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 宇,王岸新
腦卒中(stroke)是一組以腦組織缺血或出血性損傷癥狀和體征為主要表現的急性腦血管疾病[1]。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的退化,極易發生此類心腦血管疾病。臨床上將老年患者的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當大腦皮層神經細胞出現出血或者梗塞時,會導致大腦皮層相應的肢體運動功能區出現問題,從而使得腦卒中患者的肢體功能出現障礙,可以說,肢體功能障礙是大腦皮層損傷的外在表現。根據疾病發展的過程,腦卒中可分為軟癱期、痙攣期和恢復期,其中恢復期的主要目標是增強關節活動度,降低肌張力,提高和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2-7]。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運動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進行康復治療,以期為臨床工作者提供參考。
選取鞍山市長大醫院康復科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共32人,中途因并發癥和家庭原因等原因脫落兩例,實際參與30人,其中女性18人,男性12人,患者年齡在60-75歲之間。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頭部CT或MRI檢查證實或確診(根據2011年美國急性腦卒中診療指南診斷標準);(2)首次發病;(3)經急性期規范治療,生命體征平穩,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48小時,發病時間為4周-12周;(4)上肢Brunnstrom分期大于Ⅲ級;(5)改良Ashworth分級大于0級,小于3級。排除標準:(1)語言理解障礙及嚴重認知障礙者;(2)肢體嚴重疼痛、畸形患者;(3)皮膚有創傷、潰瘍、嚴重感染者及傳染性疾病者;(4)重度痙攣(改良Ashworth分級>3級)的患者;(5)沒有嚴重的心臟病患者,能夠進行中等強度的肢體運動。
入組患者隨機分為運動干預組(實驗組)和常規康復組(對照組),其中實驗組15人,對照組15人。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及初始狀況評分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1.2.1 運動干預
制定運動康復訓練方案,通過患者肢體功能特征,制定切實可行的運動干預方案,以提高老年患者上肢和下肢的運動能力,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的康復起到促進作用,本次運動干預方案進行8周,每日1次,每次60min。
(1)實驗組恢復期治療:①上肢的治療:手背推球:患者站立位或坐位,治療師用瑞士球刺激患者的手臂,引導患者用手背把向前推開,每次動作進行10次;抓球運動:治療師引導患者用雙手松開瑞士球,使球落下然后再抓住球。在訓練中,治療師應握住患者患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使之處于所需要的伸展位,每次動作進行10次;交替拍球:引導患者用患側手或雙手交地拍球,如果患者能主動運動應讓患者自己活動,如果患者自身無法控制節奏,治療師應立即把持患者的手,以保證活動平穩地進行,每次動作進行10次;體轉運動:患者坐位,兩手叉握,兩肘向前伸直,兩臂與肩同時向兩側轉動,輪換進行,每側動作進行20次;對角擊掌:患側上肢取外展側上舉位,掌心朝上,健側上肢向前平舉,讓患側上肢漸向健側肢體靠攏,同時用力擊掌,重復做10次;合掌夾肘:雙手合掌置于額前,然后分別做兩肘夾緊及分開運動,重復10次。②下肢的治療:對于下肢的治療,分為仰臥位治療、坐位治療和行走訓練方案。仰臥位:神經肌肉促進技術,采用叩擊和拍打的方式,刺激患者的股四頭肌、腘繩肌,通過對患者的長軸進行牽拉,改善下肢屈曲和內旋問題;雙橋訓練,增強患者腰臀部肌肉力量,每次動作進行20次;坐位訓練方案:床邊坐起訓練,患者足跟平放于地面,膝關節屈曲90°,雙手交叉,重心向前,如此反復訓練10次,治療師可對患者進行輔助性保護;行走訓練方案:對于下肢肌肉力量較好的患者,采用助行架輔助訓練,強化下肢平衡和肌肉力量。
(2)對照組恢復期治療:臨床常規服用藥物8周,進行日常自我鍛煉。
1.2.2 患者康復效果評價
所有患者在入組時、治療8周后分別進行改良Barthel指數測試和Fugl-Meyer評分,患者治療前、后數據進行自身對照。Fugl-Meyer量表評價標準:上肢總分為66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上肢的運動功能越好,下肢總分為3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下肢運動功能越好,此量表具良好信度和效度[8]。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用于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它包括進食、洗漱、穿衣、大、小便控制、如廁、床椅間轉移、平地行走和上下樓梯等10項測試指標,適用于老年腦卒中患者的日常功能評定。評分標準根據動作的獨立完成情況,分別賦0分、5分、10分、15分,總分為100分。其中總分<20的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0分-40分的的的老年人大部分動作都需要他人的幫助,40分-60分的老年人需要他人的少部分幫助,分數>60的老年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9]。
1.2.3 數理統計
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干預前后測試的FMA量表數據和Barthel量表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所得數據用平均數±標準差()來顯示,P<0.05為差異顯著,說明前后兩次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表2 治療前后老年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結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前評分為39.73±10.82,治療后的評分為52.93±4.67,根據實驗前后兩組數據進行比較發現,實驗組的數據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組老年人的肢體功能有明顯的恢復,對照組實驗前評分為39.00±10.78,運動干預后評分為43.07±7.71,前后兩組數據不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3 治療前后老年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結果
運動治療干預前,實驗組評分為44.67±11.09,經過8周運動治療,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67.67±9.23,兩組數據具有顯著差異,說明運動療法對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對照組老年人初始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44.00±9.29,治療后的評分為45.67±6.51,前后兩組數據不具有顯著性差異。
腦卒中是由于人體大腦局部出血、缺血造成的疾病,當局部血液供應不足時,大腦內部神經細胞就會缺血、缺氧甚至壞死,導致大腦中樞神經受到損傷,從而使得機體的感覺運動功能出現障礙,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病理學變化疾病[10]。在發病的后期,患者常常會伴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大腦意識障礙、言語表達障礙等各種問題,這些癥狀往往是突發的,并且在發病后期,會給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肢體障礙,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由于年齡的原因,其血管通透性大大增加,極易發生破裂性出血以及血管堵塞,因此,這種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見,由于發病后大腦抑制功能的不斷減弱,老年腦卒中患者在做某一動作時,通常會出現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存在肢體的異形模式,包括上肢的“鷹爪”手型和下肢的畫圈步態[11],如何幫助老年患者快速回歸日常生活,提高其自理能力,是當今亟待解決的問題。
腦卒中患者可以分為三個病期,分別是軟癱期、痙攣期和恢復期。在治療時,治療師應當根據患者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運動康復。本次研究選取的是腦卒中恢復期的老年人。在這一階段,患者主要表現為分離運動差、肌力不足、運動速度遲緩等問題,對于老年人來說,在這一階段他們的大腦神經細胞還處于恢復階段,有極大的可塑性,研究發現,大腦的運動再學習和功能重組能夠改善老年患者肢體功能異常運動模式[12]。趙光標的研究發現,通過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加腦卒中老年患者大腦的局部血液流通量,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從而加強中樞神經細胞的重塑[13]。因此,在這一階段對老年人進行運動療法干預,老年人的功能恢復效果是最顯著的[14],通過外界運動干預,采用物理手段對患者進行運動康復,主要以功能性訓練為目的,改善老年患者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減少肌肉痙攣,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次運動療法的制定是根據每一個老年人的身體恢復情況進行操作,采用簡單易于理解的動作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以期幫助患者最大程度地回歸社會,提高生活幸福感。
本研究主要針對腦卒中恢復期的老年人進行運動干預,通過運動療法,增強了患者肢體的運動功能和老年人的日常活動能力。因此,運動療法對于腦卒中恢復期的老年人運動能力有顯著改善效果,可以增強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存能力,綜合性提升老年人的身體機能。
老年腦卒中患者是社會急需關注的對象群體之一。由于肢體功能障礙,其身心往往會受到重大打擊。每一個老年人的身體情況和健康程度都有所不同,在訓練開展中需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案,不斷提升訓練的精準性和效果,避免同質化的訓練動作和模式,因此,在后續的腦卒中治療過程中,應不斷加強對恢復期老年患者的關注,定期對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評定,及時調整運動方案和訓練計劃,深化運動療法的臨床應用,讓訓練效果和效益達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