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郁朝
摘要:在數學的學習中,學生要學習很多的內容,并且也在雙減的政策下、要求教師轉變教育思想,靈活利用教育方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在緊張的氛圍中,掌握良好的學習技巧,在數學知識中發揮自己的優勢與能力,下面就來具體討論一下,關于雙減背景下職業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數學;教學途徑;策略思考;職業高中
數學學科學習并不容易,為了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高效的學習知識,課后能夠認真訓練自己的能力,讓數學學習不再困難,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會慢慢減輕,本人對教育提出了以下的看法。
一、簡化數學思路呈現的步驟
在職業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不同章節的數學知識所考察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教師在設計教學方面,為了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提升大家的學習效率,需要根據考察程度的側重點展開設計,不同的單元可以展開不同的教學設計。前期基礎建設的時候,要先以基礎的數學概念知識為核心展開。
比如:第一單元集合與充要條件,基礎知識點都需要教師重視起來,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夯實基礎之后,他們的課業負擔會有一定的減輕,他們在做作業方面的時間可以大大減少。學生在初次接觸這個知識點,他們可能在第一次理解上存在問題,這個時候可以從基礎原理進行,尤其是對于集合的概念上,教師可以轉換學生們的思想,與初中的集合展開具體的回憶,有了前期的準備工作,再來帶入具體的知識點,一般來說練習題都是比較抽象的,與知識點的銜接可能不能那么緊密,所以這個期間的知識點鋪設極其重要,并汲取其中的重點,尤其是在教師講解知識點的時候,要簡化數學思路呈現的過程,很多教師在呈現數學思路講解上,都會選擇花里胡哨的形式,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并且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可以作出一步的簡化。在思路呈現上,教師可以先做出思想啟迪,然后直接利用多媒體直接呈現,讓學生有緩解過渡的時間,最后完全吸收這些內容的知識點。
二、專項題目設計,提升知識吸收
雙減政策下,要讓教育回歸學校,可以讓學生在學校汲取知識,減少課外補習這種壓力感,這就要求教師不光要重視基礎,也需要對學生提供一些專項的能力拔高,讓學生可以在學校得到技巧訓練,那教師要設計不同專題的內容,利用這些專題訓練學生,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記憶,得到互通性的聯系。
比如:在學習完不定式整個單元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開始展開專項題目設計,很多學生在解決不定式方面計算能力有很大的問題,為了鍛煉他們的計算能力,以及對題目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關的內容,題目不需要太多,適量即可,要求學生可以高質量的展開問題解決。要知道不定式的考察內容,一般會跟函數結合在一起,函數是一個重點的章節,在學習這一單元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利用這樣的形式,展開專項訓練。函數的專項學生可以從掌握函數的性質開始,在慢慢過渡函數的圖像問題。在設計專項題目上,數學題量可以控制在一道,這一道題目可以設計為一道大題,提前讓學生適應大題的詢問方式,讓學生去感受其中的內容。一開始就去訓練學生對解決大題的思路,學生研究得越深,他們就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與此同時他們對數學解題技巧的掌握也會更加豐富。
三、強化對學生做題思路的講解
與此同時,課后服務也需要體現在平時的教學內容之中。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要讓學生了解學生在哪一部分得到訓練跟強化,并可以提供相對應的講解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完美的題目講解,讓學生擁有清晰的解題思路,他們才會從中得到解決數學的技巧,完美體現雙減政策的要求。
比如:在研究函數方面的練習題的時候,先來確定函數設計的內容,再來為學生設計題目,為學生提供習題練習,讓學生在課后完成,不管會不會,都需要展現出學生自己的思路。最后由教師收集大家的作業,做出一定的批改,去了解大家對習題的理解,在函數運用中,所考察的內容大多是以二次函數為重,講解之前,教師可以帶領大家先回顧二次函數的圖像,以及相關的性質。等到講解的時候,先來帶領大家重新集合信息,從信息入手,再來確定圖形的繪制,每一步驟教師都可以投放在黑板上,當學生沒有思路的時候,教師需要慢慢引導,語言的鼓勵必不可少,慢慢去回憶和推敲,這個時間的講解極其重要,課后服務是雙減政策下必不能少的環節,一定要重視課堂的知識講解,尤其是在作業方面,當學生高質量完成作業后,專業的講解必不可少。因為詳細的講解,可以讓學生擁有完美的思路,對他們當時做作業的思考可以進行補充,技巧的形成還是需要這樣的奠基,減輕負擔從題目批改跟講解做起,那么才可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凸顯出育人的本質。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育方面,教師一定要重視基礎夯實,與此同時也要注意留作業的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得到知識的講解,課下可以得到訓練,這樣的話學生才可以完美地吸收并駕馭知識。
參考文獻:
[1]李翠紅.提升職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對策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3):174-175.
[2]陸桂珍.提高職業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3):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