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廣雄,范良辰
(玉林師范學院,廣西玉林,537000)
大學生是國家、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生力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大學生的發展工作。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推進大學生社會參與的教育指導實踐具有重要意義。[1]進入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面臨著新的歷史問題和發展環境。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社會網絡化給現代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大學生更是經歷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歷史性變化。
當代大學生面臨社會轉型期間多元主義的流變,社會參與為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提供了一條科學路徑。新時期,我國社會轉型發展變化較快,社會主流價值觀念處在選擇、流變和強化之中[2],給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和引導帶來了巨大挑戰。因此,在知識體系尚不完善、情感心志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群體中,價值觀的引導對個體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應從價值觀的內在發展邏輯和生成規律中積極探索引導大學生塑造正確價值觀的科學路徑。縱觀歷史發展,我國近百年來的發展歷程離不開大學生投身于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是一代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實寫照。[3]可見,社會參與對當代大學生培育正確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能夠引導廣大大學生積極投身于國情社情的觀察實踐中,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認識世界、了解自我,在親身參與中心懷祖國、了解社會,在理性的認識中準確把握自身與群體、與社會、與國家的關系,深刻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從而真正筑牢價值觀和理想信念之基。
當代大學生處于互聯網社會深刻變革的時代,社會參與是大學生實現線上、線下世界自我意識融合的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教育途徑。網絡在客觀世界里構建起超越自然、純粹以技術為內核的數字世界,為人的對象化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社會空間。當代大學生是隨著數字世界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具有良好的互聯網技術基礎應用能力,熱衷于網絡社會空間帶來的虛擬社會角色的體驗與實踐,對于社會化實踐活動具有內在發展需求。社會參與可以給予個體在與其他成員共同參與的組織或活動中表達自我、人際互動、資源運用和價值再現的社會角色身份,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延伸至線下世界的社會化實踐活動機會,是對數字一代在深刻的社會變革中認知圖式轉變的一種有效教育回應。此外,理性思維能力尚未發展完全的大學生長期生活在充斥著多元文化、個性表達、紛繁信息的網絡社會空間,極易出現線上、線下世界自我認知沖突問題。培育良好的社會參與意識有助于大學生在線上、線下世界雙向實踐活動的融合沖突中自覺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社會群體的成員角色在社會參與中不斷實踐、反思,發揮自身的無限創造力,將自發的網絡化行動上升為自覺的網絡化行動研究。[4]這正是當今互聯網社會逐步走向“互聯網+”時代的人類社會發展大趨勢。
社會參與對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參與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逐漸受到更多關注,但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界定。面對當今國家社會的重大變革,我國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基于這樣的國情社情,從大學生社會性發展的角度論述社會參與的概念更具現實意義。個體在大學這個“微型社會”中開展的對象化實踐活動日益豐富,促使這一時期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迅速崛起。從大學階段在個體的生命歷程來看,大學生正從具有依賴性的青少年期不斷發展至成人期,即將面臨在自身生命發展中影響較大的生活事件,例如,在社會生活中由學生到社會工作者,在家庭生活中由子女到父母的重大社會角色的轉變。因此,大學階段是個體社會性發展對接適應自身即將面臨的重大生活事件的重要生命周期。相比于青少年早中期的個體社會性發展需求,大學生需要通過擬態現實的社會情境進行參與式的實踐活動,才能在不斷實踐互動的社會參與中發展自身社會性存在的穩定獨立意識。只有主題多樣、形式豐富的社會參與環境和條件才能滿足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特殊需求,有利于他們初為成年人和“半個社會人”的身份角色在現實多元復雜的社會文化浸染下進入更高階的社會化發展進程。
長期以來,第二課堂是我國學校引導學生社會參與的主要教育載體。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初期,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基本需求,填補社會發展改造對人力資源的巨大缺口,我國近代教育體制發展出第一課堂教育教學體系。[5]隨著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發展和國家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在對以嚴密的教學計劃為內容安排、以教師傳授為主要教學形式和以教室課堂為固定教育時空的第一課堂進行反思的基礎上,逐漸興起第二課堂。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現代化強國建設對教育提出了將傳統的知識能力教育轉向圍繞核心素養培養人才的教學改革要求。當前,高校第二課堂以豐富的協同社會資源和實踐育人空間開展了一系列綜合性教育活動。在互聯網文化時代,越來越多大學生在線上參與實踐,線上文化對其成長發展的影響也日益突顯,如明星粉絲文化、校園網貸問題等。這些無序化的參與現狀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社會性發展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問題與缺少引導的困境。因此,高校第二課堂要潛心研究新形勢下大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特點需求,以培育他們理性社會參與所需的能力素質與觀念意識為目標筑牢高校實踐育人工程。
當代大學生發展流轉于參與式文化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參與是強調大學生自主性探索、協商性合作、反思性表達的一種對象化實踐活動。隨著互聯網媒介技術的深入發展,社會文化生態向參與式文化變遷,這是橫向上貫通個體、群體到社會,縱向上強調參與深度而非廣度的一種全新的參與文化取向。當代大學生在日益便捷、功能綜合化的參與環境中,通過開放包容的協商式參與過程形成意義建構的共同體,從中感受到自身的實踐存在價值并建立社會關系獲取身份認同。由此可見,參與式文化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種實踐認識的發展路徑。參與式文化起源于大眾傳播領域,早期出現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的觀眾參與,隨著具有便捷、虛擬、共享、非線性技術特性的現代網絡通信的發展,互聯網世界成為以青年為主體的參與式文化活動主要空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式文化是一種青年文化,是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當代青年自覺實踐形成的一種社會化文化場域。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他們的參與式文化還只是體現在娛樂資訊、社交通信、商業消費等部分社會生活領域,而且社會對參與式文化的認識研究和引導建設滯后,對大學生如何實踐參與式文化活動缺少必要的、系統化的教育引導措施,導致當前的大學生參與式文化良莠不齊。
實踐是人類認識的來源,是人的認識發展過程,要以實踐行動來檢驗認識中的知識和真理。[6-7]隨著現代大學校園生活與社會經濟生活不斷相互滲透,第二課堂培養體系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見習、科研競賽等多種形式開展實踐教育活動,為大學生創造了檢驗自身認識中的知識和真理的實踐機會,是培育當代大學生理性社會參與的能力素質和觀念意識的重要學校教育載體。高校長期以來存在著第二課堂育人觀念的社會認知偏差、相關管理指導缺位和政策經費人力不足等問題,導致現行高校第二課堂建設十分薄弱,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國家社會發展和大學生社會化的雙向人才培養需求。再則,由于多元文化價值沖突的影響,當前我國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實踐教育活動逐漸呈現出價值取向異化的問題。一些大學生為拿到學分、評獎評優或畢業就業在高校第二課堂實踐教育中存在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的現象。因此,第二課堂實踐教育活動要強調以理性社會參與為大學生社會性發展目標,這正是高校實踐育人被賦予的新時代內涵。
2017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強化實踐育人的思想,要求借鑒第一課堂的模式機理,推行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8]如今全國高校紛紛結合自身辦學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出臺“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并通過制訂第二課堂學分認定辦法設計課程建設體系。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施行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還只是為了系統化的認定管理以及對現有課程的整理歸類,基于高校實踐育人新時代內涵的第二課堂建設尚未起步。本文通過對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現狀以及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探討基于課程改革路徑構建的新時期高校第二課堂教育體系。
高校可以以實現大學生參與實踐教育的過程價值為宗旨,嘗試借鑒項目論證的機制模式建立課程審查制度,對第二課堂課程進行梳理、優化和指導。長期以來,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社會、學校、師生充分普遍的認識,導致課程建設人力不足、經費短缺、監管缺位,并在功利化、工具性的實用主義影響下出現了一批價值取向易偏差、主題內容無營養、組織籌劃弱無力的“影子課程”。這些“影子課程”對大學生的理性社會參與培養十分不利,因此,亟待建立高校第二課堂課程審查制度。新時期,課程審查制度不僅要具備把關作用,更要研究設計以優化和指導為主要功能的創新性制度。高校第二課堂課程體系中大部分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過程價值觀,由學生組織或團隊自主策劃、協商設計的實踐教育活動,第二課堂課程的實踐教育功能從課程設計就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因此,高校要建立具有優化和指導功能的課程審查制度,發揮課程設計在實踐教育活動中的價值。
高校應以關照大學生社會性發展的對象化活動為視域,嘗試建立區域聯動的研判機制,為高校第二課堂的課程結構提供科學全面的頂層設計指導。通過對我國高校現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進行分析發現,高校第二課堂內容主要是在思想成長、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志愿公益、文化藝術、體育運動、工作履歷、技能特長等模塊,而且大部分的課程實施環境集中在線下的物理空間。然而,在互聯網文化影響下,大學生的社會參與途徑已從線下逐步走向了線上,并向線上線下協同的融合式社會參與方式發展。因此,高校第二課堂應該在課程結構的頂層設計中盡快完善大學生理性參與相關對象化活動領域的課程教育體系,以大學生的參與式實踐活動領域作為界定第二課堂的課程結構范圍的重要依據。由于大學生的新型參與式文化實踐活動開始往往比較隱蔽,從廣泛的參與實踐現象中提煉有效的課程教育主題或形式難度較大,因此,需要通過建立聯動的研判機制為第二課堂課程結構的頂層設計提供有效的指導。此外,由于社會生活網絡化發展區域不均衡與多元文化的交叉影響,大學生在線上線下的對象化實踐活動呈現出圈層式的差異,而且同一地區的高校第二課堂課程結構往往同質化程度較高,因此,采用區域聯動模式進行課程結構的頂層設計研究更具現實意義。區域聯動可以整合研究團隊、數據平臺、政策制度、經費人力等多方面資源,更能精準地把握大學生的對象化實踐活動中存在的社會性發展問題,從而判定適合第二課堂開展的實踐教育活動類型,以便及時填補大學生社會性發展教育引導的需求空白。
高校應以培育大學生理性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嘗試建立剛性和彈性相結合的第二課堂課程管理體制,為多樣化參與成長提供開放的評定機制。高校第二課堂首先要以培育大學生理性社會參與為目標聯通第一課堂,構成相對穩定的第二課堂實踐育人課程體系。各級社會組織機構應與高校建立實踐育人的協同工作機制,共同研究探討支持大學生理性社會參與的過程管理與評價,從而在更廣闊的大學生社會參與實踐活動中堅持培養目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大學生日益差異化的社會參與需求。此外,當前高校還越來越多地面臨著突發性事件中教育與引導大學生的社會參與問題,雖然其中一部分具有相當的參與風險和監控難度,但蘊含著引導大學生進行理性社會參與的教育價值。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醫學專業大學生參與到一線疫情防控中,許多大學生主動參與到家鄉的防疫監控、后勤保障等工作中,更多的大學生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傳播正能量的原創作品。此外,還有一些大學生以個體形式長期參與到沒有相關組織機構主管的社會公益實踐活動中。例如,長期照顧孤寡老人、定期幫扶困難兒童等。這些深刻生動、觸及情感、價值觀念的大學生社會參與實踐活動理應納入第二課堂課程體系,并為他們的理性參與加分點贊,在大學生中樹立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社會參與榜樣。因此,探索建立剛性和彈性相結合的第二課堂課程管理體制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教育圍繞第一課堂的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高校第二課堂建設也應該重視課程改革的引擎作用,圍繞培養大學生理性社會參與所需的能力素質與觀念意識的總目標,不斷探索新時期高校第二課堂的課程改革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