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都拉·阿帕爾
(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維吾爾語文室,北京 100080)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內容豐富、氣勢磅礴,思想深邃、語言樸實,論述精辟、主題鮮明,重點突出、觀點深刻,是黨的基本思想和理論的系統總結和全面部署,是全黨智慧的集中體現。作為一名譯者,筆者無比榮幸地參與了《報告》維吾爾文翻譯、審稿工作,在貢獻出一份力量的同時,思想覺悟和認知、業務經驗和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可謂滿載而歸。

翻譯是理解和表達的過程,歸根到底要回答三個問題:原文講了什么?怎么講的?譯文該怎么講?一是要準確理解并處理好“忠于原文”和“譯文流暢”的關系,尤其是“忠于原文”的真諦。“忠于原文”是指含義和風格上與原文保持一致,“譯文流暢”是指遵守維吾爾語語法和表達方式。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忠于原文”是“譯文流暢”的前提,“譯文流暢”是“忠于原文”的必由之路。不流暢的譯文,不可能(或基本不可能)“忠于原文”,話都說不順口,怎么能準確表達原文的內涵呢?將其繞口不順耳的譯文語句與原文一比,會發現要么對原文理解不透,要么是重形輕義。“忠于原文”絕不是指形同與原文,過于追求句子結構、表達方式上的一致。二是要在理解上下功夫。理解原文是翻譯的第一步,也是表達的基礎。只有準確理解漢語詞匯的含義,包括詞典里的含義、詞組和句子中的含義、各種語境中的含義,以及詞語的感情色彩等,才能做到全面思考、大膽選詞、從容表達。如果不太理解或略知一二,就會心生恐懼、擔心出錯,進而棄義就形、逐字翻譯,最后或導致錯譯、或譯文長而不順。三是風格問題。風格能不能翻譯出來?譯文中能否保留原文風格?這個問題議論不斷、尚無定論。翻譯實踐中,對風格的認識似乎一直模糊不清。有人將翻譯中語句結構的轉換視為風格丟失,這是將風格與語法形式和表達方式混為一談。保持原文風格等同于保持原文語句結構,這種看法絕不可取。現代漢語詞典中將“風格”解釋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文藝作品所表現的主要的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1]879,顯然風格與語法形式和表達習慣最起碼不是一回事。如果過于強調“保持風格”,就等同于用枷鎖捆住譯者的手腳,打擊其創新精神,為逐字翻譯亮綠燈,導致因遷就形式而喪失原文含義的失敗譯文。
下面,不妨談談以下幾個詞語的具體翻譯問題。
1.“重大”

2.“同時”

3.“有”


《報告》中的許多提法,在此前中央文件的基礎上都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和創新,這是黨和國家事業一如既往與時俱進的需要,也是《報告》的應有之義和特點。我們翻譯團隊事前搜集相關資料、整理重要術語、做好準備工作,事中明確分工、團結協作、集思廣益、共破難關,努力做到吃透原文之意、準確生動轉換表述,確保譯文達到“信”和“達”,力求達到“雅”的境界,不負眾望地提交了一份使人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