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凌鶯 方 宇 李 軍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科研處,上海 201620)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地方, 擁有豐富的科研設施設備、科研成果、科研人員等科技資源。 2020 年,教育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2027 號建議的答復中督促高校加強科普工作。
通過有關調查表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科普設施利用率不足,2019—2020 年度上海市科普基地共344家,依托單位為高校的有46 家,其中近半數來自上海的地方高校。 松江區有基礎性科普基地15 家市科普基地,依托高校有2 家,分別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和中國會計博物館(依托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同時,高校教師由于自身發展和考聘等的要求,大多重視其教學科研和論文成果等, 缺乏從事科普工作和科普研究的意識和積極性。 本文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為例,針對地方高校的科普資源現狀,提出地方高校展開科普資源開發提出思路和建議并進行開展實證研究,以期對加強地方高校科普工作提供有益建議和參考。
1996 年,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被確定長寧區10 個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基地成立之初,學校通過充分挖掘專業優勢內涵,發揮機械、汽車、航空、電子、化學、藝術等學科資源優勢, 確定了12 個科普教育活動點接待社會各階層人士參觀,舉辦多種科普活動。 其中,汽車工程實訓中心、航空實驗室和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實驗室這3 個活動點由于具備特色,科普互動性和趣味性強,特別受到公眾的歡迎,逐漸成為開展科普教育的重點場點。2005 年,學校主動服務地方產業經濟,城市軌道交通學院獲批成立。 至此,學校以交通運輸學科群為平臺,構建了以汽車、軌道、航空等科普場館為特色的“多維立體交通科普展示館”。
十余年來,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為目標,基地堅持“學科建設+科普發展”的工作方式,發揮學科資源優勢(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學科科研平臺15 個),依托行業服務地方,著力開展特色科普,先后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旅游點”“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
為促進科普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學校遇到的困擾和瓶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科普能力上,原科普基地集中打造“多維立體交通展示館”,故將重點放在汽車、軌道和航空三個方向上,科普工作也主要依靠三個相關學院的參與和支持,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上都受到較大局限。 學校內其他學院的教師和學生對科普工作關注度低,參與程度受限,不論是各類科普活動的參與還是各級科普項目的申報都興趣缺失。 如何充分和有效地挖掘這部分潛能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科普能力提升的關鍵所在。
在科普產品上,文字資料、圖片和展品等多聚焦現代交通內容,其他板塊相對較少,且科普展品和展項的更新率有待提高。 雖然,在聲音和影像的無形產品制作上有些積累和局限,但形成系列產品的僅有一項,即《地鐵,讓城市生活更美好》——城市軌道交通科普系列作品, 該成果獲2018 年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科普成果獎二等獎、2019 年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獎三等獎。 如何進一步設計和豐富科普形式急需思考。
近年來,上海科技節和全國科普日的活動模式不斷創新,形式日趨多樣。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為支持各科普基地打造一個成體系、可持續、影響大、市民喜愛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品牌,大力推行“一館一品”建設。 目前,學校科普教育基地在特色活動上尚未取得一定的影響度和關注度, 需要策劃圍繞一個科普主題,形成一套具有科學性、趣味性、互動性和可操作性的“一館一品”科普活動方案,進一步提升工程大科普品牌亮點。
針對目前存在的發展瓶頸,擬從科普資源的“科普能力”“科普產品”和“科普活動”三個維度分析科普資源開發的可行性, 尋找發展方向, 深入挖掘科普資源,創新科普手段形式,為地方高校展開科普資源開發提出思路和建議。
思路1:科研和科普同步,推動科研成果科普化
擴大科技資源應用范圍, 將科技資源向科普設施、科普產品、科普人才等科普資源轉化,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從而進一步豐富科普資源,提升科普能力,推動公眾科學素質提高。 以服務社會為導向,探索從機制上推動和孵化科普展品和科普作品等科普成果,提升地方高校科普基地內涵建設。
思路2:線上和線下結合,擴大科普品牌影響力
在豐富線下科普方式和活動模式等的基礎上,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科普育基地” 微信公眾號等為載體,創新“互聯網+”模式的“指尖科普”。 以“疫”為機,大力發展“非接觸式”科普服務,嘗試和創新科普宣傳和展示的方式方法,根據社會熱點焦點事件原創科普推文、制作科普視頻和動畫等,豐富科普宣傳內容,讓公眾跨越空間的限制來體驗科技的神奇魅力,推進科普e 時代。
思路3:教學和科創相輔,強化創新人才素質培養
創新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科普長效機制。 為青少年搭建創新實踐平臺和科普平臺,通過提供高中生研究型課程實施、 青少年人工智能科創項目設計與指導、大學生科創活動展示等,舉辦科普講座和開展各類競賽等,指導他們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通過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從而掌握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為推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貢獻力量。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堅持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翼齊飛,有計劃地全面推進學校科普各項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體如下:
3.2.1 布設新增長點,激發科普潛能
近兩年,學校科普基地原科普點繼續保持建設速度,航空運輸學院獲批3 項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專項。2020 年開始,學校將材料工程學院納入科普點進行資助和管理,開展基于“無所不能的3D 打印技術” 科普平臺建設。 該科普點對已有3D 打印材料、樣品、設備和軟件進行分類分區展示,設置展示空間; 制作相應的科普文件、銘牌、說明和生動有趣的視頻;并設計和建立整個3D 打印展示、操作的流程、進行驗證與進一步修正。 全套3D 打印的樣品采用開放選題模式, 聚焦3D 打印技術前沿及其應用的多個領域,如航空航天、工藝裝備、生物醫療、創新設計等領域。 通過科普潛能的開發,學校在上海市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活動中實現了獲獎突破和增長。 《光觸“沒”的詭計》 獲2020 年上海市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活動三等獎,《一條紙片的奇幻之旅》和《伯努利實驗》分獲2021年上海市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活動的三等獎和優秀獎。
3.2.2 拓寬資金渠道,豐富科普形式
首先,學校設立年度科普工作預算,除了在校著作出版專項中設立的科普著作申報通道鼓勵教師出版著作之外,2021 年再撥款設立校科普專項,擇優資助和引導教師申請能提高市民科學素養、 提升青少年科普體驗和創新能力的科普活動項目, 弘揚科學精神, 著力體現具有創新價值和應用價值的科普作品項目。
其次,為了拓寬科普工作資金的投入渠道,學校還積極組織教師參與申報市級、 區級等各類科普項目,并承接企事業委托項目。 通過相關政策宣傳,各學院師生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涉及的學院也多了起來。 例如, 在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的2021 年度科普公益項目申報中,累計共收到來自管理學院、航空運輸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紡織服裝學院、多媒體設計學院、數理與統計學院6 個學院的申報書近10 份。同時,2020 年各類企事業委托相關科普項目的合同金額累計約達60 萬元。
3.2.3 培養科普人才,提升科普品牌
堅持“多措并舉”,在加強基地硬件建設的同時,兼顧提升基地軟實力,推進學校科普教育基地的內涵建設。 學校重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提升科普工作者的科學傳播和溝通表達能力,積極培養和建設一支傳播水平高、互動能力強的科學詮釋者隊伍及科技志愿者隊伍。
2020 年,學校組織校內學生參加上海市科協科學詮釋者培訓與實踐活動和各類科普講解競賽,通過多渠道來提升科普講解員綜合素質水平。 結合自身學科優勢, 學校科普講解員從社會熱點視角精選科普選題,如《飛機上的“耳朵脹氣”如何應對? 》向公眾科普講解坐飛機的學問, 獲得2020 年上海市科普講解大賽優秀獎。 《疫情期間您還敢乘坐飛機嗎》 則在2020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中獲得三等獎,很好地展示了學校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特色和科普講解風采。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逐漸呈現出區域化發展趨勢。 圍繞“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理念,地方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科和專業優勢,擴大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范圍,促進科技資源向科普資源的應用轉化,制作科普資源,包括科普展示、科學實驗展演、高新成果展示等,結合社會熱點和民生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