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霞
(廣州市海珠區萬松園小學,廣東廣州,510220)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學校要發揮好紅色文化的育人力量。學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是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的主陣地,應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索如何將紅色文化有效地融入學校德育,如何讓紅色文化得到充分傳承與弘揚,既用紅色文化為學校和學生的發展補鈣壯骨,也使紅色文化得以不斷創新和發展。[1]因此,廣州市海珠區萬松園小學(以下簡稱我校)結合學校特色和實際情況,深入探索依托紅色文化推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實踐路徑,以紅色教育鑄魂育人,用紅色教育賡續百年薪火,使紅色文化成為灌溉“拔節孕穗”時代新人的源頭活水。
《禮記》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币劳屑t色文化、通過紅色教育推進學校德育工作亦是如此,需要確立工作目標、制訂工作規劃,以便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其一,充分認識紅色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價值,是學校確立校本化德育工作目標、制訂校本化德育工作規劃的基本前提。[2]紅色文化不僅是中國人民價值觀念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凝聚國家力量和社會共識的重要精神動力。一方面,紅色文化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延續和發揚,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高尚的精神品質和優良的行為作風;另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天然的育人價值和育人功能。每一處真實的革命遺跡、每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都是鮮活的德育教材,折射著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激勵學生為著遠大的理想砥礪奮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激勵學生為理想砥礪奮斗是我校依托紅色文化推進學校特色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標。因此,我校組織全體教師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及文章中關于紅色文化及紅色教育的內容,使老師領悟其中的深刻內涵,提升教師利用紅色文化展開教學的能力。
其二,在明確紅色文化育人價值的基礎上,學校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制訂科學的行動方案,以指導校本化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對此,我校首先組織教師深入學習《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文件精神及廣州市教育局印發的《關于深化紅色教育培育時代新人實施方案》,樹立全體教師的紅色匠心文化育人觀念。其次,以“松品教育”辦學特色和“松品育人”辦學理念為引領,對紅色教育理念內涵及實施模式進行校本化構建,創新構建出“四三三”紅色教育模式,即形成課程育人、活動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四大策略,聚焦學校、社會、網絡三維矩陣,健全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機制。最后,成立由校長、德育副校長、德育處主任、大隊輔導員等組成的紅色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圍繞“四三三”紅色教育模式,制訂《萬松園小學紅色教育工作規劃(2020—2022三年行動計劃)》,確立紅色教育特色開展方案,并通過有序落實各項工作、開展系列德育活動等途徑,將紅色教育融合貫穿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過明確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價值,建立紅色教育工作思路,我校逐步形成了以紅色教育為著力點的個性化德育模式,以紅色教育帶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校的特色發展。[3]
課程是學校育人的主要載體,在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與地位。為此,我校發掘和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天然的育人優勢和豐富的精神內涵,通過開發紅色思政課程、融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等途徑全面搭建紅色教育課程體系,助推學校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實效。
其一,開發紅色思政課程。為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我校重視在思政課中播種紅色種子。借助思政課開展紅色教育,是加強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特色的重要途徑。[4]對此,我校根據學校自身的思政課程開發與實施情況,確立了其與紅色教育的結合點,即通過統籌安排全校性國旗下講話的紅色主題、班隊課程的紅色內容等途徑,做到每月都有一次“紅色思政課”。例如,三月份實施學雷鋒紅色思政課,把雷鋒精神留在學生心中;四月份實施緬懷革命先烈思政課,引導學生爭做革命傳承人;五月份實施弘揚五四精神思政課,號召學生以實際行動勇擔時代責任;六月份實施童心向黨思政課,引導學生與祖國一起同訴中國夢等。通過學校的統籌安排和有序開展,紅色教育得以與學生的日常學習更好的融合,思政課內容則得以更加豐富和更具育人價值。在以“踔厲奮發啟征程,童心逐夢向未來”為主題開展的2021學年開學思政第一課中,我校校長通過講述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中國代表團在東京奧運會上斬獲三十八枚金牌、鄭州暴雨中那些在危難關頭默默地向同胞伸出雙手的英雄事跡,將愛國、愛黨、愛人民、愛家鄉的紅色種子植入了學生心中。
其二,融合道德與法治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學校實施德育工作的主陣地,除了上好思政課,我校也注重紅色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融合,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傳播紅色文化、實施紅色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我校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好教研備課,引導教師積極挖掘教材中的紅色教育元素,以提高紅色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融合度。[5]例如,為了指導學生體悟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的,我校教師設計了“我們的幸福生活從何而來”這一紅色教育微課程,并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公民意味著什么”“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等相關單元學習內容,組織學生開展了“尋找我的幸福”專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專題走進社區、走進紅色紀念館、走進歷史博物館,進行廣泛且深入的探索與思考。學生不僅探尋了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形成過程,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積極向上、知足感恩的優秀品質。
另一方面,我校鼓勵教師通過講英雄故事、看紅色電影、開展“四史”學習等豐富的教學手段實施道德與法治課程,使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紅色人物形象或事件,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感悟紅色精神的真諦,實現紅色教育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深度融合。例如,結合“家鄉新變化”這一道德與法治課程主題,我校教師在課堂時間為學生展示了廣州解放主題展覽“廣州1949”的相關圖文,引導學生關注“解放廣州”“建設廣州”的歷史細節及背后故事,堅定了學生為美好生活努力奮斗的理想信念。同時,教師還安排了相應的課外實踐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項目式學習,在課后搜集能夠彰顯所在城市——廣州歷史變遷的相關圖片、文字等資料,錄制能夠體現廣州現代化城市建設或廣州人民幸福生活的主題視頻,并在班級內開展學習成果交流與展示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尋中了解、體會紅色文化的內涵,從而促進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和升華。
以各類紅色節日或紅色印記為載體開展多樣化的紅色教育活動,能有效地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強大的育人力量。我校結合紅色節日和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紅色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獲得紅色能量。
其一,開展紅色節日活動。學校充分發掘紅色節日的文化內涵,形成特色鮮明的紅色節日文化,發揮其思想熏陶的作用價值,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增進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刻情感。[6]我校結合相關的紅色節日和紅色紀念日,制訂了全校性的紅色德育活動計劃。例如,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時間節點,我校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紅色基因傳承系列活動,包括“追尋革命英雄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紅船伴我同行,黨史啟迪我心”“花兒朵朵心向黨,少年逐夢迎百年”“賡續百年初心,爭當強國少年”等主題系列活動。其中,在“花兒朵朵心向黨,少年逐夢迎百年”活動中,我校設置了多個活動環節,包括播種、育苗、施肥等育花過程,活動最后用全體學生培育的花朵拼成“100”的字樣祝福中國共產黨生日快樂。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感悟到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的坎坷與艱辛,更加感恩和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其二,開展黨史學習活動。中小學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能夠豐富和創新紅色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通過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牢固樹立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和遠大理想。一方面,我校結合常規化的德育活動,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其中。例如,組織少先隊員成立紅色宣講團,在周一升旗儀式上、紅領巾廣播站以及大型活動中,開展“紅色故事齊分享”“黨史學習微課間”等活動,在潛移默化式黨史學習活動中,《用生命歌唱的聶耳》《紅色特工——龍潭藏利劍》等紅色故事在學生中得到廣泛傳頌,“五四精神”“長征精神”等紅色基因根植于學生的心底。另一方面,我校還聯動校外育人資源入校組織師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例如,在“強國有我,請黨放心”系列活動中,邀請穗華心教育實踐基地教官為全體少先隊員展示升旗儀式;在“博物館館長進校園”系列活動中,邀請十香園館長講紅色故事、邀請中共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年鑒處黨支部同志開展“廣州蘇維埃——東方的巴黎公社”主題講座,在校園中形成了濃郁的黨史學習氛圍。
學校文化是學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發揮著特殊作用。為達到紅色文化育人的德育目標,我校通過校園紅色陣地建設及紅色師德師風建設等途徑,將紅色文化與學校文化環境建設融合起來,營造了濃厚的紅色教育氛圍。
其一,建設校園紅色陣地。建設校園紅色陣地是學校傳承紅色文化,提高師生思想覺悟的又一重要舉措。我校充分利用校園內的每一面文化墻,設置紅色宣傳墻、紅色宣傳欄以及紅色文化長廊;利用滾動電子屏滾動播放紅色教育系列內容;利用校園廣播、電視臺、學校微信公眾號等載體,展示學校紅色教育活動、紅色教育成果;利用“松品書屋”設置“紅色書架”,定期開展“一班一書”“書香長征路”等紅色閱讀成果展示活動,豐富了紅色文化及紅色教育的宣傳陣地。此外,我校還圍繞紅色基因、紅色精神等主題,組織全校班級開展紅色班級文化建設活動,從圖書角布置,墻報、班牌設計,班歌創作等細節入手,打造整體協調、布局統一,極具知識性、激勵性、教育性的紅色班級文化,進一步推動了學校紅色陣地的建設進程。
其二,建設紅色師德師風。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任務和使命,因此,必須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我校主張通過信念教育、專題報告、參觀學習、理論自學等多種形式,將紅色精神融入師德師風建設,全力打造一支有堅定信念,愛國愛黨樂奉獻的教師隊伍。例如,組織教師參觀從化區黃沙革命舊址紀念館等基地,帶領教師追尋崢嶸歲月的紅色記憶、汲取革命先輩的精神力量;組織“好老師是民族的希望”“拜師學藝不忘初心,薪火相傳砥礪前行”等主題學習活動,引導教師以紅色精神鼓舞工作斗志,以紅色精神激勵擔當作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使紅色師德師風成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內容、有載體,與學生的情感緊密連接的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通過體驗和學習,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和力量,激發愛國情感。鑒于此,我校結合德育工作計劃,將紅色教育有機融入學生的社會實踐,使紅色教育延展到生活中、社會中。
一方面,我校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建設。例如,我校與學校周邊的江南中街黨民服務中心合作,為學生設計了一系列校外紅色教育社會實踐,如主題為“我和黨員齊站崗”的跟崗活動,讓學生通過跟崗學習體驗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精神;主題為“我是小小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為社區的“垃圾分類”“文明交通”等行動提供相應服務。另一方面,我校還通過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實現實踐育人。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廣州起義紀念館等紅色場館或史跡點,通過現場教學、現場體驗、現場游戲、現場互動等形式,使學生在濃郁的紅色氛圍中樹立正確的“三觀”、激發奮發向上的斗志;或向學生推薦紅色文化實體研學基地,動員學生利用節假日開展研學實踐。在“紅船伴我行”暑假親子紅色研學實踐中,有的學生和家長到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做宣講員,有的到中山紀念堂進行參觀學習,有的到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參加掃墓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紅色教育實踐成果。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是新時代中國人保持文化自信的來源之一,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紅色文化為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豐厚的德育資源和良好的德育氛圍。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學校應繼續創新依托紅色文化推進德育工作的實現路徑,努力實現以“紅”育人,為學校的德育工作增添一抹亮麗的“中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