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是高中語文新課標提出的全新要求。新時期,互聯網技術廣泛普及,學生思想逐漸向復雜化、多元化趨勢發展,教師需要履行好自身引導義務,借助互聯網教學資源滲透德育教育內容,幫助學生甄別各類信息,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基于此,本文將結合高中語文教學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提出幾點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語文;立德樹人;教育策略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十九次代表大會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作為育人一線陣地,承擔著傳授理論知識的義務,肩負著思想道德引導的重任。語文學科作為高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基礎性等特點,內容更是生動多彩、包羅萬象,在培養學生思想品質、道德情操方面有積極作用。21世紀,人類發展已經進入全新階段,各種新技術應運而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當代高中生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也呈多樣化形式,為了避免學生形成錯誤價值觀,語文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借助互聯網技術在教學活動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使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提高道德素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高中語文教學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性
(一)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
高中生處于青春叛逆期,心思較為敏感,容易受不良因素影響產生消極情緒或心理,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容易誤入歧途。語文學科在滲透德育教育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所謂立德樹人的“德”,在高中教育教學中是以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做人修養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兵團精神教育為基底的教育。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滲透德育思想,可以使學生獲得心靈和思想上的洗禮,并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
(二)加快語文學科改革進程
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內容,是履行素質教育義務的關鍵途徑。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新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既注重教育內容上的創新,也包括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的創新。主動應用先進的教學資源,教育學生從做合格公民的基礎要求做起,將現代社會教育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全部的教育工作之中。如此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有效性,還能夠加快語文學科教學改革進程。
(三)培養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的人才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其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不僅能夠為學生傳遞語文基礎知識,還能夠利用經典教學內容將德育內容更加靈活的灌輸給學生,這對于培養學生道德素養和綜合能力而言有積極作用。尤其新形勢下,社會各界對人才質量要求不斷提升,培養高素質、高品質人才成為學校教學的主要目標,落實以德樹人教育思想,可以增強學生道德觀念,為促進社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互聯網時代高中語文教學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生本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滲透德育教育內容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與其他階段不同,由于高中面臨高考壓力,所以無論教師教學還是學生自學,都習慣以增加知識容量為第一要務,沒有給予德育教育相應重視。另外,在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最大限度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語文知識,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學生在學習中很難集中注意力,這樣不僅降低了教育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學生德育目標的達成。新課改背景下,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教學資源日益豐富,為教師轉變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方法奠定了良好基礎。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包含了大量的德育教育內容和素材。為了更好的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教師需要立足學生實際需求,促進生本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并結合教學內容適當滲透德育內容,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價值取向和道德理念,從而為未來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在《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專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信息化手段,加深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促進本土文化持續傳承和發揚。我國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受環境、思想等諸多因素影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可以成為教學過程中的豐富的特色資源。比如對于身處廣州僑鄉人和鎮的學生來說,龍舟活動是當地傳統文化活動中參與人數較多、影響范圍交廣的活動之一,該項活動既包括傳統文化,也涉及到體育運動,從吃龍舟飯、看龍舟、賽龍舟等活動,幾乎人人都能夠參與其中,這對于凝結人心而言意義深遠。2021年7月4日,廣州電視臺就對位于人和鎮的廣州空港實驗中學學生龍舟隊組建進行了詳細報道。作為廣東省第一支學生龍舟隊,許多學生都躍躍欲試,參與其中,感受龍舟文化,傳承龍舟精神。這樣的活動外化于行,內化于心,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的精神營養。在此專題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網絡平臺中搜集人和鎮龍舟活動視頻和圖片,讓未能親臨現場的學生收看電視臺對此事件的詳細報道,通過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激起學生的愛校愛鄉情感,使學生對家鄉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潛移默化中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肅然起敬。
(二)構建“互聯網+”平臺,突出立德樹人思想
高中生身心發育基本趨于成熟,對事物的判斷有獨到見解。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高中語文教材難度也不斷加強,許多課文不單局限于簡單文字敘述、思想表達方面,而是更加隱秘和抽象,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思考和探索。如《赤壁賦》中“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表達了蘇軾被貶謫黃州后的心境,抒發了自己寵辱偕忘的豁達胸襟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懷。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直接將主旨和涵義點出,學生處于課堂被動地位接受知識,無法體會到詩人真情實感,自然不能充分發揮文章教育性作用。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構建“互聯網+”教育平臺,將蘇軾被貶謫事件的原委進行梳理,并以視頻等方式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能夠切實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從而獲得真實體會,并培養道德素養 。
又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魯迅《祝福》這篇文章時,最初學生只能標簽化地從文章中體會到封建社會思想的毒害,并未深刻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德育內容,對于祥林嫂的悲劇命運,學生很難感同身受。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祝福》話劇,并讓學生參與小話劇的演出,課下出演小劇目,以短視頻的拍攝形式,向師生講述祥林嫂的悲苦人生。使學生通過立體的人物形象,從內心深處感受封建社會背景下祥林嫂遭遇的不平等待遇,并對此進行深思。雖然新時期提倡男女平等,但受封建殘余思想影響,使得部分人依然存在歧視女性的不良思想。作為新時代高中生,需要做的就是學會獨立自強,認識到女性自主獨立的重要性,如此能夠將書本中涉及到的德育內容引入現實,進一步突顯高中語文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三)通過資源共享,強化立德樹人教育實踐
資源共享是互聯網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需要將課堂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教師則應發揮引導和輔助作用,不能越俎代庖。而在傳統教學中,受應試教育影響,普遍還是教師為教學主體,面向學生灌輸語文知識和德育內容。由于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使得學生在思想感觸方面呈現出刻板狀態。實際上,語文知識包括萬象,教學資源豐富多彩,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共享優勢,深化自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為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奠定基礎。如: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到很多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展示出的思想道德也存在差異,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介的優勢,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手段交流以及表達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與感受,對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加以創新。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在互動與交流思想中獲得了愛國主義教育質量的提升。隨著傳播技術翻新,還可借助動漫、有聲讀物、短視頻等“00后”“10后”喜愛的媒介,對故事進行更“潮”的講述,對人物進行更“潮”的評點。這樣能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并有意識規范自身行為,確保德育教育深入人心,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實現語文教學立德樹人目標。
例如,在《陳情表》教學過程中,作者通過描寫幼年不幸遭遇,表達了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情感,以及應該報答祖母的大義。同時對朝廷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并通過情真意切的表達方式闡述了自己不能從命的原因和苦衷,使晉武帝看完后深受感動,并賜予李密奴婢二人供養祖母。這篇文章中,既有親情至深,也包含了民族大義。為了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需要教師在教學前,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相關素材,并對素材進行整合,讓學生對古今忠孝的理解更全面深刻,在此基礎上,教師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從而為學生發展奠定基礎。
(四)利用互聯網技術創設情境,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和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體現。無論語文知識傳授,還是滲透德育內容,都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校教學資源和教學載體越來越豐富,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更好的接受語文學科中德育內容的熏陶,一方面有利于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例如,在《沁園春·長沙》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詩詞內容,一開始就對學生提出以下問題:“這首詩詞創作背景是什么?” “哪些詞句表現出毛澤東無所畏懼的精神和氣魄?” “青年時代毛澤東對當代年輕人成長成才的啟示”,通過這些問題,啟發學生閱讀時,不能只孤立的看文本,應該有更宏闊的視角,并深入挖掘該詞中的德育元素,發散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在探索和思考中提高領悟能力。同時,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利用互聯網技術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當時背景,收看《覺醒年代》《恰同學少年》等主旋律影片,自主解決學習中存在的難題,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詩詞蘊含的思想內容。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在腦海中形成一幅獨具魅力的長沙秋景圖,還能夠在心靈上激發愛國情懷,讓學生綜合素質顯著提升,立德樹人真正落地生根。
(五)借助互聯網因材施教,多角度培養學生道德情操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個體,受家庭環境、教育背景等因素影響,使得其道德行為和思想品質存在不同特點。對此,教師可以在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德育引導。通過與學生網絡聊天、網絡推文、教學內容創新等方式,設計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引導方案,充分發揮因材施教的作用和功能,從而實現以德樹人教學目標。
例如:在整本書《鄉土中國》的閱讀中,學生通過網絡視頻觀看了《中國人的特點》,水波紋的直觀形象讓學生了解了差序結構的重要概念。老師用PPT演示,學生參與到了第一章節“鄉土社會的基本特點”的思維導圖的制作之中,并且獨立梳理制作了“四種權利”的思維導圖。在讀到《男女有別》這一章節時,老師布置“現代中國家庭父母婚姻調查報告”的活動任務,并完成3—5分鐘的自媒體的制作與分享,朋友圈點贊搜集的形式,使學生極有興趣地第一次從縱向的角度去觀察中國的家庭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婚姻觀念的延續與裂變。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學生面臨高考和課業繁重雙重壓力,在學習中不可避免產生消極情緒和思想,對學生進行德育,一方面能夠規范學生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能夠突出學校立德樹人教學思想。語文作為一門綜合類學科,其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在滲透德育教育內容方面有獨特優勢。尤其在互聯網背景下,各種現代化教學資源和教學載體應運而生,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在高中語文中滲透德育思想,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本文系2021年度廣州教育政策研究課題“新時代僑鄉人和鎮愛國主義教育創新實施路徑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CYJ2103)】
【參考文獻】
[1]王媛. “互聯網+”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教育策略[J]. 科普童話·新課堂(中),2021(8):42.
[2]張瑛. 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 考試周刊,2019(35):65.
[3]盧冬梅. “互聯網+”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教育策略研究[J]. 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20(11):175.
[4]安莉娜. 互聯網背景下促進信息技術和高中語文教學的整合[J]. 數碼設計(下),2021,10(5):238.
[5]姜麗敏. 高中語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方法初探[J]. 東西南北:教育, 2020(1):89.
[6]閆海迪. 互聯網+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探析[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11):10.
[7]王媛. 高中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教育策略研究[J]. 文學教育(中),2020(4):147.
(責任編輯:伍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