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珠,弓 雯
(洛陽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河南洛陽,471000)
情緒智力又稱EQ或者EI,是一種解讀自己和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1]和學習能力一樣,情緒智力也是指將從外部獲取的信息,用來指引自己思維和行動的一種能力。3—6歲是幼兒情緒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把握好這一階段情緒智力的教育對幼兒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梳理已有研究,分析3—6歲幼兒情緒智力發展的影響因素及特點,幫助幼兒家長和教師認識到情緒智力培養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價值,進而進行科學的情緒智力教育。
在19世紀初,就有研究者稱其是第一批對情緒智力這一概念進行探究的學者。而實際上,早在1783年,生物學家達爾文就已經通過研究發現情緒意識及其表達對人類生存和向前發展有著難以衡量的作用。[2]1920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第一次提出“社會智力”這一新生概念,他認為社會智力是個體在社會活動中正確處理人際交往關系的能力,是構成智力的一個特殊因素。[3]
“情緒智力”一詞于20世紀90年代被沙洛維等人在正式意義上提出。此后的二十多年,情緒智力還逐漸成為國外社會管理學和人類心理科學領域重要研究課題之一。1995年,美國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出版著作《情緒智力》,推動情緒智力成為學術界研討的熱門話題。
1990年,薩爾尼在其著作《社會情感的發展》中首次提出了“情緒能力”這一概念,并在1999年將幼兒情緒能力總結為8種亞能力,即察覺自身情緒的能力、認知他人情緒的能力、同情和移情的能力、使用情緒語言的能力、區分內部情緒和外部表情的能力、應對緊張情緒和情景的能力、使用適當情緒進行交流的能力以及情緒的自我效能。[4]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情緒能力與情緒智力都以傳統智力的測量結果為主要標準,并以此預測幼兒未來成就。在此后的研究中,學者們對情緒能力的界定近乎等同于情緒智力。例如,S.A.Denham將幼兒情緒能力理解為情緒表達、情緒認識和情緒調節的能力。[5]陳英和認為幼兒情緒能力是指幼兒對情緒的理解與調節的能力。[6]此后,心理科學領域對幼兒情緒智力的研究在不斷深入,從最初對幼兒情緒智力的概念、影響因素及特點等一些基本問題的探究,漸漸深化到對幼兒情緒智力發展與人格特質和社會性發展等復雜關系的探究。
情緒是指個體在心理上體驗客觀事物的態度,由此產生與客觀事物相對應的個體需求的反應,基本的情緒類型包括喜、怒、哀、樂。情緒智力則是一種通過感知、理解和表達情緒最終實現對情緒進行調控的一種能力。
學者們對情緒智力概念的見解不盡相同,最終并未形成統一結論。沙洛維等人認為,情緒智力是一種感知、表達、理解和調控情緒的能力。[7]丹尼爾·戈爾曼拓展了沙洛維對情緒智力的界定,認為情緒智力不僅包括對自己情緒的感知、表達、理解與調控的能力,而且包括對他人情緒的感知與理解,并通過調節控制自身情緒和換位思考正確處理人際交往的能力。[8]另一類觀點認為情緒智力是一種影響人們生活、工作及學習是否成功的重要能力。[9]持這類觀點的主要以色列心理學家巴昂,我國學者張俊、盧家楣、徐曉燕、張進輔為代表。
綜上所述,即使學者們對情緒智力持有不同見解,但都認同情緒是情緒智力的運行對象以及情緒智力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能力,并對人類的復雜社會行為的理解有著促進作用。
現有的關于情緒智力的書籍和研究中涉及各種情緒智力理論模型,其大致可以分為四種:能力模型,以沙維洛和梅耶為代表;特質模型,以弗納姆和佩特里迪斯為代表;混合模型,以巴昂為代表;勝任特征模型,以戴維·麥克利蘭、戈爾曼和博雅特茲為代表。
能力模型是一種認為情緒智力屬于社會能力的情緒智力模型。沙維洛等人在1990年提出的情緒智力能力模型包括表達與評估情緒、管控情緒和運用情緒三個維度。之后的七年里,兩位學者延伸了模型維度,包括感知、評估與表達情緒,情緒促進思維,理解、分析情緒和運用情緒知識,促進情緒與理智發展的反思性情緒管理四個維度。[10]沙維洛等人在2000年經過修改并提出了最終版本的能力模型,包括感知與表達情緒、情緒整合、理解與分析情緒和反思性情緒管理等維度。[11]
特質模型是一種認為情緒智力包含人格特質、個人智力、社會智力以及能力情緒智力等相關因素的情緒智力模型。弗納姆和佩特里迪斯通過分析情緒智力同屬概念以及已有的情緒智力模型,將特質情緒智力的15個共同要素整合成四個維度,分別是情感性、社會性、自我控制和幸福感。[12]
混合模型,顧名思義是一種將能力與特質混合在一起的情緒智力模型,包括處理壓力和抑制沖動等能力,以及有信心、積極和勉勵等人格特質。巴昂將情緒智力定義為一種非認知性的社會能力,這一能力能夠有效應對環境情境中所要求的各種情緒。他將其劃分為五個維度,分別為人際維度(人際交往、共鳴感、責任心)、適應性維度(問題解決、應用性)、壓力管理維度(控制沖動、處理壓力)、個體內維度(感知自我情緒、獨立、自尊自信)以及一般心境維度(愉快、積極)。[13]
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舍棄傳統智力測驗,以勝任力的測量取而代之的觀念。麥克利蘭認為,選拔一名警察應以現有優秀警察的實際行為與能力為標準,而非像傳統智力測驗那樣考查候選人能否找出詞匯間的相同點,即認為只有高績效的行為特征才是真正具有鑒別性的選拔標準,麥克利蘭稱之為“勝任力”。[14]
之后,戈爾曼和博雅特茲將情緒智力概念進一步拓展為“情緒與社會勝任特征”,博雅特茲等學者將其命名為情緒—社會勝任特征模型,設定了四個維度,即自我意識、自我管控、社會意識和關系管理。[15]
綜上所述,四種模型中均包含自我維度、社會維度及人際交往維度,強調了個人對情緒的感知理解、表達與調控管理。同時,情緒智力模型除了將能力和特質作為指標,還可以將實用性加入指標行列。這一點為情緒智力模型的發展提供了創新空間。
1997年,巴昂編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個測量情緒智力的標準化量表《巴昂情商量表》(EQ-i)。該量表已成為國際上最常用的心理量表之一。EQ-i由133個題目組成,內容結構與前述巴昂的情緒智力結構模型相一致,五大維度為5個成分量表,15個因素為15個分量表,還包括4個效度指標:積極印象成分、消極印象成分、遺漏等級成分和非一致性指標。量表采用自陳法,以5點記分。[16]
伊扎德情緒智力測驗(EKT)對象主要是3—4歲幼兒,測量的是幼兒情緒知覺和理解能力。該測試要求被試者辨別臉部情緒反應并將呈現出的情景與對應的情緒進行匹配,如“你的寵物狗去世了”與難過情緒進行匹配。[17]
巴昂于2000年對其EQ-i量表進行了版本延伸,制訂了世界上第一個測量青少年情緒智力量表的版本,該量表包含6個維度共60個條目,采用4點計分。[18]該測量表主要包括五項內容:自我情緒智力、人際情緒智力、適應力、一般情緒狀態和壓力管理能力。EQ-i測驗假設情緒智力由特質組成,如誠實、同情和當責。測驗者可以選擇這些測驗中的一種,從而讓被試者更好地評價他們自己。這被認為是評定情商的有效工具。
1990年,Couchoud和S.A.Denham編制了測量與識別兒童情緒的任務測試。該測試依次呈現高興、憤怒、難過和恐懼情緒圖片,以兒童對其正確匹配的數量及談論自己的感受為標準測試兒童的情緒辨別與表達能力。該測試采用2點計分,得分范圍為0-8分。[19]
2000年,Harris與Pons編制了3—11歲兒童的情緒理解測驗(TEC),該測試共分為4個測驗項目,分別是對外因引起的情緒理解、基于愿望的情緒理解、基于信念的情緒理解以及基于情緒線索的理解。[20]
2004年,我國學者陸芳編制了學前兒童情緒調節策略問卷,旨在了解在面對不同情緒時,幼兒對調控情緒策略的使用情況。該問卷涉及8種幼兒基本的調節機制和消極情緒策略,分別是認知重建、問題解決、尋求支持、替代活動、自我安慰、被動應付、情緒發泄、攻擊行為。[21]
綜上所述,國外關于情緒智力的測量量表已經有了較豐富的發展,但國內對幼兒的情緒智力測量量表的開發和制訂還稍有欠缺,大多是借鑒國外情緒智力相關測量量表,缺少本土化特色及創新性。
1.生理方面
大腦中杏仁核及以杏仁核為核心的神經環路是情緒腦的主要構成部分,其中,控制感知理解情緒的是前額葉皮層,發展調控情緒能力的前提是皮質抑制機能的發育,而調控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被神經系統的發育所左右。[22-23]情緒抑制能力在嬰兒期開始發展,在3歲之前,幼兒的內抑制發展緩慢,而在3—4歲內抑制開始迅速發展,幼兒逐漸能夠控制住自我情緒,降低情緒沖動性行為的發生概率。
大多研究也認為,幼兒的情緒情感與氣質有著緊密的聯系。氣質具有先天性和個體差異性,不同氣質類型的嬰幼兒產生社會性情緒問題的比例不同。相較于積極氣質類型的嬰幼兒,消極氣質類型的嬰幼兒會出現更多的問題行為,其社會情緒管控能力也較差,但通過干預教育可以有效降低此問題行為的發生概率。[24]
2.教師教育
教師與幼兒建立平等的關系有助于教師與幼兒在情緒情感上達成共識,教師也能夠在活動中關注到幼兒細微的變化與發展。因此,教師關于情緒智力的教育是極其重要的。教師在學校時學習過相關學前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對國內外相關學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有一些了解,能夠較好地將自身的實際經驗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在幼兒產生較為強烈的情緒時能根據幼兒不同發展水平進行適宜的教育,這對幼兒情緒智力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3.家庭教育
沙洛維等人認為,父母與幼兒親密良好的互動是情緒智力發展的起點。[25]家庭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關系,家庭民主和諧的氛圍和父母的關心愛護是幼兒情緒情感之源。父母作為與幼兒關系最密切、交往最頻繁的人,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對幼兒情緒智力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幼兒在與其依戀對象的接觸中逐漸獲得對情緒的預期。父母會按照社會文化的需求幫助幼兒去感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慢慢地使幼兒產生同理心,感受到他人的難過,并由此產生同情。[26]
4.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影響著幼兒對情緒的理解,幼兒的情緒也易受到周圍生活以及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幼兒的模仿學習能力較強,發達的互聯網技術使幼兒有更多的途徑了解社會中的多樣化思想觀點。[27]社會生活中關于價值觀的弘揚,如待人善良友好等對幼兒的情緒智力教育產生關鍵的作用。
不同國家、文化背景關于幼兒情緒智力的認識及教育觀有所不同。過去,大多數人認為情緒智力就是智力,即智商。幼兒學業成績的好壞是由智商的高低決定的,并且推斷智商水平也決定著未來事業成功與否。因此,傳統的情緒智力教育也是對數理邏輯和語言方面的培養。但事實上,早在1912年就出現了對情緒智力的教育,主要形式有女童子軍(意在培養幼兒的個性)、男童子軍活動(旨在訓練情商)。目前,各項研究已經糾正了對情緒智力的錯誤理解,對幼兒、青少年的情緒智力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點。[28]
1.情緒理解能力的特點
情緒生物學相關觀點認為,幼兒先天就可以識別面部表情,能夠理解不同的情緒。[29]3—6歲階段,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在不斷提升。其中,3—5歲是幼兒面部情緒界定和指認能力發展的關鍵期。[30]3—4歲幼兒已經可以準確識別高興情緒,4—5歲幼兒能夠較為準確識別憤怒情緒,5—6歲時增加了對悲傷情緒的辨別,而且害怕、驚奇、厭惡等基本面部表情識別的趨勢是相同的。[31]相關研究表明,幼兒對面部表情辨別理解成績由高到低為高興、憤怒、輕蔑、驚奇、害怕、厭惡。[32]
2.情緒表達能力的特點
情緒表達是用語言、文字或其他形式將內心感受進行抒發。幼兒情緒表達能力的特點主要受動機、價值觀、推理發展水平及家人和相關社會人員的情緒與行為影響,并趨于社會化。[33]
嬰幼兒情緒變化非常快,經常破涕為笑,且具有易激動性、情境依賴性和易表現性(內部感受與外在表現的趨同)的特點,但不具備情緒表達規范化的能力。
情緒表達能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提升。幼兒對情緒表達規范產生初步了解是在3—4歲,并且此時產生了自我意識情緒。[34]這時的幼兒會隱藏真實的情感以維護同伴交往關系或是防止中傷他人情感,如即使收到不喜歡的物品也會表現得很開心等。此外,在性別上,幼兒情緒表達存在差異,女孩經常通過言語表達消極情緒,男孩則用攻擊行為表達。[35]
3.情緒調控能力的特點
3—4歲幼兒主要通過削弱過度刺激來平息自己的情緒,當其出現較為激烈的情緒問題時,經常會尋求父母獲得幫助,讓父母為其提供舒適感和安全感,或是幫助他們減少痛苦。而父母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注意力轉移法、冷卻法、繪本故事教育法等。
4—6歲幼兒情緒調節方式為有策略地應對情緒反應。例如,當發現引起消極情緒的原因是不可控的時,5—6歲的幼兒會采用回避、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做出回應,而4—5歲的幼兒僅會采取回避策略。當發現引起消極情緒的原因是可控的時,3—6歲幼兒的自我情緒控制能力則會大大提升。
除此以外,3—6歲幼兒也會通過肢體動作調控負面情緒。例如,他們感到害怕時會咬手指。幼兒年齡越小,越依賴于依戀對象提供的安全環境;成人越提供有效直接的幫助,幼兒調節情緒的能力也會發展得越快。[36]由此可見,情緒調控能力的發展狀況更多受環境及教育培養影響,并非一定隨年齡增長而提高。[37]
1.情緒識別
開展一些情緒主題活動可以使幼兒識別、體驗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如向幼兒展示不同情緒圖片、向幼兒解說有不同情緒時人們的表情、利用幼兒已知的動畫片或繪本故事等鼓勵幼兒有意識地辨別不同情緒。其中,閱讀情緒繪本是發展幼兒情緒認知能力的重要渠道。國內外有很多情緒類繪本,如《我的情緒小怪獸》《我有感覺》《顏色怪獸》等。利用繪本,幼兒對各種各樣的情緒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幼兒園可以在閱讀區域放置情緒認知主題相關繪本,教師引導幼兒進行閱讀。通過一系列活動,幼兒會漸漸了解不同的情緒特點及表現,提升對自己與他人情緒的感知能力。
2.情緒體驗
情緒體驗包括正面和負面的情緒體驗。幼兒只有親身感受,才會真正了解各種情緒的真實含義,發展自己的移情能力。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活動可以將內在經驗領域的情感客觀化,而這是語言的影響力所達不到的。[38]因此,家長和教師在日常陪伴幼兒成長時,可以通過繪畫給幼兒帶來藝術般的心理支持,以及讓幼兒在繪畫過程中覺察情緒、感受情緒。情緒體驗與表情是先天一致的,家長和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模仿表情,理解情緒:圖片中小白兔的表情是傷心,因為他的玩具壞了,小白兔在流淚;小朋友的表情是開心,因為玩滑滑梯是一件快樂的事。此外,幼兒園可以開展談話活動“傷心的時候”,讓教師和幼兒坐在一起分享情緒并討論情緒;還可以通過游戲、兒歌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讓幼兒體驗不同的情緒。
1.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
營造和諧的氛圍能夠讓幼兒的內心安寧、穩定,讓成人能夠聆聽幼兒的真實感受。當幼兒用語言表達情緒時,即使觀點不一致,也不要立刻打斷他們或企圖改正其錯誤想法。這樣做不僅不能讓幼兒掌握情緒表達的技能,而且經常性地被打斷還會引起幼兒的逆反情緒。成人只需要傾聽,幼兒會在訴說中平復情緒,發現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方法。
2.建立正面的情緒榜樣
心理學中的“踢貓效應”是指情緒鏈條將所有人的情緒都包含在內,即情緒的表現會產生連鎖反應,進而影響自己及身邊的人。[39]此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幼兒可以通過觀察習得行為,且榜樣的行為后果是影響習得行為表現與否的關鍵因素。[40]對父母和教師在處理問題時的情感態度及所采用的策略,幼兒會觀察學習并加以表現。[41]因此,父母與教師要樹立積極的情緒榜樣,即使有消極負面,也要以積極的心態應對,為幼兒樹立榜樣。
3.教給幼兒多種情緒表達的方法
幼兒受語言發展的局限,經常表達不清楚自己的情緒,這就需要他人引導幼兒用其他方式來表達,如開心的時候畫太陽、生氣的時候畫烏云、難過的時候畫下雨等。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表達情緒,而且可以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此外,可以為幼兒先做示范,如告訴幼兒“我今天很傷心,因為我的錢包丟了”,然后讓幼兒分享自己傷心的情緒并表達出來其傷心的原因。要引導幼兒勇敢表達,成人也要努力成為幼兒信任的傾訴對象。同時,可以通過組織情緒分享會讓幼兒學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及了解他人的情緒。帶幼兒出去游玩時,成人可以多問問幼兒的情緒:“你今天開心嗎?”接幼兒放學時,成人可以問幼兒:“今天在幼兒園怎么樣啊?有沒有什么開心的事情?”這樣的溝通可以幫助成人了解幼兒的情緒。如此一來,當幼兒產生消極情緒時,他們就能找到自己信任的傾訴對象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感受。成人既要提供物質基礎,也要滿足幼兒的精神需求,如進行親子閱讀或帶領幼兒游覽景點。為開闊幼兒眼界、增長幼兒見識的同時,為幼兒釋放負性情緒。
1.抑制誘惑能力的培養
心理學家米歇爾經過長達12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抑制誘惑能力是個人成功的眾多要素之一。[42]培養幼兒抵制誘惑能力的具體方法是拿出幼兒喜愛的食物,告訴他們現在就可以吃掉,但如果能夠等待教師回來,會得到雙份的食物。經常性地進行這樣的練習,幼兒抵制誘惑能力會逐漸提升,進一步促進情緒智力發展。
2.多種方法提升情緒調控能力
在日常活動中,成人要盡可能關注到幼兒的情緒變化,幫助幼兒疏解消極情緒,了解幼兒產生消極情緒的原因,教會幼兒疏解消極情緒的方法,如用繪畫、游戲的方式消除消極情緒。要告訴幼兒不能無緣無故地發脾氣,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平常的時候,要教會幼兒控制情緒的方法。當幼兒出現不良的情緒時,要先接受其不良情緒,之后通過壓力球、化火氣、傾訴法、換位思考、情緒發泄等方法幫助幼兒疏解消極情緒。當與其他幼兒發生沖突時,成人要引導幼兒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這可以起到平衡心態的作用。
成人要引導幼兒積極情緒的產生,多給幼兒展現積極向上的情緒,從而感染幼兒。如果家長、教師天天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帶給幼兒的就會是一些消極的情緒。成人要用良好的情緒狀態,帶動幼兒的積極情緒,教會幼兒管理自己的情緒。
3.日常活動提升情緒調控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日常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訓練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如延遲滿足游戲,通過游戲讓幼兒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又如語言活動“發火”,引導幼兒幫助小男孩調整自己的情緒,分享自己調節消極情緒的方法,從而疏導幼兒的負面情緒。游戲是幫助幼兒調控情緒的有效途徑,可以讓幼兒克服創傷性事件的影響和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愿望。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各種游戲,讓幼兒有效調控情緒,體驗到安全感。例如,可以專門為幼兒設置一個擺放安全、可擊打的玩具的“情緒發泄區”,讓幼兒發泄不良情緒。
1.國內情緒智力的相關研究缺乏創新性
以關鍵詞“情緒智力”在中國知網搜索,檢索出的大部分為英文文獻。雖然我國學者在近幾年開始借鑒國外不同的情緒智力理論,但研究情緒智力時缺少創新性,普遍限制在對國外情緒智力理論的批駁和檢驗上。
2.情緒智力的測量方法單一
已有的情緒智力測量方法主要是量表,只是從不同維度設置題目進行測驗,不能做到因人而異,且大多借鑒國外情緒智力相關量表,缺少本土化量表。
3.對幼兒的測量方法仍有欠缺
國內有關情緒智力理論和測量的研究大都以青少年和成人為對象,對幼兒的情緒智力測量的方法還稍有欠缺。
1.增加情緒智力創新性研究
在情緒智力理論研究方面,不能僅限于對國外情緒智力理論的批駁與借鑒,還要從新的角度探索幼兒情緒智力的發展,增強創新性。
2.情緒智力研究本土化
雖然科學理論具有普適性,但其研究的具體內容仍要符合當地文化的特點。因此,在研究情緒智力的過程中,要考慮情緒智力的文化差異性,并將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情緒表達方式考慮在內。
3.開發編制幼兒情緒測量工具
幼兒有不同于成人情緒智力發展的規律與特點,在測量幼兒情緒智力發展狀況時不能使用成人的測量工具,需專門設計出適用于幼兒的情緒智力測量工具。
情緒智力對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本文主要對國內外有關情緒智力的理論研究進行了分析,探究了3—6歲幼兒情緒智力發展的影響因素及特點,發現幼兒情緒智力主要受到生理、教師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文化等的影響。幼兒期是幼兒發展的前奏和準備階段,將為其一生奠定重要基礎。因此,家長和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培養幼兒的情緒智力,共同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