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瑩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北京,100048)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要優化布局與辦園結構,規范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使用。[1]201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對小區配套幼兒園的落實與治理工作做出了更詳細的要求,提出城鎮小區要嚴格依標配建幼兒園,確保小區配套幼兒園如期移交,規范小區配套幼兒園使用等。[2]隨后,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地方的小區配套幼兒園管理政策。
小區配套幼兒園具有普惠性、公益性,是調節學前教育資源不平衡,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重要舉措,對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政策的頒布,小區配套幼兒園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然而,很少有文章對小區配套幼兒園的已有研究進行綜述。本文通過搜索相關文獻,梳理分析我國有關小區配套幼兒園的已有研究并進行總結評述,希望為小區配套幼兒園的進一步研究和發展提供借鑒。
筆者在中國知網以“小區配套幼兒園”為主題檢索文獻,發現87條相關信息,以“配套幼兒園”“小區配套幼兒園”為關鍵詞在維普、萬方中進行補充檢索,篩除重合信息,選出相關度較高的文章,最終選定了期刊論文30篇、碩博論文13篇、會議文章4篇、報紙文章23篇,共70篇文章進行梳理分析。雖然有關“小區配套幼兒園”的政策和治理策略不少,也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和研究,但總體來看,小區配套幼兒園的相關研究文獻總數量較少,文章關注點比較分散,有的著眼于小區配套幼兒園與政府,有的關注辦園模式,有的關注產權結構,有的關注建筑布局,相對較多的文章關注小區配套幼兒園在實踐中的困境及治理。
從小區配套幼兒園的政策入手,有的學者以政策文本為研究對象,有的學者以政策為切入點,總的來說,不同學者從宏觀的政策環境和微觀的具體政策等不同的角度對小區配套幼兒園進行了研究。陳思等人采用內容分析法,以27份省級的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文本為研究對象,提出地方政府推進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方面的建議。[3]秦旭芳等人對小區配套幼兒園配置的政策環境進行分析,提出相關指導性文件、政府、人口與空間結構變化、市場機制四者共同作用于小區配套幼兒園的配置過程。[4]段澤孝以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移交政策為例,提出助推型規制在移交政策中的實施路徑:一是補償形式多樣化;二是通過非補償性質的規制工具實現助推。[5]
就小區配套幼兒園的產權歸屬問題,范明麗等人提出應明確小區配套幼兒園的產權和管理權歸屬,產權和管理權應歸當地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6]申素平等人提出構建一套“強行性規則先行、有約定從約定、無約定堅持公平原則和公益性原則”的小區配套幼兒園產權認定規則體系,妥善處理小區配套幼兒園的產權歸屬問題。[7]袁征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提出業主管理配套幼兒園和學校,可以使教育適應住宅區里多數學生的需要。[8]這些研究體現了規章制度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特點,配套幼兒園的產權歸屬問題應在嚴格執行規章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地區特殊情況進行靈活調整,以更好地滿足地區需要。關于小區配套幼兒園的辦園模式,孫紅提出的策略有完善小區配套幼兒園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跨部門協調機制、促進教育和建設規劃機關的協同配合,制訂開發小區配套幼兒園的優惠政策。[9]楊寧提出小區配套園不能辦成營利性民辦園,應堅持公益性、普惠性的定位。[10]范明麗等人提出要明晰小區配套幼兒園的根本屬性是公益性和普惠性。[6]
關于小區配套幼兒園建筑設計,已有研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幼兒園建筑適宜性設計、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幼兒園建筑形態設計三個方面。在幼兒園建筑適宜性設計方面,黃鶴結合社區幼兒園的現實處境與特殊設計需求,提出幼兒園建筑適宜性設計主要表現在三方面。[11]孫敏在小區配套幼兒園建筑設計適宜性方面提出三個要素,即小區幼兒園的公共教學空間的設置及位置選擇、幼兒園教學及幼兒交往活動空間的合理利用、小區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的組織利用。[12]黃曉晨在幼兒園室內空間適應性設計方面提出了三大原則和四大內容。[13]
在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方面,洪蕓結合實際案例條件,從關注幼兒的理念出發,闡述了內外部空間、多功能的靈活空間、開放性的交往空間的設計思路。[14]尹燕萌建筑師結合實際設計,提出“垂直書院”的概念,探索在用地面積有限的條件下,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的室內外活動空間,并提出了多層次活動空間、錯落靈動的布局的設計理念。[15]黃曉晨提出幼兒室內活動空間整體設計應注意以下問題:模糊邊界,空間功能互相置換;空間形態相對規則,空間內各區域形態自由,自由組合;空間邊界彈性可變。[13]許秋婷針對社區幼兒園戶外環境設計提出以下觀點:盡可能加強幼兒園與社區的聯動性,利用小區里的設施彌補幼兒園活動場地的局限;利用自然資源豐富場地的環境要素;采取輪流使用場地的措施等。[16]門雅婷對幼兒園的選址,教學、交往、室外活動空間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和調研,提出了如下優化設計策略:有效利用活動場地,合理布置室外游戲活動內容,室外活動場地設計與小區綠化及兒童設施結合等。[17]趙慶也在幼兒園選址、教學及起居空間、交往空間、室外活動場地等方面提出了優化設計策略,提出結合景觀、植物、運動器械及柔軟鋪地共同構建幼兒園的戶外活動場地。[18]黃鶴針對社區幼兒園空間選址受限提出了整體布局設計原則,考慮幼兒園與整體社區之間的空間協調關系,以求資源利用最優化。[11]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活動,因此,許多研究者都立足于幼兒的發展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幼兒園建筑形態設計方面,劉秀鳳等人提出小區配套幼兒園在新建或改擴建過程中應注意融合不同建筑形態的優點,重視幼兒園建筑的整體設計,注意加強室內與戶外活動場地的便利連通,以更好地滿足幼兒對環境的舒適、運動、控制感與能力發展的需求。[19]趙慶提出幼兒園建筑形態的設計應考慮幼兒的身體尺度特征,同時幼兒園建筑造型應滿足幼兒生理、心理及行為特征的要求,幼兒園建筑的形態設計應與其功能布置和場所氣氛相契合,同時與所在住區建筑風格、所處環境氣候、景觀條件等因素統一、協調。[18]門雅婷結合幼兒園建筑造型的特點,提出幼兒園建筑造型在設計時要遵循以下原則:綜合考慮時間、地域、氣候、文脈等因素,設計從幼兒的角度出發等。[17]
學界有關小區配套幼兒園的困境及治理策略的研究主要從政府、社會、幼兒園等角度進行,還有研究者結合多種視角提出治理策略。從政府角度進行研究,王葉等人提出政府要深化改革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與管理的相關制度,健全相關法規,加強對小區配套幼兒園管理者和教師的培訓與管理,增強投入、督促小區配套幼兒園完善建設。[20]劉確敏等人對西南某市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提出如下意見:加強建設規劃部門與教委之間的溝通、協作;建設規劃部門要重視安全、衛生問題;教育部門應加強辦園指導。[21]張丹丹提出政府要提供政策保障,加強宏觀調控。[22]鄧璠提出要平衡民辦配套園收支,加大配套園補助力度,科學配置學前資源,推進普惠辦學進程。[23]劉彤提出要加強政府統籌力度: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加大扶持與監管力度;建立經費保障機制,細化經費投入體系;構建幼兒教師權益保障機制;對社會進行普惠性教育,加大普惠宣傳力度。[24]胡馬琳提出要完善小區配套幼兒園政府支持系統:完善政策保障體系;統籌規劃與布局;規范經費投入體系;保障師資隊伍;提升園所質量。[25]何勇海提出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激勵措施保障配套幼兒園“不落空”。[26]張東紅建議:加強建設規劃部門與教委之間的溝通和協作;規范審批程序,加大督導力度。[27]佘穎在經濟日報的時評中也提到小區配套幼兒園的整治工作,必須注重上下聯動與左右協同相結合,層層周密部署、務實推進,形成治理各環節相互貫通、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28]高志宏在對大理市居住區配套教育設施建設及管理運營的思考中提到市教體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等政府部門要形成合力,科學合理地進行教育規劃。[29]范明麗等人提出政府應按照小區配套幼兒園規劃、建設、移交、辦園等各個環節的工作要求,明晰各項工作的主責部門及配合部門,建立聯審聯管機制。[6]
有研究者從社會角度研究小區配套幼兒園。劉彤提出要激發社會力量投入學前教育的積極性:加大捐資助學投入比例,拓展學前資金來源;整合社會資源,提高辦園水平;形成尊重幼兒教師的良好風氣。[24]張丹丹提出社區要加強建設,重視社區學前教育。[22]
有研究者從幼兒園角度研究小區配套幼兒園。張丹丹提出幼兒園要轉變觀念,加強與社區、家庭的聯系:向社區全方位開放,擴大社會服務功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素質。[22]鄧璠提出要完善配套園管理制度,加快規范化辦園進程。[23]劉彤提出,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要積極適應普惠化轉制:明晰普惠性價值,嚴格落實政策的相關要求;開發多元融資渠道,整合多方資源保障保教質量;完善園所管理制度,保障幼兒教師權益。[24]張東紅提出要加強小區配套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幼兒教師素質。[27]陳揚梅在分析小區配套幼兒園戶外游戲環境的現狀后提出建議:健全并且切實執行有關幼兒園戶外環境的法律法規;以兒童為本,科學規劃設計小區配套幼兒園;精心創設與合理利用幼兒園戶外游戲環境。[30]
還有研究者結合多種視角提出治理策略。劉志慧等人以正義視角進行研究,提出要有質量地均衡發展,加快學前教育立法。[31]秦旭芳等人在分類管理背景下提出小區配套園發展路徑:明確自身條件,積極尋求扶持;讀懂政策趨勢,加快轉型速度;順應市場規律,找準自身定位;提高服務質量,打造園所品牌。[32]高志宏從融合發展模式的角度,提出要探索政企合作辦學模式、校企合作辦學模式、聯合辦學模式以及積極支持民辦教育。[29]從資源依賴角度,張鑫等人提出要緩釋小區幼兒園與政府資源依賴關系的不平衡,政府應堅持發揮主導引領作用,并加大對小區幼兒園的財政投入,合理配置現有資源。[33]
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小區配套幼兒園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梳理小區配套幼兒園相關研究文獻的發表時間可以發現,大部分文章集中于2010—2020年,2010年以后小區配套幼兒園的文章數量不斷增多。但小區配套幼兒園研究總體數量較少,核心期刊和碩博論文比例很小,大部分文章的來源是普通期刊、會議和報紙等。由此可見,小區配套幼兒園的研究數量總體較少,研究彈性還很大。
已有的有關小區配套幼兒園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建筑設計和困境治理兩方面。在小區配套幼兒園建筑設計方面,已有研究大多結合幼兒園建設的實際案例,探討幼兒園建筑的優化設計策略,研究者多為建筑、設計、土木工程等專業的專家學者。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探討建筑設計與幼兒發展關系的文章較少,學前教育專業的研究者對建筑設計的關注也較少。小區配套幼兒園的發展始終是為了幼兒的發展。幼兒園建筑設計是幼兒園環境的一部分,與幼兒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探討小區配套幼兒園建筑設計與幼兒發展的關系十分有意義。在已有的研究中,劉秀鳳等人探討了小區配套幼兒園建筑形態及其對幼兒環境需求的滿足,用量化的方法分析了小區配套幼兒園建筑形態并提出策略[19],值得借鑒。
在小區配套幼兒園困境治理的研究方面,多數研究從政府、幼兒園的角度提出治理措施,從社區等其他角度提出策略的文章較少。小區配套幼兒園的治理關系到國家、社會、幼兒園、社區各等各方面,需要各方協同努力。因此,應繼續加強對各方面主體治理責任的研究,促進協同發展。
幼兒園的首要任務是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小區配套幼兒園的治理與發展也應以幼兒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以往的研究中,無論是小區配套幼兒園的相關政策還是設計、治理,均關注了幼兒發展這一問題。在小區配套幼兒園的建筑設計理念中,有設計師提到了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的活動空間的問題。[14-15]盡管已有研究已經關注幼兒的發展,但總體來看,研究的角度和深度還有待拓展。關注小區配套幼兒園政策、設計、治理等問題與幼兒身體、心理、社會性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而這二者之間關系的探究是十分必要且有意義的,只有了解了小區配套幼兒園與幼兒發展的關系,才能更科學地提出針對性建議。無論是設計理念還是治理措施,已有研究在促進幼兒發展方面更多的是泛化的討論和建議,缺乏細化且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措施,因此,小區配套幼兒園促進幼兒發展的相關研究還有待繼續深入。
一方面,教育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相互聯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探討教育問題,就必然要把它放到整體當中。因此,研究小區配套幼兒園也應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相聯系,研究者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不同的視角進行研究。已有研究中對小區配套幼兒園的治理,很多是從政府、社會、幼兒園等方面提出的,體現出了整體性。除了小區配套幼兒園的治理外,政策研究和設計研究也可以拓寬視角,與經濟、政治、文化相聯系,從不同的視角完善小區配套幼兒園的相關研究。另一方面,教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探討教育學問題時,研究者也可以聯系其他學科,從跨學科的視角進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