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敏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鄭州 450008)
仔豬斷奶后可能會發生明顯的應激反應,反應癥狀為仔豬食欲不振、頻發腹瀉、生長發育緩慢,甚至死亡,嚴重影響養豬業發展(黃登桂等,2019)。目前,一些養殖戶為了追求高效益,在飼料中違規添加抗生素提高仔豬的抗病力,但濫用抗生素會造成仔豬藥物殘留,且毒副作用增強,嚴重威脅仔豬安全(王漢星等,2020)。因此,尋找安全、環保的綠色添加劑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乳酸菌是一種由體內乳酸糖類發酵的綠色益生菌,廣泛存在于動物腸道內,可保持腸道菌群平衡,從而提高機體免疫機能(崔藝燕等,2020)。研究發現,乳酸菌是一種常見的益生菌,安全、穩定性強,具有提高動物的生長性能,改善腸道內部菌群結構,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等作用,顯著改善動物免疫機能(崔藝燕等,2016)。盡管乳酸菌在畜牧中的應用比較廣泛,但有關乳酸菌作為飼料添加劑在仔豬上的研究較少,本文研究飼料中添加乳酸菌對仔豬生長性能、免疫功能和腸道菌群的影響,為仔豬飼料中乳酸菌的合適添加量提供理論依據。
1.1 試驗材料 乳酸菌、玉米、膨化大豆、花生、礦物質預混料均在安琪酵母飼料有限公司購買,仔豬來自于當地養殖場。血清測定試劑盒采購自武漢賽維爾科技有限公司。
1.2 主要試劑與材料 豆粕、氫氧化鉀(10%,1 mol/L)、醋酸(10%,0.5 mol/L),硝酸鈉溶液,氯化鈉,乙醇。
1.3 試驗設計 試驗仔豬均來自試驗基地養殖廠。將360只30日齡、體重相近(約6.59 kg)的健康無傷的斷奶仔豬隨機分成6組,每組3個重復,每個重復20頭仔豬,對照組仔豬飼喂基礎飼料,試驗組在基礎飼料基礎上添加不同添加水平(0.25%、0.5%、0.75%、1%、1.25%)乳酸菌,飼養周期為35 d。
1.4 飼料配方設計 以乳酸糖、玉米、膨化大豆、花生為仔豬基礎飼料。試驗飼料成分如表1所示,參照《豬飼養標準》(NY/T65-2004)配制基礎飼料。

表1 基礎飼料成分和水平
1.5 飼養管理 正式養殖試驗開始前,對豬舍環境進行及時清理,保持內外環境整潔,干凈清爽,對豬舍進行及時消毒,及時清理糞便,內外通風處理。飼養期間,仔豬每天定時投喂適量餌料,每天3次,根據仔豬當日采食狀況來調整餌料,及時記錄仔豬養殖情況,保持豬舍通風良好,定期消毒。
1.6 生長性能指標 飼養試驗結束后,對仔豬斷食24 h,仔豬空腹稱量其初體重和末體重,依據相應公式計算仔豬生長發育的相關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料重比=動物飼料中總投喂量/動物飼養期間增加的體重;
增重率/%=(動物生長后總體重均值-動物生長前的體重均值)/動物生長時間×100;
日采食量=動物采食總量/飼養天數。
1.7 免疫指標測定 飼養試驗結束后,將仔豬禁食24 h,對仔豬靜脈處采血10 mL,分別加入對應熒光標記的單克隆抗體,依次加入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的全血中孵育20 min,再加入紅細胞裂解液常溫離心后取上清液,及時放入4℃冰箱保存。采用相關酶聯吸附試劑盒測定免疫球蛋白A,補體C3和M,檢測方法參照試劑盒說明書。
仔豬飼養周期結束后,選取3只健康的仔豬進行靜脈采血10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源于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檢測仔豬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
1.8 腸道菌群測定 收集仔豬糞便,定量稱取1 g,將其放入無菌操作臺上進行操作,放入培養皿進行大量培育,采用微量稀釋法進行測定仔豬糞便細菌的含量。
1.9 試驗數據分析 本研究所有的試驗數據均采用excel表格記錄,采用SPSS 22.0版本軟件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乳酸菌對仔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0.75%組仔豬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1%、0.5%和0.25%組仔豬的末重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隨著飼料中乳酸菌添加水平的升高,仔豬平均日增量、日均采食量先上升后下降,0.75%組仔豬的平均日增量和日均采食量達到最大水平,分別為478.2 g/d和791.47 g/d,顯著高于其他各組和對照組(P<0.05),0.5%和1%組仔豬的平均日增量和日均采食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飼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乳酸菌對仔豬料重比無顯著影響(P>0.05);在各飼料添加組中,0.75%組中仔豬的腹瀉率最低,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1%組仔豬的腹瀉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飼料中添加乳酸菌對仔豬的生長性能的影響
2.2 乳酸菌對仔豬免疫指標的影響 由表3可知,在所有試驗組中,0.75%組仔豬的免疫球蛋白A和M含量達到最大水平,為497.25 mg/mL和0.68 mg/mL,顯著高于其他試驗組和對照組(P<0.05),0.5%和1%組仔豬的免疫球蛋白A和M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在所有試驗組中,0.75%組仔豬補體C3含量迅速上升,達到最大水平,為9.94 mg/mL,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0.5%和1.25%組仔豬補體C3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飼料添加乳酸菌對仔豬免疫指標的影響 mg/ mL
由圖1~3可知,隨著飼料乳酸菌含量不斷增加,仔豬IL-6含量先下降后恢復正常水平,0.75%組仔豬的IL-6含量最低,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仔豬IL-8含量先下降后上升,1%組仔豬的IL-8含量最低,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仔豬TNF-α含量一直處于下降水平,1.25%組仔豬的TNF-α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圖1 不同添加水平的乳酸菌飼料組中仔豬IL-6含量
2.3 飼料中添加乳酸菌對仔豬腸道菌群的影響由表4可知,隨著飼料中乳酸菌添加水平的不斷增高,試驗組仔豬大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含量與對照無顯著差異(P>0.05)。

表4 飼料中添加乳酸菌對仔豬的腸道菌群測定的影響

圖2 不同添加水平的乳酸菌飼料組中仔豬IL-8含量

圖3 不同添加水平的乳酸菌飼料組中仔豬TNF-α含量
3.1 乳酸菌對仔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乳酸菌是一種益生菌,能有效抑制有害菌群,增強有益菌活性,從而增強消化功能(李蕎蕎等,2019)。在本研究中,0.75%組仔豬末重和平均日增重量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飼料中添加合適水平的乳酸菌將會顯著提高仔豬生長性能,從而促進仔豬生長發育。李杰欣等(2020)試驗發現,飼料中添加適量的乳酸菌將會顯著提高肉雞生長性能,其日增重和采食量顯著提高;王蔚等(2019)研究發現,飼料中添加適宜水平乳酸桿菌能顯著提高仔豬末重和日增重,促進仔豬生長發育,顯著提高飼料利用率,有效降低腹瀉率。在本研究中,隨著飼料乳酸菌添加水平的不斷上升,0.75%組仔豬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顯著上升,達到最大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飼料添加適宜水平乳酸菌(0.75%)會促進仔豬增重,促進其生長發育。
本研究評估不同水平乳酸菌對仔豬料重比無顯著影響,在各飼料添加組中,0.75%組仔豬腹瀉率最低,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飼料中添加合適水平乳酸菌將會有效降低仔豬腹瀉率,從而提高仔豬免疫機能。其降低仔豬腹瀉率的主要原因是乳酸菌的穩定強,適應腸道內部環境,提高腸道內消化酶的活性,促進腸道消化吸收和有益菌的增殖,從而有效降低有害菌群含量,維持腸道菌群健康,從而有效減少腹瀉的發生。
3.2 乳酸菌對仔豬免疫指標的影響 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M是動物血清中抗體的有效成分,是反應機體免疫反應情況的重要指標(林裕龍等,2020)。補體C3參與機體內的免疫應答反應和炎癥反應。本研究所有試驗組中,0.75%組仔豬的免疫球蛋白A,M和補體C3的含量達到最大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飼料中添加適量乳酸菌可顯著增加仔豬免疫球蛋白A,M和補體C3的含量,從而顯著提高仔豬免疫力。
IL-6、IL-8和TNF-a是一種常見的炎癥因子,反應機體內炎癥因子的重要指標(陳國陽等,2020)。在本研究中,隨著乳酸菌含量不斷增加,仔豬IL-6和IL-8含量先下降后上升,TNF-a含量一直處在下降水平,提示飼料添加適量乳酸菌可有效降低動物的炎癥因子含量,有效緩解仔豬炎癥反應,從而提高體內的免疫反應。
3.3 乳酸菌對仔豬腸道菌群的影響 仔豬健康與腸道內部菌群的分布范圍息息相關,腸道菌群的種類明顯影響仔豬腸道。仔豬腸道微生物處于動態平衡,機體受到外界刺激后,會導致仔豬體內腸道菌群失調,使動物出現腹瀉現象。在本研究中,飼料添加不同水平乳糖菌對仔豬大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含量無顯著影響,提示飼料中添加適量乳酸菌對仔豬大腸桿菌和雙歧桿菌無顯著影響。但其乳酸菌能有效緩解腹瀉的原因可能是乳酸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長,保持腸道內部菌群穩定,維護動物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