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芳,趙春林,王自柏
(1.天水市秦州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天水 741000;2.天水師范學院生物工程與技術學院,甘肅天水 741000;3.秦州區關子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天水 741000)
隨著畜牧業生產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養羊業發展要求進一步轉變生產方式,在生產方式上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更加高效的利用自然資源,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重視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秸稈利用水平還比較低,大量寶貴的秸稈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秸稈資源的浪費實際上是耕地、水資源和農業投入品的浪費。從秸稈的綜合利用途徑看,秸稈的綜合利用符合循環經濟減量化,再使用和循環的原則(杜月等,2021)。秸稈循環經濟是不同于傳統經濟的一種生態經濟,它擺脫了傳統經濟的“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項流動模式,具有“資源—生產—消費—資源—利用”的特點。
為了充分利用資源,改變傳統飼養模式,積極開展秸稈青貯、黃貯、氨化處理加工,綜合開發農副作物秸稈飼料資源,帶動秦州區建成秸稈舍飼養羊基地,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秸稈養羊增效,采用秸稈綜合處理技術,選用了不同飼喂模式下,秸稈不同處理方式對肉羊育肥增重效果對比試驗和育肥期間的飼草料消耗比對試驗。并根據對糞污不同處理方式開展糞污循環處理對比試驗,分析糞污經過不同處理方式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全區推廣循環舍飼喂羊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
1.1 試驗羊的選擇與分組
1.1.1 試驗羊的選擇 本試驗在秦州區康禾肉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秦州區三洋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王中心養羊場等養殖場開展,選擇3月齡左右斷奶去勢的10 kg左右的公羔羊共140只。
1.2.2 試驗羊的分組 按各養殖場的不同飼喂模式分為放牧組、秸稈舍飼組、黃貯舍飼組、青貯舍飼組,經方差分析各組平均始重差異不顯著(P>0.05)。
1.2 試驗設計與方法
1.2.1 試驗期 試驗從2020年5月17日開始,到2020年5月31日為預試期,正試期從2020年6月1日開始,到2020年9月30日結束,試驗期120 d。
1.2.2 日糧組成與飼喂方法 精飼料配方為:玉米58%、豆粕9%、麥麩13%、胡麻餅12%、菜粕4%、磷酸氫鈣1%、石粉1.5%、骨粉1%、食鹽0.5%、代謝能11.38 MJ/kg、粗蛋白質14.6%、灰分12.60%、粗脂肪3.82%,粗纖維12.68%、鈣為1%、磷為0.7%。
各組試驗日糧的處理:放牧組除精料外,每日在草場自由采食各種草料;秸稈舍飼組每日除精料外,按時定量飼喂收割后曬干的玉米秸稈和小麥秸稈;黃貯舍飼組每天除精料外,按時定量飼喂黃貯玉米秸稈(在糧食玉米完全成熟收割后,將其秸稈鍘短調制加工成黃貯飼料);青貯種草組每天除精料外,每天按時定量飼喂青貯玉米秸稈(青貯飼料的制作選擇中北410飼料玉米在臘熟期收割后,對其秸稈鍘短調制進行全株青貯,制成青貯秸稈)。
飼喂方法:放牧組放牧時間每天控制在6~8 h,按試驗設計要求在中午12:00~14:00、晚上18:00~20:00補喂精料。每只試驗羊每天350~800 g標準,隨體重增加。在7~9月份避免吃露水草,防止日射病及熱射病的發生,注意防暑降溫。秸稈舍飼組、黃貯舍飼組、青貯舍草組按照試驗設計采用舍飼飼喂方式,各場由專人飼喂,每天3次,早上6:00~8:00,中午12:00~14:00,晚上18:00~20:00,飲水3次。預試期各組按月齡、體重和強弱分欄,選用伊維菌素、丙硫咪唑或阿維菌素、敵百蟲等藥驅蟲,用三聯四防苗、羊痘疫苗、口蹄疫疫苗分別按免疫程序接種疫苗,使參試羊逐步適應飼養管理和正試期的各項要求。
1.2.3 試驗數據記錄 試驗期間記錄每組羊的精料和粗飼料飼喂量,試驗開始之日及前后各1 d,試驗結束之日及前后1 d,每天早晨空腹稱重1次,求3d平均值作為平均始重和平均末重。試驗期間每月第1天及第2天,每天空腹稱重1次,計算其平均數,掌握試驗進展及肉羊育肥效果。記錄每增重1 kg體重肉羊消耗飼料量,掌握耗料量。
2.1 試驗羊的健康狀況 在試驗期內各組羊只精神狀態良好,糞便、脈博、呼吸正常,生長發育正常,無疾病發生。
2.2 生長育肥性能 由表1可知,與舍飼3個組相比,放牧組羊只被毛、整潔度、光澤度明顯偏低,膘情差,生長育肥性能不好,體軀瘦小,體重較小,試驗末重低。
在整個試驗期內,舍飼組2、3、4組比放牧組在平均末重增加了6.48、8.45、10.75 kg,分別增加23.64%、30.84%、39.23%;在只均增重方面分別增加了20.36%、31.57%、38.13%;在平均日增重方面,舍飼3個組比放牧組分別增加了54、71、112 g,依次提高23.68%、31.14%、49.12%。
2.3 增重效果對比 在120 d的正試期內,黃貯舍飼組總增重1313.8 kg,日增重299 g。青貯舍飼組總增重1489.5 kg,日增重340 g。青貯舍飼組比黃貯舍飼組提高13.7%,經方差分析兩組差異極顯著(P < 0.01)。秸稈舍飼組總增重1185.8 kg,日增重282 g,日增重比黃貯舍飼組降低17 g;放牧組總增重959 kg,日增重228 g,比黃貯舍飼組降低71 g;經方差分析,兩組與黃貯舍飼組增重差異不顯著(P>0.05)。

表2 試驗羊增重情況
2.4 試驗期各組飼草料消耗 每增重1 kg,放牧組耗料11.78 kg,(其中青綠料5.22 kg,小麥秸稈2.82 kg,混合飼料3.89 kg);秸稈舍飼組耗料8.57 kg,(其中黃貯玉米秸稈2.85 kg,小麥秸稈3.14 kg,配合飼料2.58 kg);黃貯舍飼組耗料8.23 kg,(其中黃貯玉米秸稈4.20 kg,小麥秸稈1.78 kg,配合飼料2.25 kg);青貯舍飼組耗料6.93 kg,(其中全貯玉米青貯料3.75 kg,小麥秸稈1.36 kg,配合飼料1.82 kg)。

表2 試驗期飼草料消耗
2.5 糞污循環處理試驗 由表3可知,在試驗期內,放牧組與舍飼各組每7天進行清掃,收集羊糞,稱重記錄重量后運送到堆肥場,青貯種草組的羊糞堆積發酵20~30 d后按需要直接施入苜蓿地中,觀察記錄草產量,鮮草刈割時草層高30~40 cm(于徐根等,2007),刈割留茬5~7 cm,測產面積2 m×5 m。

表3 糞污循環處理對比表
(1)從試驗結果分析,青貯舍飼組采食量、日增重、飼料轉化率明顯優于黃貯舍飼秸稈組,飼草青貯處理后,飼料營養價值及適口性顯著提高,育肥效果明顯。黃貯舍飼秸稈組頭均日增重299 g,青貯舍飼組頭均日增重340 g,青貯舍飼組比黃貯舍飼秸稈組提高13.7%,經統計分析組間差異極顯著。
(2)在整個試驗期內,全株玉米青貯組比黃貯玉米秸稈組頭均增加收入88.17元。表明全株玉米秸稈未經收獲籽實,直接進行青貯調制加工,由于營養成分損失少,適口性好,消化利用率明顯提高,飼料報酬高(胡明哲,2020),經濟效益明顯高于黃貯玉米秸稈組。發展節糧型畜牧業有利于解決人畜爭糧的矛盾,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作物秸稈開發調制成羊只飼料,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土地收益,增加了農業綜合效益。對糞便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使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通過循環經濟示范點推動農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用上了清潔、方便的沼氣能源,生活環境衛生得到徹底改善,對其他規模化養殖糞污處理具有帶領和導向作用。秸稈加工成的植物性飼料不含任何添加劑和催肥劑,無藥物殘留,羊肉品質和風味更佳,是綠色環保畜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同時實現了資源變廢為寶,提高了循環利用率;可以避免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羊糞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大量有機肥(谷春英等,2006),培肥土壤,減少化肥施用量,減少酸化、板結現象,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增強種植業發展后勁;舍飼圈養可以有效保護草山草坡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3)本試驗未探討品種羊間的影響因素,有待在今后生產實踐中做進一步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