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虹 周 伶
(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新媒體是以無線通信網絡和計算機網絡作為渠道,以手機、電腦、數字電視等客戶端作為媒體終端,利用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向用戶提供服務的傳播媒體形態。新媒體是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形式。隨著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進入到新媒體時代,微紀錄片、微影視等短視頻成為新時代的主流傳播形態[1]。新媒體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電子影像發明者戈爾德馬克提出的,他在一篇關于電子影像商品計劃中對“新媒體”的概念進行了解釋,隨后“新媒體”一詞在國外廣泛流傳,目前“新媒體”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逐漸成為熱門話題[2]。新媒體的出現需要具備多媒體、數字化、信息化、互聯網等技術條件,媒介形態和表現形式越發多樣化、多元化,同時新媒體的信息發布和受眾群體逐漸趨于實時化、大眾化。新媒體的出現推動了紀錄片制作行業的發展與創新,結合新媒體的特點以及新媒體受眾群體的喜好,將紀錄片進行縮短化和精致化,打破了傳統紀錄片的制作方式,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觀眾的小敘事和細節敘事上[3]。2019年,由王志勝執導的微紀錄片《早餐中國》在全網播放,其播放量最高達到1.26億次,豆瓣評分更是達到8.9分。由此可見,新媒體視像語境為紀錄片制作、表達、傳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對紀錄片行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為此,以《早餐中國》為例,分析新媒體視像語境下微紀錄片的多元表達。
視像語境表現的是一種虛擬世界的語境,將人類交際行為由現實世界延伸到虛擬空間,通過視頻影像這種虛擬的語義傳播形態表達語義[4]。從以上關于視像語境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視像語境具有虛擬性的突出特點,視像語境以網絡空間為表達環境,其與現實世界不同,網絡空間能夠很大程度上隱藏真實信息,將視覺影像放到網絡上傳播,直白、尖銳地表達所要傳達的內容和意思,成為人類一種新的話語交流形式。
而微紀錄片以真實的生活影像作為紀錄片創作素材,對幾組或者多組簡短的視頻進行藝術加工,制作成具有微電影語言的紀錄片。微紀錄片是相對于紀錄片而言的,其與紀錄片有著很大的區別,微紀錄片不需要經過專業的影視制作,具有隨機性、大眾性、草根性、簡短性特征[5]。一是隨機性。微紀錄片無須對紀錄片內容進行專業設計,記錄內容選材非常隨意,可以是生活中某一個簡短的片段,也可以是過往某一張照片,配上喜歡的音樂和文字,就可以制作成一個微紀錄片。其次,微紀錄片的拍攝工具可以是手機,也可以是專業的相機,只要使用具有最基本的拍攝功能的設備就可以完成微紀錄片的制作。二是大眾性。新媒體視像語境為微紀錄片提供了新的制作方式和傳播方式,微紀錄片制作群體變得廣泛,使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微紀錄片創作中,使紀錄片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制作者和受眾可以在新媒體傳播平臺上進行互動和交流,拉近了受眾與制作者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微紀錄片成為新媒體視像語境下深受受眾歡迎的表達方式。三是草根性。大部分微紀錄片的制作者為普通受眾,因為微紀錄片對制作質量和制作精度沒有過高的要求,只要體現出真實性即可。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的日常記錄意識逐漸增強,播放平臺也趨于多元化,新媒體為人們自我表達提供了一個重要窗口,人們隨意拍攝一段記錄生活的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上,就可以引來網絡受眾觀看,因此微紀錄片具有草根原創性特征。四是簡短性。微紀錄片的長度非常短,大多數微紀錄片的長度都在5分鐘以內,如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微紀錄片《早餐中國》僅有4分32秒,最短微紀錄片僅為3分19秒。微紀錄片的簡短性更符合當下現代快節奏的受眾信息需求習慣,以簡單明了的風格吸引受眾。
微紀錄片之所以能夠廣受受眾喜愛,是因為新媒體視像語境下,微紀錄片的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能夠滿足當下年輕人的潮流需求,采用多元敘事視角,并設置懸念敘事,同時利用音樂敘事手段,在視頻敘事方面符合當下潮流發展趨勢。以下將從微紀錄片多元敘事視角和懸念敘事設置兩方面,對新媒體視像語境下微紀錄片的潮流表達進行詳細分析。
著名學者托羅多夫提出了敘事學的三分法,包括第一人稱敘事視角、第三人稱敘事視角和全知敘事視角,其中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又稱內視角,第三人稱敘事視角又稱外視角。大多數微紀錄片主要采取了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和全知視角兩種敘事視角,微紀錄片《早餐中國》也是如此,有的視頻片段中采用了第一人稱敘事視角,有的則采用全知視角,還有的視頻片段是將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和全知視角穿插使用。比如在第一季《湖南長沙肉絲粉》中,“湖南素有魚米之鄉美稱,相比較米飯和饅頭,米粉的原材料更好解決,于是饅頭在早餐中的江湖地位被米粉所撼動。”這一片段運用了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對湖南長沙肉絲粉進行了簡單介紹,讓受眾可以更加客觀的視角欣賞湖南長沙肉絲粉這一早餐美食[6]。在第二季《陜西西安油茶麻花》中,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和全知視角穿插手法,帶有感情色彩,帶動受眾重溫陜西西安早餐文化:古都西安的早晨,每一寸空氣中都充斥著油茶麻花的味道,它是無數西安人兒時的記憶,同時也是老吃貨們一往情深的家鄉味道[7]。帶有散文式的詩情畫意的唯美解說詞,將陜西西安油茶麻花的視覺感官與聽覺打通,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和全知視角穿插使用,通過這種多元的敘事方式拉近了早餐文化與受眾的距離。筆者對微紀錄片《早餐中國》的多元敘事視角進行了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微紀錄片《早餐中國》的多元敘事視角
不同的敘事視角會給受眾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微紀錄片正是采用這種多元的敘事視角,為受眾呈現了一場潮流的視覺盛宴。
新媒體視像語境下微紀錄片的潮流表達還體現在懸念敘事的設置上。懸念敘事策略的使用可以帶動受眾思考問題,使受眾在觀看微紀錄片的過程中思考問題,提升觀看興趣。微紀錄片《早餐中國》在每一集的大標題的后方設置的小標題,不僅僅是對每一集主題思想的提煉和升華,也是巧妙通過提問式的方式設置懸念,增強微紀錄影片的神秘感,令受眾對接下來的微視頻內容產生一種好奇心理,帶動受眾產生共鳴。例如《河南胡辣湯——逍遙鎮糊辣湯》,逍遙鎮糊辣湯在全國也非常有名,與河南的胡辣湯同音,但是二者并不是同一種食物,當受眾看到標題時會產生好奇:兩種食物是不是同一種東西?如果不是同一種食物,那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在微紀錄片中,在解說與視頻影像相互配合下揭開謎底,當受眾觀看完微紀錄片后自然會找到答案。
通常在一段影視片段中當事情發展到高潮或者關鍵時刻,作者會插入音樂來營造氣氛,在專業領域中這種敘事手段稱之為音樂敘事,因此音樂是一種敘事符號。在微紀錄片中大量使用這種音樂敘事手段,不同風格和節奏音樂的插入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微紀錄片內容表達產生影像,能夠起到帶動受眾情緒的作用。微紀錄片《早餐中國》中每一集都采用了音樂敘事手段,選用的主要是輕音樂,在視頻內容敘述過程中搭配背景音樂,給受眾一種舒適感[8]。比如《福建龍海柴火面》,在對柴火面進行介紹的過程中,選用周杰倫的《青花瓷》作為背景音樂,當影片鏡頭轉向記錄福建龍海柴火面制作過程時,背景音樂換成了與之前風格差異較大的節奏型音樂,表現出了一種俏皮風格。
英國學者貝諾克曾指出,新媒體視像語義是一種桀驁不馴的多元表達主義,既能夠彰顯出某種神秘感,同時還伴隨著懷舊的某種意味,令人回味無窮。紀錄片《早餐中國》作為新媒體視像語境的代表作之一,將中國早餐文化分成南、北兩種派別,跨越2000年時光,通過獨白敘述將全國各個地域的早餐文化娓娓道來,并且將每一道早餐美食的歷史沉淀感轉化為多元化的內容表達,勾起受眾小時候的回憶,是微紀錄片《早餐中國》多元化的一大成功要素。
微紀錄片《早餐中國》運用當下流行的表達方式和敘事方式吸引受眾的注意,每集開篇第一句話“想念一個城市,從早餐的味道開始”,這種獨白式的敘述方式使人感到仿佛在腦海中有一個人在呼喚自己的回憶,當看到影視中的早餐,總會勾起以前的記憶[9]。在接下來的正文解說中,作者采用同樣的方式使用獨白敘事,比如在《湖南長沙油條甜酒蛋》一集中,通篇以這種獨白敘事的方式,搭配老舊照片,再插入背景音樂,讓受眾快速回憶起以往的事情[10]。除此以外,微紀錄片《早餐中國》每一集的早餐美食都經過精挑細選,并且是當地人熟知的早餐文化,每一集的早餐美食都各具風格,經過影視的展現,早餐美食文化的特質常與當下的流行事物相結合,令受眾在回憶與現實中來回穿梭,使微紀錄片不再是那種單純的傳統美食介紹,還能引發受眾的懷舊情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美學產品與商業產品的要求逐漸提高,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人們原有的生活狀態和生活要求發生了改變,傳統媒體也在為了迎合受眾需求逐漸做出改變,不斷創新與發展。在新媒體視像語境下,紀錄片的制作方式、表達形式、傳播渠道逐漸趨于多元化和多樣化,通過融合多媒體資源,對原有的創作方式進行了創新,改變了人們對紀錄片的認知,使紀錄片逐漸大眾化,在傳統的“小眾”領域中闖出一條新的道路,同時也做出了許多新改變。近幾年,微紀錄片、短視頻成為自媒體平臺的主要播放視頻類型,尤其是對美食文化紀錄片,其點擊率和播放量一度突破了歷史記錄,受到廣大網絡用戶的高度關注。在新媒體視像語境下,紀錄片創新成功不僅僅依靠的是新奇的制作方式,主要是因為微紀錄片的多元表達能夠滿足當下年輕人的需求。目前,人們生活節奏比較快,將大部分時間用在了學習和工作上,這種現代化的生活節奏使人們逐漸養成了片段式的視頻觀看習慣,而微紀錄片正好滿足了當下受眾片段式的觀看習慣,主題鮮明,內容簡短而精練,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受眾呈現出極致的效果,使人們能夠在簡短的時間內能夠觀看一段完整的視頻。微紀錄片切中新媒體視像語境熱點,在新媒體視像語境下通過多元表達給受眾帶來新鮮的視覺體驗。微紀錄片的出現是美學產品與商業產品融為一體的結果,使文化變成了一種經濟行為,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人們也將會逐漸接受在新媒體平臺上觀看短視頻節目。因此,新媒體視像語境下微紀錄片的多元表達將會是一條新的創新之路。例如,《海南臨高烤乳豬》一集中,在介紹海南臨高烤乳豬早餐時,解說詞聯系起目前流行的事物“小豬佩奇”,在引起海南臨高人對烤乳豬早餐美食懷舊情結時,還能產生一種幽默感。
以《早餐中國》為例,對新媒體視像語境下微紀錄片的多元表達進行了研究,探討了新媒體視像語境下微紀錄片的創新之路,為微視頻、微電影、微紀錄片等多媒體視像語境表達形式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也為多媒體時代紀錄片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形式。由于本次研究時間有限,研究內容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今后仍會在該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新媒體視像語境下微紀錄片的多元表達研究提供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