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麗
【摘要】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面臨著因學生閱歷少、學生文字理解能力不足、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作品的時空隔閡等問題而無法創設學生真正能參與的情境,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共鳴。信息化技術的使用可以彌補以上的缺陷,通過網絡資源共享、視頻音頻軟件的使用有助于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的開展,讓備課更高效,讓課堂更生動、更有趣,讓學生的參與度更高,從而能夠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
情境化教學指的是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在這個情境中進行知識的運用,從而讓學習真正發生的一種教學方式。初中語文的情境化教學就是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讓文字化為形象的體驗,真正實現語文工具性的特點。信息化技術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開展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下面,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開展相關教學活動的一些策略方法。
一、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的困境
情境化教學是基于一個情境創設的一種教學模式。如何有效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能對這個情境有更多的切身體驗是這種教學模式可以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保障。語文教學是一種以文字創設情境的教學,但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文字的理解而成功地轉換成一個情境卻往往會出現問題,這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作品的時空隔閡、生活閱歷等關系比較大。對于一些閱讀理解能力比較差而生活體驗又比較少的學生來說,只是單純地通過文字創設的情境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與共鳴。
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作品的時空隔閡、生活閱歷少和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創設是初中語文情境教學中出現困境的主要原因。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幫助來進行突破。因為信息技術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形象化的圖文信息,甚至是更為形象的生活情境再現,這可以很好地彌補學生因生活經歷少而造成的情境不可想象與理解的問題。
二、信息化技術助力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有效開展
情境化教學需要教師創設一個適合學生的學習情境。學生在這個情境中有意識地去學習。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顯得十分重要。這個情境的創設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否則創設的情境就沒有實際意義了。信息化技術手段就可以讓語文情境化教學有效開展。
(一)信息化技術助力備課更高效
備課是教學起始的重要環節。備課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有針對性地設定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才能更有效。為了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學情,我們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過問卷星這一類的軟件發送調查問卷,可以比較快速地得到有關問題的調查數據。
例如,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古詩文學情,我們利用了問卷星向學生發布了古詩文學習情況的調查問卷。通過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分析,我們知道了學生對古詩文學習不感興趣的占了調查人數的85.3%,但同時,90%的學生都覺得古詩文里的語句典雅,希望可以在作文、說話時適當引用。這兩項調查讓我們知道學生并不是不喜歡古詩文,只是對古詩文的教學形式不滿意。而且,從調查中也知道學生對于古詩文語句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是感興趣的。這些調查結果就是我們在古詩文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來開展教學的基礎。
信息化技術除了可以讓我們比較快捷地掌握學生的學情之外,還可以幫助教師快速地尋找到合適的教學資源。例如,筆者在學科資源庫輸入“課堂實錄”,就可以查看到很多教師的課堂錄像。這些課堂錄像讓教學情境真實地再現在教師眼前,讓備課參考資料更加直觀。信息化技術讓海量的教學資源集中在一起,而且是形式多樣的、突破傳統的一本教案或教學設計。同時,信息化技術也可以拉近教師之間的空間距離,讓教師可以快速地獲取不在身邊的其他教師的幫助。備課時就可以通過騰訊會議、騰訊課堂等軟件實行遠程的聽評課,獲得更多的指導。
(二)信息化技術讓課堂學習在情境化中深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應該要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但現實中,課堂上的空間有很多的限制,要想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實現情境化教學,不能只是依靠學生的想象。因為對于缺乏相關經驗與閱歷的學生來說,那個情境根本就無法想象。這個時候,信息化技術手段就可以把課堂的空間擴大,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條件,讓學生盡可能地接觸到更真實的情境,并且在情境中讓語文的學習得以深化。
(下轉第25版)
(上接第24版)
《夢回繁華》語言典雅優美,里面大量的詞匯是學生學習寫作時的范本。但在上這一課時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難題,學生對于《清明上河圖》缺少基本的認知,課文篇幅較長,文字晦澀難懂,這對于來自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在學習課文時基本只能對著文字想象,對文字描述的情境未能有真切的感受,學生想要積累這些詞匯也只能靠死記硬背。為了讓學生對文字有更好的理解,筆者先是上網搜出了清明上河網,并用軟件截成大小適宜的一張張圖片,然后制作成PPT,把課文中那些典雅的四字詞語標在圖片的相應地方。通過這樣圖文并茂的方式,學生對于詞語的理解就更明晰、更到位了。理解詞語的意思只是語文學習最基礎的部分,語文學習最主要的還是能運用這些詞語,因為語文本就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就是要運用。在初中階段,學生對于詞語的掌握應該要放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于是,筆者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就是“《清明上河圖》真人講解”,讓學生用課文中的詞匯并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來講解《清明上河圖》。學生在講解中實現了真正運用課文內容,學生通過模擬真實的情境讓學習真正地發生,對詞語與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課堂上時間有限,不可能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進行講解。而信息技術就可以幫助解決時空的限制問題,筆者利用課前制作PPT課件的圖片,通過剪映這一類的軟件按課文內容制作成一個介紹《清明上河圖》的短視頻,然后讓每個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給這個短視頻配音。學生再把視頻上傳到學習QQ群里,大家可以互看互評。信息技術手段就這樣幫助我們打破了時空的局限,讓學生可以有一個更直觀的學習方式,也讓更多的學生有了學習的機會。從原來課堂上少數學生擁有訓練機會變成了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然后,筆者再讓學生在學習了如何有條理地介紹說明后,再讓學生自己拍一個短視頻介紹我們的東涌水鄉。學生學會了先選取景點,撰寫拍攝腳本,然后拍攝視頻并配上解說,并用上合適的古詩文。此外,筆者還開設了一個專題寫作《二十四節氣的東涌水鄉》,讓學生用視頻與文字的方式記錄了自己生活的地方二十四節氣中的物候特點。學生在拍攝視頻時特別重視突出一些有特色的鏡頭。這樣的情境就是最好的寫作指導。學生通過捕捉鏡頭會慢慢感受到寫作時要突出與注意的方向。這些情境中的感受與實踐比課堂上單純地講寫作理論與課文分析更直觀、更有用。這讓語文學習從課內走向了真實,營造出了最真實的情境,語文也從書本走向了運用。這些就是對語文學習的深化。從書本、從課堂走向了真實的生活,學生對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與感知。
(三)信息技術助力消除隔閡,讓情境化更形象
語文教學中想要情境化更真實,就必須要呈現更多的細節,有了細節的情境化才是真實可感的。這樣的情境才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共鳴。接近生活的情境,可以讓學生通過活動完成語文的學習,讓語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素養。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總是喜歡概括性表達,不習慣于描寫性的陳述。這樣會讓學生的寫作語言乏味,內容不生動。所以,信息技術助力下的情境化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細節呈現的重要性和如何做到呈現細節。
在教《賣炭翁》這一長篇敘事詩時,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這首古詩,筆者嘗試讓學生將這首作品改寫成一篇記敘文。學生的第一次改寫基本上就是對原詩句的翻譯,缺少合理的想象,更缺少細致的描寫。如何讓學生明白詩歌簡練的文字里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與信息呢?學生無法從文字中腦補出形象,是古詩文學習中一個很大的阻礙。于是,筆者利用網絡找來了《賣炭翁》的短視頻給學生看。在觀看時,筆者會在每個場景里都暫停一下,讓學生看著畫面對賣炭翁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從衣著、臉色、手、神情、自然環境等方面都進行了描述,再結合原詩句,讓學生明白細節描寫是可以讓文字更生動、更加清晰。詩詞的文字只是露出水面那百分之二十,還有水面下那百分之八十的內容需要我們用理解、用想象去完成對詩歌的解讀。這樣就完成了從文字到畫面再到文字的一個語文學習過程,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更真實可觀的情境,彌補了時空距離造成的古詩文學習隔閡,并且使學生對于古詩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結語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信息化。教學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也必然受到這個時代發展的影響,我們的教育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信息技術讓人類進入第四次革命。這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教育教學也必須與時俱進,不可能再用以前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教現在的學生面對未來的社會。我們必須要改變原有的思維,讓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提供新的助力。這對于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是有利的。新鮮的事物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信息技術讓文字變得形象,不僅可以提升的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潘文杰.試論多媒體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成長之路,2021(23).
[2]王惠芳.基于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語文情境課程設計——以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為例[J].語文世界(教師之),2020(Z2).
[3]宋克祥.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實踐探究[J].中小學電教,2020(12).
[4]冷永.信息技術輔助觀察,助力語文作文教學[J].數字課堂,2019(7).
[5]馬聰.初中語文情境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操作策略[J].語文學刊,2013(10).
[6]沈玲玲.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策略管理[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8(3).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