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晉芳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山西太原,030619)
當前,高校中存在一些貧困大學生,他們不僅存在學業壓力,同時面臨一定的經濟壓力,在多重壓力下,他們容易出現自卑、焦慮、極端等心理健康問題。[1]高校的重要職責是教書育人,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很多高校已經開始關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但這一工作的開展依然任重而道遠。如何采取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解決好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成為目前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全面把握,是制訂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基礎性和前提性工作。盡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具有客觀差異性,但從整體來看,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自卑、怯懦,一些貧困大學生往往會因為經濟條件比較差、吃穿用比不上其他同學而心理自卑,同時伴隨膽怯、退縮等行為,缺少自信;二是敏感、焦慮,部分貧困大學生比較敏感,尤其是對自身的貧困閉口不談或一味回避,對周邊人對自己的看法比較在意,內心充滿焦慮和各種不確定性;三是封閉、極端,部分貧困大學生喜歡獨處,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善社交,人際關系比較差,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比較極端、偏執,容易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1]上述特點主要是消極方面,當然,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也有積極的一面,如勤儉節約、自立自強、意志堅定等。本文的重點是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故在此不對其積極心理特點做詳細分析。
目前,不少高校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短板,導致教育效果不夠理想,無法有效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影響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體闡述如下。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否正確直接影響這一工作的效果。目前,部分高校開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比較滯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側重于矯正以及消除貧困大學生的負面心理問題,如幫助其消除自卑、內向、不自信等問題,但忽視了對其積極向上人格的培養,這一理念更像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未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引入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是缺少辯證理念,貧困固然會給大學生帶來一些心理問題,但貧困也是一筆“財富”,高校目前在引導貧困大學生如何看待貧困的問題上做法較少;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較孤立,沒有將其與思想品德教育、知識學習等進行有機結合,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夠好。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的教育工作,目前,部分高校在此方面的專業力量比較薄弱,具體表現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欠缺,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不夠全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很難服務到每一名貧困大學生,更難以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同時,高校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在專業知識技能、指導經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不準、采用的教育方法不當等,影響了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崗位勝任力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提供的高質量培訓較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缺少提升自身能力的機會;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在專業能力提升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不足,這也影響到了其工作能力。
教育手段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會產生一定影響。目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比較落后,表現為教育缺少人性化、不能換位思考、沒有共情意識,做不到“潤物無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更多的是針對貧困大學生具體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直接干預,未考慮他們的內心敏感、個人隱私等方面,有時還會產生負面作用。例如,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少工作技巧和方法,直接否定或者批判某些貧困大學生表現出來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而不是進行引導,這往往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2]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落后還表現為干預被動,往往是貧困大學生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才會被動介入,未做到主動預防,這同樣會影響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目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體比較單一,而這一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體以學校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為主,輔導員、家長、同學等主體常常缺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類型比較多,單單依靠心理健康咨詢人員是較難徹底解決的,需要多個主體相互配合。相比于學校心理咨詢工作人員、輔導員和家長,同學是貧困大學生日常交往的主要對象,他們能夠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施加積極影響,其影響能夠更好地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家庭可以給予貧困大學生更多親情方面的關懷、鼓勵、引導,這是其他主體無法替代的。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未能有效協調各方主體,就無法形成合力,就不利于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3]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可以有效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目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不佳主要表現在校園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多不足,未形成多方關懷、親情、友情、互助、平等、尊重的氛圍。[4]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有很多,策略的設計一定要有良好的針對性、可行性和適用性。圍繞上文所談的各種問題,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幾個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高校要樹立正確的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具體做法如下:一是統籌兼顧解決心理健康具體問題和引導貧困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即一方面要著手解決好貧困大學生的消極心理問題,另一方面要引導貧困大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二是加強貧困教育,引導貧困大學生辯證地看待貧困問題,幫助貧困大學生自我接納,并從貧困中汲取增強心理素質的能力;三是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做到與品德教育、知識學習等有機融合,讓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多的支撐。
高校需要想辦法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從而更好地滿足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這意味著高校要給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要的重視,不斷壯大心理健康教育職工隊伍。同時,要通過培訓等手段提升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能力素養,從而給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堅實的隊伍支撐。高校應該增加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崗位,并從校外招聘一些有豐富工作經驗、深厚知識儲備以及相應專業背景的心理健康咨詢人員,從而增強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的能力。此外,高校要注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增加高水平培訓的機會,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通過培訓更新知識技能、了解領域研究動態,從而將一些新的理論、方法應用于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高校還可以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圍繞如何做好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工作進行深入研討,分享經驗教訓,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規律。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需要“春風化雨”,切實改變簡單粗放的做法。高校應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要未雨綢繆,而不是開展“危機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手段要盡量人性化,應循循善誘,疏導貧困大學生的負面情緒。高校可以鼓勵貧困大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心理援助活動等,使他們通過擴大見聞、增強社交能力、服務社會等方式消除自身心理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高校要注意貧困大學生的感受,盡量不讓其覺得心理健康教育是別人的同情以及憐憫。此外,高校要考慮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困難,加強對他們的經濟資助,但經濟幫扶應以合適的方式進行,不能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體需要做到多元化,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不夠的。高校應將輔導員、任課教師、家庭、同學等納入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發揮這些主體的重要作用,合力助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上一個臺階。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的拓展方面,關鍵是讓上述主體意識到自身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職責,愿意積極參與這一教育工作。例如,家庭常常是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主要誘因,因此,在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過程中,家庭是不能缺位的。高校需要加強與貧困大學生家庭之間的聯系,了解貧困大學生的家庭背景,讓其家庭成員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高校要充分發揮貧困大學生的同學的作用,讓同學給予貧困大學生更多的關懷和幫助;同學還可以發揮“眼線”作用,如觀察到貧困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及時反饋給其他教育主體,幫助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對癥下藥”、及時干預,避免被動教育。總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某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工作和職責,而是需要上述主體的共同努力。每一個主體都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良好的環境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著助推作用。根據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優化校園環境、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在校園環境層面,要從校園文化建設著手,在校園文化中融入關愛互助、平等自強、節儉勤勞等要素,幫助貧困大學生在校園文化的熏陶下更好地學習生活,成為一個自立自強的人。在社會環境方面,雖然貧富差距仍然存在,但公共輿論應積極弘揚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為貧困大學生提供積極的輿論環境。在家庭環境方面,家庭應形成良好的家風,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從小自立自強、精神強大,這樣才不會被貧困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損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努力做好這一工作,不僅有利于促進貧困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同時有利于貧困大學生成長為對國家、社會有益的人。本文詳細探討了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問題,并提出從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主體、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等方面著手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從而確保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易事,不僅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同時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對高校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本文提出的觀點既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也有一些不足。未來,筆者需要持續關注這一課題的研究動態,同時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教訓,從而完善、豐富本文提出的觀點及結論,為高校開展好這一工作提供更為堅實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