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新 程振理


摘要:江蘇省蘇州中學對標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要求,立足校史,確立教師發展目標;構建專業圖譜,規劃教師培養路徑;實施階梯計劃,推動教師協同共進;開展調研訪談,助力教師個性成長;精塑模型框架,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通過多維路徑深入探究,著力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品質,建設高品質教師團隊。
關鍵詞:高品質示范高中;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團隊建設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1A-0051-04
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江蘇省教育廳出臺了《關于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的意見》,在全省開展了高品質示范高中的建設,意見要求高中學校要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更加注重專業境界的提升。
江蘇省蘇州中學素以“名相辦學,名流掌校,名師執教,名人輩出”著稱,古有范仲淹、胡瑗、顧炎武、翁同龢、俞樾等名家,近有羅振玉、王國維、錢穆、吳梅等大師,還有著名學者汪懋祖、胡煥庸、呂思勉、呂叔湘、葉圣陶、顧廷龍、陳去病、胡繩、匡亞明,文藝大家顏文樑、吳作人、陸文夫,科學家李政道、錢偉長、馮端等校友。在蘇州中學畢業的校友中,迄今已有63位中外院士。蘇州中學何以名家云集、名人輩出?立足新時代又將如何提升師資隊伍建設的專業境界?為此,學校開展了高品質示范高中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與探索。
一、追溯先生之風,確立發展目標
江蘇省蘇州中學(以下簡稱蘇中)前身為創建于公元1035年的蘇州府學,府學創始人范仲淹有言:“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蘇中著名校友匡亞明亦云:“一所大學水平的標志不是看別的,而是看學校擁有教授的數量和學術水平。”近千年來,無論是府學書院時代,還是新學百余年來,均涌現出了一大批頗有建樹的“蘇中先生”,共同譜寫和傳承著“先憂后樂”“匹夫有責”的蘇中精神。
時至今日,先生之風,綿延不絕。近20年來,蘇州中學先后涌現出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45人,接踵傳承,成果頗豐。例如黃厚江老師和蔡明老師,均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政府綜合獎和專項科研津貼,不僅有學科教學研究成果,還有散文、小說等其他著作獲獎,成果影響、輻射國內多個省份和地區,成為本學科的領軍教師,被譽為“蘇中雙子星”。楊鏡如、王思儉、朱浩等一批名師,出版研究成果著作多達百部,一大批教師的多項科研成果榮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濕地文化”課程開發的研究成果,被江蘇教育省廳批準成立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研究所。
在江蘇省首批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的背景下,針對高品質教師團隊的建設,蘇州中學確立了“培養學者型、專家型、教育家型教師”的教師發展目標,旨在引領在職教師弘揚“先生之風”,不斷追求卓越,努力成為新時代的“蘇中大先生”。為此,學校借鑒“凱米斯行動研究模型”,即在“計劃—行動—觀察+反思—修訂計劃—再行動—再觀察+再反思—再修訂計劃”的優化循環過程中(如圖1),引導廣大教師尤其是優秀教師不斷提升學術境界,從學科教者成為專業學者,從教學專家成為教育行家,進而輻射、引領更多教師專業進階。
二、借鑒山水智慧,優化培養路徑
先生之風,得之山水寓乎道。蘇中先生之風,得之于“一山二池”。山即蘇中道山,原為府學諸生紀念周敦頤而建,乃是歷代學人心中的精神意象。池為春雨池和碧霞池。春雨池相傳是五代吳越王錢氏筑南園掘土壘山而成,喻義“春雨潤萬物”。碧霞池為明代學者錢德洪為紀念恩師王陽明而命名。池為一方一圓。寓意“無以規矩,不成方圓;智圓行方,立德鑄魂”。山水相濟,自然之道,亦有“差序水波,圈層潤澤;耕道得道,學山至山”等寓意。
先生之風,如仰高山,欲流之遠必浚其源。為切實開展好高品質教師團隊建設,蘇州中學通過“道山”喻義“德能夯基”,筑實每位教師品德修養與教學技能之基石;借鑒“水之長流”實施“階梯計劃”,扎實做好新聘教師、入職教師、青年教師、骨干教師、領銜教師和學科名師等各成長階梯培養工作;融合“山水相濟”設置“動力系統”,切實以學校的各類師培項目系統,帶動教師的個人學術進階,全面實施教師梯隊滾動培養工程;以“聚焦問題—行動改進—問題反思—經驗萃取”的“結構化”運行方式,全方位構建教師專業培養圖譜,全過程規劃教師學術進階路徑。
一方面,學校通過政策學習、會議培訓、專家報告和實地參訪等方式,引領教師領會“道山精神”——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終身學習、為人師表,深度熔鑄“高品質師德”。另一方面,學校圍繞課堂教學、課題研究、課程開發,引領教師“閱讀一本好書、打磨一堂好課、命制一份好卷、參加一項比賽、研究一項課題、撰寫一篇論文”,以此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交流能力、研究能力、引領能力,努力追求“師能高品質”。甚至在師資源頭上,也嘗試招聘更多綜合性大學、非師范專業優秀高端人才,通過“優選塑能、校情適應、跟崗見習、導師引路”等方式,先期培養,預培“師能”,切實做好高品質教師團隊建設的源頭工程。
三、分層分級培養,推動協同共進
為了分層分級做好高品質教師團隊建設工作,蘇州中學充分利用歷代先生資源,包括63位中外院士校友資源,密切聯系在高校任教的蘇中校友以及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與在職數十位名師,共同打造“分層分級,協同共進”的“成長圈”,努力構建以“紫陽學術”為核心的“教師書院”,引領教師 “登山”“進階”。
對于入職前3年的新教師,蘇州中學每年均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青藍結對”沙龍活動,持續講好“師傅和徒弟的故事”。既有儀式,也有座談;既有專題培訓,也有各類比賽。對于骨干教師的培養,始終將實踐與研究擺在重要的位置,努力為他們構建學習與合作平臺,致力于打破名師專業模式中的“單一向度”問題,將教師的自我提高與名教師協同共進結合起來,有效發揮名師團隊的“共振”價值。此外,還通過《紫陽學術》《南園小窗》《道山論道》等刊物平臺,激勵年輕教師潛心科研、學術成長。教師通過自我學習、自我反思,開展教育研究,撰寫相關論文,彰顯了積極主動發展的意識,為建設高品質教師隊伍提供了充分的動力保障。
學校還設計了“在職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青年拔尖人才、市名師和學科帶頭人”等階梯人才發展計劃,成立了由蘇教名家、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領銜的多學科名師工作坊,以及青年拔尖人才、大市名師和大市學科帶頭人等主持的教師發展共同體。通過新進教師與骨干教師結對、青年教師互助成長、骨干教師目標考核、領銜教師開展科研引領、學術指導等途徑,對教師隊伍進行分層管理和培養。
四、開展調研訪談,助力個性成長
學校先后在教師中開展了針對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教育理念、自我發展意愿與發展條件期待的調研訪談,發現不同層級的教師呈現出了基于共性成長的需求差異性。
如適應期與成長期的教師更期待教學設計、案例分析等教學實踐指導,對提升班級管理水平亦較為關注。教齡5年以內的教師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熟悉教材與學生,故將自身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積累經驗以形成自身教學風格擺在首要位置。而精進期教師大多教齡接近10年,長期的教學經驗積累與反思為其實現高質、高效教學以及維持有序、和諧的教育教學秩序奠定了堅實基礎,因而這一階段的教師明顯表現出進一步學習現代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論的意愿,更加側重以教育理論來優化、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
各發展階段教師自我發展意識的強弱與具體表現也具有差異性。適應期教師的自我反思、自我學習與開展教育研究的需求強烈,實踐成果的撰寫意愿相對不明顯。成長期與穩定期教師進一步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意愿強烈,同時這兩個階段的教師表現出較高的撰寫相關論文的高自我期待。精進期教師加強反思、以教學實踐自省驅動下一步教學的需求明顯,在形成個人教學風格與個人魅力之后,深度透析自身教學實踐的意愿更加突出。
針對不同階段教師發展的期待與需求,學校分別召開專題研討會,制訂出臺適應每個階段教師期待與需求的提升方案,通過聘請專家開設專題講座、開展專題教學課例研討會、各級各類課題研究分享會、著名期刊主編見面會、專業成長案例分析會、名師名家學術思想報告會等多樣形式,為各階段教師問診切脈、解決疑難,并為他們搭建平臺、拓寬渠道、優化路徑,滿足各階段教師專業進階的內在需求。
五、精塑模型框架,提升專業素養
“外鑠理論”認為,教師在發展成長過程中是依據一定的次序更迭的,教師的發展需要依靠外在力量,包括環境與他人、學校教育與訓練等作用。與此同時,“個人成長主動性理論”又提醒我們,成長個體具備有意識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傾向,既有認知傾向,也有行動傾向。為此,在高品質教師團隊建設的實踐中,蘇州中學依據“外鑠理論”和“個人成長主動性理論”,從環境到個人,從目標到行動,從機制到實踐,從考核到評價,形成“外鑠內省,雙圈循環”的動力模型和培養框架(如圖2),引領教師借助學校的培養平臺,著眼對改變的準備、計劃性、利用資源和主動的行為四個維度,有意識地提升和完善自我。
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積極主動的發展意向與行動是實現教師專業提升、優化教師隊伍結構的內生動力。教師主體的自覺成長意識與訴求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前提,是促進個性化、創新性教學實踐與研究的不竭動力。其中增強教師職業認同、養成自我發展意識并提升自我效能感,對激發教師專業發展活力不可或缺;積極主動更新理論知識結構,展開自覺的教育教學反思,參與教師間交流的學習,為推動專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教師的專業發展也離不開學校機制平臺的孵化。為激勵教師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蘇州中學每年均針對教師科研項目劃撥專項資金,用于對科研獲獎和著作出版的全力支持和獎勵激勵。在大批資深名師的影響和引領下,在“目標、行動、調節、提升、考核、評價”的培養機制下,通過科研課題學術引領,蘇州中學新生代名師程振理、徐飛、張蘭芳、陳野、徐惠、徐菲、王羽等茁壯成長,潛心研究蔚然成風,專業論文發表、專著編著出版、各類成果獎項等,均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學校還設有專項獎勵資金,為出版新著的教師召開新書發布會,通過學術沙龍、新書課堂、現場互動、媒體連線等多渠道,積極宣傳和推廣教師的科研著作成果。切實立足“視野、意識、能力、行動”,通過“德能夯基”、“階梯計劃”和“動力進階”,助力更多教師收獲科研成果,提升專業素養,擴大專業品牌影響力。
蘇州中學高品質示范高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證研究,切實立足新時代要求,通過多維路徑深入探究、著力提升教師專業品質,提升了師資隊伍建設的專業境界。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