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科 娘毛加
(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藏語文室,北京 100080)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本次大會的文件翻譯任務是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今年業務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圓滿完成此次任務,向黨中央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是擺在每一位民族語文翻譯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考題。譯者須具備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識儲備和長期的實踐鍛煉,政治理論學習更是必不可少。二十大召開前兩個月,我們藏語文室著重學習十九屆六中全會以來黨中央的重要文件精神,收集整理了黨中央關于一些重大問題的新表述、新提法和重點術語。在翻譯、規范此類表述時,注重政治文獻的嚴謹性和政治文化的延續性。
崗前培訓是譯前準備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組織開展崗前培訓,分配具體任務、細化每道工序,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確保譯文準確、完整、全面:強調把好每一道關,讓每一名翻譯人員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所在,嚴格落實責任到崗、責任到人,加強責任意識、強化責任擔當;提出翻譯要求,務求做到準確理解、精準表述、通俗易懂,便于大會代表以及廣大少數民族干部群眾理解和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大翻譯組下設質疑部門,專門負責質疑解答工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通過大會秘書處直接與文件起草組聯系,得到權威解答。通過答疑共享和專家會商機制,更好地保障了翻譯工作順利進行。
下面,筆者以二十大報告的漢藏翻譯為例,從譯者的素養、翻譯的傳承和創新,以及譯文如何處理修辭問題等四個方面簡要探討中央文獻民族語文翻譯的基本問題。
中央文獻翻譯是政治文獻翻譯。一名合格的政治文獻翻譯人員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需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時刻牢記政治責任,把穩譯文的政治關。而政治理論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翻譯人員在長期的工作學習中不斷摸索、不斷積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學習理論最有效的辦法是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翻譯人員需要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學懂、弄通、領悟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從理論學習的廣度和深度著手,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
承擔二十大報告的翻譯任務,首先需要對報告有整體性的解讀,便于更加準確領悟其要義與精神。二十大報告延續了十九大報告的框架結構,全文分為三大板塊,由十五個部分組成。開篇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大會主題[1]1,從十六個方面對新時代十年做了深刻總結,并提出未來五年的任務目標和行動綱領。報告作出黨在各領域的戰略安排和工作部署,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召全黨牢記“五個必由之路”,與開篇的“三個務必”對應,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為兩個全面團結奮斗。通覽報告全文,掌握報告脈絡,領會報告要義,能夠提高翻譯人員對文稿理解的準確性,為順利完成譯稿打下堅實的基礎。翻譯人員必須具備這樣解構分析文章內核的能力與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二十大報告起草工作時指出“既要同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主題一脈相承,又要充分體現新時代、新征程、新階段的新要求。”[2]二十大報告體現了政治報告的基本特征,所有的表述都有章可循。報告的框架思路、內容結構、行文表述、邏輯關系以及術語使用都是具有延續性和穩定性的。長期以來,我國政治文獻民族語文翻譯已經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文本體系和表述風格。作為翻譯人員,一定要嚴格傳承政治文獻民族語文翻譯脈絡,保持譯文整體的延續性和表述風格的穩定性。




政治文獻的翻譯,尤其是在新提法和新術語的翻譯中,嚴謹性是必須遵循的準則之一。在新表述的翻譯方式上我們要盡量做到“創新”有據可依、“創新”嚴守規矩。所有的“創新”必須要在“守正”的基礎上進行,做好創新與傳承的有機結合。在審定一些新的表述時,我們嚴格按照以往形成的翻譯思路去斟酌和推敲,并確定最后譯文。







隨著全國上下掀起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的熱潮,各種媒體爭先發布了二十大相關翻譯文章。但由于對黨的重要政治文獻的翻譯傳承了解不深,沒有形成系統思維,一些新提法、新表述的譯文隨意性強,不規范、不統一性較明顯,忽略了政治文獻翻譯的延續性和穩定性。本文以二十大報告的藏文翻譯為例,探討了政治文獻如何在現已形成的固有翻譯表述基礎上,進一步尋求創新和發展的策略與方法。我們每一位翻譯工作者都應著力做到尊重傳承,創新有據,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準確傳譯黨中央的聲音,使廣大民族干部群眾聽得懂、學得會、悟得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