一代為上一代提供養老資源的養老模式。“含飴弄孫,天倫之樂”一直是我國老人養老的追求,敬老愛老也一直是我國的傳統優良美德,這也導致家庭養老是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模式,其資金主要來源于老人自身養老金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資金扶持,由家庭為老人提供基礎的生存物資,滿足老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家庭成員也會為老人提供的照顧與陪伴服務,給予老人精神歸屬感,使老人生理需求與親情需求的滿足。這一類的傳統養老方式可以很好地促進代際交流,降低老年人的孤獨感。但隨著1978年國家挺行計劃生育,提倡一對夫婦指生育一個子女,造就了現今社會典型的“421”家庭結構,年輕人需要贍養“4位”老人,還需要承擔“1”位孩子的撫養義務,其自身的心理壓力與經濟壓力不斷增加。
機構養老是以社會上的養老機構,如福利院、養老院、敬老院等,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以及娛樂文體活動服務的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模式一般由企業或者政府投資運營,養老機構的兩極分化現象較為嚴重,資金雄厚、社會資源豐富養老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全面的服務,特別是對于患有突發性、易發性、常發性疾病的老年人,其提供的專業醫護服務,提供有效的健康保障;而資金薄弱,社會資源匱乏的機構,只能提供簡單的醫護服務,對于突發性、高危性的疾病無法做出專業的應對服務,但是這一類型的養老機構一般費用較為低廉,老人及其家庭的負擔壓力較少。從機構養老模式服務的專業性來講,兩種類型的機構都是遠遠高于家庭養老模式,但是受傳統養老思想觀念以及老人親情需求的影響,選擇這一類養老模式的人不多。也可以通過合理的運用社會資源,減輕家庭的負擔,降低家庭的精力付出需求。但機構養老模式,代際交流薄弱,且我國機構養老發展歷程較短,發展中出現不平衡的兩極分化現象,一類是收配套設施不完善、服務不夠專業的養老服務機構,這一類機構雖收費較低,但是服務不夠全面專業,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另一類是服務專業、配套設施相對完善的高端養老服務機構這一類的服務機構一般具有較高的收費標準,對于大部分家庭來說還是難以負擔。
社區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國民族生活習慣,以家庭為居住地點,以社區為平臺,依托老年公寓、康復醫院和托老所等,整合社區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一般由政府撥款、企業投資以及民間贊助為經濟來源,資金來源方式較為豐富。社區居家養老結合了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優點,讓老人依然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區或者自己家中,在享受家人照顧、感受親情溫暖的同時,還能得到較為專業、全面的養老服務。由社區養老機構提供養老服務,可以有效節約社會資源,具有服務廣、效益高的特點,不僅可以很好地維持代際交流,降低老年人的孤獨感,而且費用較低,方式多樣,可以滿足老年人養老的多種需求。但社區居家養老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街道的補助、社區辦公的經費,以及社會捐助,資金不足是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原因。資金不足也容易導致各社區所提供的各種服務水平低,效果差,這也導致很少有社區可以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醫療防治服務。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層次與生活質量得到發展提高,養老已經不再是簡單地奉養老人,現今老年人群體整體表現為“長壽不健康”,現有的三種養老模式,無法解決老年人“不健康”的現狀問題,而且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有五個等級,分別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三種現有的養老模式雖能大體上能滿足老年人基本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與安全保障,但老年人的社交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老年病的特點就是一患多病,多病共存,從流行病學方面,老年人最重要的特點是慢性疾病患病率高。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達69.13%,我國老年人患慢性病的群體人數巨大是現今不容忽視的問題,慢性病不僅僅會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還會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威脅。有研究明確表明,慢性病對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和抑郁有顯著正向影響,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發展。現今老年人群體整體呈現出“長壽不健康”的狀況。在家庭養老模式中,僅能對老人提供生存物資支持以及資金支持;機構養老模式中,可以為老人提供簡單的醫療照顧,但是對于慢性病的預防與康復功能不顯著;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但也是僅僅為老人提供生活照顧、社會保障,對于威脅老年人身體健康,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發展的慢性病束手無策,無法滿足現今老人對于健康生活的追求。
據統計我國老年人人口的75%為農村老年人人口,但現今農村年輕人大量外出,造就了更多的空巢老人,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獨感。對于部分失獨、失能老年人來說,其精神與物質上均得不到滿足。對于城市老人來說,“421”的家庭結構,年輕子女需要供養多位老人,工作與生活會占用年輕子女的大量時間與精力,即使老人與子女住在一起,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員白天需要進行工作、學習、生活,夜間也需要自我休息與調整,使得子女難以給予老人較多的陪伴,老人缺乏來自子女等家庭成員的愛護與關心,增加老人的孤獨感,老人的社交需求不斷增加。現有的家庭養老模式中,老人的社交主要來源于家庭成員,但無論是城市老人還是農村老人,在家庭養老模式中,都缺乏對老人社交需求的重視與具體措施;在機構養老模式中,均以對老年人生活照料、醫療看護為主要服務,社交活動較少,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社交條件相比于其他兩種模式較好,老人有熟悉的社交環境,但是活動組織數量少、質量低,未形成穩定的良好社交環境,三種養老模式提供的養老服務層次僅停留在生理與安全保障層面,忽視了老人日益增長的社交需求,老人的孤獨感不斷加劇,而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孤獨感與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例如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活動能力、認知功能障礙、焦慮、抑郁甚至是老年人自殺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我國的養老保障系統愈加完善,老人的退休金逐年上漲,老人的物質需求不斷得到滿足,老人開始逐漸關注與追求精神層面的實現與滿足。現今,很多人提出“老而無用論”,認為老年人沒有一點用處,無法為社會創造價值,這不僅僅是其他群體對老年群體的價值否定與歧視,在老年群體內部,老人也會產生“我老了、沒用了”自我價值否定意識,老年人社會認同感低,幸福指數難以提升。現有的三種養老模式,忽視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少從人文角度出發關注老年人的社會認同、自我價值創造與幸福程度,未能引導老年人群體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自我價值與贏得社會尊重,重塑社會對老年群體的認知,實現老人群體的自我認同與其他群體的社會認同。
社區“體養融合”養老模式,以在基礎設施資源支持的基礎上,以家庭為居住點,以社區為平臺,將體育與養老兩種資源進有機整合,通過滲透融合、重組融合以及延伸融合等多種融合方式,充分發揮體育的健身功能、社交功能、文化功能與娛樂功能,以實現老年人群體身體健康的物質需求以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精神追求。運動已被逐漸證實可以治療和預防慢性病,運動鍛煉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身體素質和自身免疫力。通過體育的健身功能,促進養老服務供給多元,滿足老人健康需求;通過體育的社交與娛樂功能,提升養老服務層次,滿足老人社交需求,促進心理健康;通過體育的文化功能,豐富老人精神文化,實現自我價值的超越(見圖一)。

圖一 “體養融合”養老模式基本思路
且目前中國近八成老年人有健康問題,有75%老年人患有一種及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慢性病全稱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指不構成傳染、具有長期積累形成疾病形態損害的疾病的總稱,一般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而體能消耗過少、體育鍛煉過少以及日常活動的減少是慢性病發生的首要因素。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是防治慢性病的重要手段。社區養老機構可以提供體育運動場地,由社區體育指導員根據老年人不同的健康狀態,制定詳細適當的鍛煉計劃,通過運動干預老年人的健康狀態。老年人的健康狀態可以分為健康與亞健康、慢性疾病狀態、半失能與失能狀態。不同健康狀態下采取不同的運動干預手段。
處于健康與亞健康狀態時,處于“發病”之前,以“治未病”為主要目標,由社區提供場所,養老機構進行組織,為老人提供正確的鍛煉指導與學習,教授適合于老年人身體狀態的運動項目,例如太極、健身氣功、門球等,通過運動鍛煉,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改善亞健康的身體狀態,減少慢性病發生的概率,發揮體養模式“治未病”的功能作用。處于慢性疾病狀態時,此時處于發病期,以“治已病”為主要目標,由養老機構對社區老人的慢性病種類、程度進行數據統計整理,專業的健身指導員根據慢性病的特點規律,制定個性化運動處方,通過運動手段輔助干預慢性病的治療過程,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恢復老人肌體功能,處于失能與半失能狀態時,部分老人會選擇機構養老,由養老機構提供專業看護人員提供全面的專業服務,部分則選擇社區居家養老,主要由家庭或者社區義工提供看護服務,兩種不同養老機構的選擇,均可以通過運動手段輔助進行康復訓練,由運動康復師制定專業的運動康復計劃,改善肌體功能,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治療疾病后遺癥。“保健康復+社區居家養老”作用于不同健康階段,通過“治未病”、“治已病”以及康復訓練,滿足老年人生理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與生命長度。
時代的高速發展,整個社會節奏加快,“421”家庭結構的形成,使得大部分子女無法及時關心和照顧老人,空巢與獨居老人的數量在不斷提高。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舒茨也提出了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提到:“情感的需要,是指在感情上與別人建立和維持親密聯系的需要。該需要激發的人際交往的主動取向表現 為對他人表現出友善、喜愛、同情和親密等,被動取向的表現為冷漠、期待他人對自己表現親密。”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具有與他人交往、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求。人際交往有三個層次,分別是表面化交往、利益交往與精神交往。層次越高,社會關系越穩固。
體育具有社交功能,通過體育文娛活動的手段形式推動老人群體橫向互動。通過社引導體育社團、協會與機構進行協助組織趣味性體育活動,例如羽毛球、門球、廣場舞等其他文娛項目,讓社區內老人相互認識,達到表面化交往的目的;鼓勵引導老人參與體育社團、體育組織,積極開展群眾性體育賽事,讓老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或群體的利益打交道,通過競爭激發老人的榮譽感,合作培養老人的歸屬感,達到利益交往的層次;有了一定的社交基礎后,在體育社團的日常活動中,無意識的進行精神、價值間的滲透與融入,達到精神交往的層次。由社區組織,建立擴展社區內各個體育社團、體育組織,拓展社交平臺規模,通過一致性目標的建立,培養老人對于各個社團組織的歸屬感,在體育活動日常中進行精神交往,提高老年群體人際交往層次。
敬老養老一直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從先秦時期就開始奉行孝道,而父母自身對子輩也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對很多老人來說自我價值主要體現在家庭上,而隨著子輩的成長,父輩在家庭的價值地位得到改變,老人的自我價值缺少寄托主體,出現精神層面的“貧瘠化”。體育文化具有豐富的創造性、傳遞性以及價值性,通過將體育文化的象征符號、價值觀念、社會規范與物質文化融入養老服務,引導老人價值觀念健康積極發展,影響老人群體的行為方式,創造老年群體的價值。根據人類行為的改變過程,可以分為獲取知識、產生信念,以及形成行為三個連續階段。
通過社區同體育民間組織、老年大學、公益組織組織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體育教學活動,采取體育文化宣傳欄、體育文化講座等形式傳遞體育語言文字、身體運動姿勢、運動圖像等文化符號,培養老人體育興趣,增長體育文化知識,達到獲取知識的目的;隨著體育文化知識的學習累積與體育活動的實踐,在教學中引導老人群體提升對體育文化價值理解與價值取向,并改變自身的社會價值觀念,例如將體育精神中的“永不放棄、永不低頭”內化為“廉頗老矣,尚能飯”的信念,將體育競賽中的“重在參與”內化為“勇于嘗試”的人生態度等;價值態度發生改變,進而產生行為上的改變,充分發揮老年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從社會負擔群體轉變為積極為社會創造價值群體,獲得社會其他群體認同,滿足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進而推動積極老齡化進程。
養老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使得養老不再僅僅是提供生存保障,老人需求也不再僅僅是物質層面基礎需求。體養融合是健康養老的新模式,目前更多的是關注體育健身功能在養老過程中健康效應,忽視體育本身的社交與文化作用,未發掘體育在精神層面的實際效用。且現有養老模式中,將養老作為老人被動接受的角色,忽視了老年群體的主體作用。“體養融合”養老模式,應當充分發揮體育的功能價值,滿足老人個階段各層次的需求,轉變老人被動角色,創造自身群體的價值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