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 博 陳 光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吉林 長春 130607)
在社會持續進步的背景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越來越受我國高等教育的關注,在社會上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是高校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 隨著教育部相關意見的提出,要求高等教育學校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將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促進社會經濟轉型,這已經成為高校發展創新的根本任務。 而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是落實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創新的重要舉措,對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有著積極意義。
雖然素質教育的理念由來已久,但高校的實施落實仍然較為有限, 教學評價局限于傳統的教學觀念與理論之中,評價主要針對理論課程而設計,對實踐教學的評價認知不正確, 并且實踐教學的衡量標準和理論課程的衡量標準相差不大, 全部照搬的現象十分常見, 導致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評價缺乏實效性, 也就無法對實踐教學產生有效的反饋,實踐教學停滯不前,缺乏鮮明的特點,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
目前,高校實踐教學評價主要針對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對實訓室等硬件設施的評價缺乏,對教師的考核局限于學歷、職稱等有形評價,對學生的考核也較為表面,缺乏動態性、前瞻性評價,對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涉獵較少。 單一的評價方式讓教師、學生產生了不正確的認知,對評教只是應付了事,也就很難保障評教的質量。
高校的實踐教學中,考核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的考勤、實踐結果、實踐報告等,針對應用型人才需具備的創新能力、思考能力、職業意識等沒有涉獵,評價的內容過于表面。 對于教師的實踐教學評價來說,主要集中在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及教師個人表現的評價。 從這些評價內容可見,評價的內容并不深入,即便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讓學生、教師進行自評、互評,但問卷不夠完善,具體意見無法表達,自然達不到評價的反饋效果。 此外,在評價過程中對學生的進步情況不夠重視,這就難以體現出教學質量的提升。
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評價往往是在課程結束后進行,在學期末對本學期的實踐教學進行整體評價, 而這就難以對實踐教學形成有效的改進,嚴重影響了評價所發揮的作用。 教師和學生不能依據評價結果進行適當改進,對評教的重視程度就會不斷降低,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實踐教學的根本目的是鞏固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遷移為學生的能力,進而實現培養出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讓學生學會將理論聯系實際、聯系生活,這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關鍵環節。 高校的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的,在高校教學中的占比正在不斷增加,實踐教學的形式也愈發豐富,這就對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首先,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應具備整體性、系統性。 對于評價考核而言應一改傳統的終結式評價,將過程性評價作為重點,對于實踐教學的教學計劃、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課程實施進行具體評價,并且結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將學生的職業能力、道德品質、社會參與能力等作為主要培養任務,將實驗、實訓、社會實踐等豐富內容進行具體評價,評價的方式應結合具體內容而定,做到全面評價、科學評價。 其次,評價應有益于實踐教學改革與高校管理。 實踐教學本就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包括場地、設備、師資以及和企業合作等,通過可行的評價能夠幫助學校判斷實踐教學帶來的改進,能夠為教學改進提供參考,也能夠為學校的決策提供依據。
在高校大行改革的背景下,實踐教學的比重正在不斷增加,而合理、完善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也愈發迫切,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通過有效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能夠促使教師、學生對實踐過程給予充分重視,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改變當前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現狀,對培養應用型人才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 結合高校的特點,構建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以評價反饋教學,促進實踐教學的不斷改進。
在社會競爭愈發激烈的大背景下,高校必須與時俱進的更迭辦學理念,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 辦學定位指的就是高校立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明確特色辦學理念、辦學方向與角色定位,進而達成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追求,既是高校辦學的重要基礎, 也是高校辦學的核心指導思想,是推動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 目前,高校辦學主體多元化、層次多樣化,使得高校的辦學有著一定的盲目性、隨意性,一味盲目跟從其他老牌大學的腳步,喪失了自身的特色。
此外,則是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基于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第一步就是明確培養怎樣的人才,才能在此基礎上構建評價體系。 因此,高校應考慮到自身的發展情況,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 確保人才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專業技能、道德修養與創新能力,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首先,從結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來說,將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作為根本,從實驗、實訓、見習、實習、畢業論文這五個方面進行學生的評價。 其次,加強實踐教學的指導與管理。 實踐教學通常是校內外相結合的,所以應做好實踐教學的記錄與成果,由專業指導教師針對實踐教學結果評估,并且將這一評估結果作為課程成績的重要參考。 再次,針對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成果,制定可行的綜合能力考評方案。 這一評價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促進職業能力的全面發展。 這一過程的考評可以通過筆試、口試、實踐操作和實踐論文相結合的方式,確保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充分了解學生實踐教學的情況,從而提升考評的實效性。 最后,則是要確保考核的全面性。 考核不應僅局限高校,而是要做到教師、實驗室和校外實踐基地的聯合考核,使評價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始終,才能確保評價的精準性,明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此外,針對評價方法,應做到多元化評價。 可以采用院校評價、專家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高校針對人才培養的基礎上, 聘請專家組進行總體的檢驗,通過這樣一種常態式的評價,才能夠達成校內、外部評價質量的一致性,形成有效的內部控制;也可以采用實地考察、文檔查閱相結合的方式,查看教學設施、生活設施;聽取管理層、教師、學生的座談會;查驗高校辦學條件;調閱學生畢業論文等方式,通過評價的隨機性來提高評價的精準性。
高校雖然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也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性, 但教師的指導作用仍然不可忽視,教師是實踐教學改良、指導學生發展的重要角色, 所以針對教師的評價同樣不可或缺。 結合高校的培養目標及相關要求,針對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明確質量標準, 并設計出 “校級”“系級”“自選”三個層次的教師問卷指標體系。 其中“校級”指標是必選的,就是針對授課質量、課程質量的整體評價, 目的是以實際教學成果為依據改進課程教學;“系級”指標指的是教師所在院系結合具體要求設定考核指標, 從而為院系的后續實踐教學工作提供參考;“自選”指標是結合教師所教學科的特點,自己設計評教指標, 從教師自身的層面進行評價或是教師個人希望從學生層面提出的反饋, 以提升實踐教學的針對性。
在考評時間方面,應秉持著周期性的原則,確保一個學期開展多次考評;在考評形式方面,教學評價應將總結性評價和即時性評價相結合。 即時性教學評價就是學生通過手機、網絡、問卷等方式給予的課堂評價,目的是讓教師清晰了解實踐教學的成果,明確學生所需后針對性調整教學方案。 總結性評價就是設計一個總結周期, 在一個階段后開展總結性評價,明確這一階段中學生遇到了什么問題、教師的課程設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學生的職業能力是否提高等重要因素,教師和學生的協調配合,共同促進實踐教學的改進,也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環,有利于實踐教學的有序開展。
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要具備監控和反饋的能力, 要制訂標準化的評價計劃,才能夠推動實踐教學評價活動有計劃的順利開展,確保其固有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
首先, 實踐教學的評價主體應落實多元化的原則。 評價部分應由校外專業機構、企業人員、校內行政部分、高校領導、教師、學生等相關人員共同組成,多元化的主體才能夠避免評價過于主觀的現象,讓各個成員形成相互制約、監督的狀態,最大限度地提高評價的公平性與公正性。 因此,就實踐教學的評價指標明確而言,要符合大眾的認知,不能過分傾向于個人、學校等方面,以確保評價結果的有效性。
其次,評價活動應做到全程化。 實踐教學涉獵較廣,所以評價活動也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如工作例會、督導檢查、同行評價、App 軟件調查、實踐教學工作簡報、學生評教、教師與學生的座談會形式,形成一個完整的評價與反饋體系,能夠針對實踐教學的全過程進行監督與檢查, 如此一來才能夠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確保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發現并改進,不是對問題視而不見,而是通過通報、交流最終得以解決,真正形成即時性、有效性的實踐教學評價反饋機制,確保實踐教學持續優化,才能夠為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推動高校改革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 隨著我國科技和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正在不斷增大,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這就需要高校緊隨社會發展步伐,樹立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明確應用型人才的內涵、特征,立足社會需求、個人發展需要,構建起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 明確評價指標內容、創新評價手段,這是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永恒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