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軍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推進下,以往的人才培養標準發生了切實的改變,分數成績已經不再是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促進學生能力的全方面發展才是教育的主流發展趨勢。在初中科學概念的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讓概念教學能夠不再是單一的理論教學,還要給學生帶來新鮮感。為了保證初中科學概念教學的質量,教師需要把握好科學教學的關鍵問題與核心問題,在此基礎上開拓進階教學新范式,打造全新的科學概念教學模式。
關鍵詞:初中科學;概念進階;教學范式;創新研究
引言: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其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通過深度學習來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確保素質教育能夠科學高效的開展。深度學習值得是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科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體系,將所學習的知識進行遷移,從最開始的基礎知識學習逐漸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實現思維的進階。初中科學概念進階教學范式的創新就是為了引導學生最終實現高階思維,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實踐創新的能力。深度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需要通過創新概念進階教學方式來實現。
一、指向問題解決的初中科學概念進階教學新范式
問題解決式的初中科學概念進階教學新范式顧名思義就是以問題作為核心,給學生放置到一個特有的情境下,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啟迪智慧、拓展思維、提升能力,以此為核心展開全面細致的思考和分析,讓學生能夠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促進學生走向深度學習的基礎條件。在初中科學概念進階教學中,教師對于問題解決范式的應用需要保證問題具有三個條件:一是要確保學生對問題感興趣,二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設計問題,三是問題解決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問題和學生為核心。并且遵循啟發性、邏輯性、遷移性的原則。
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學中,可以設計聚焦挑戰性的問題,將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光合作用現象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充分思考,分析其現象中與光合作用有關系的內容。接下來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展開思考,將其與新知識進行整合,并且將整合后的知識遷移到實際生活中,解決教師之前提出的問題,從多個角度展開分析,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將問題解決。
二、指向任務驅動學習的初中科學概念進階教學新范式
任務驅動也是促進學生走向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顧名思義任務驅動就是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任務,以任務的形式來驅動學生的實踐動力和學習熱情,把學生置于一個比較復雜的情境中,通過完成真實任務來理解任務中的知識點,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架構。比如教師可以根據“ARCS”動機設計模型來將一些不確定的問題投入到教學中,以此來激發學生主動完成任務的積極性,發揮任務驅動的價值和作用。在任務驅動學習的概念進階教學新范式的設計中要遵循挑戰性、連貫性、聚焦性和深度性的原則。
例如:在“杠桿”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呈現生活中的杠桿實例,并且將常見的和不常見的都整合到一起,讓學生能夠對其產生探索的欲望。接下來教師可以將任務進行分解,引導學生按照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方式來完成,并且要以小組合作為主要模式。學生通過層層遞進的任務難度可以逐漸樹立其自信心,讓自己的思維逐漸得到拓展延伸,讓科學概念進階教學在的深度和廣度有所提升。與此同時教師要不斷給予其鼓勵,這樣學生能夠逐漸走進“杠桿”原理的深處,體會和理解更深層次的科學知識。
三、指向項目學習的初中科學概念進階教學新范式
項目學習也是初中科學概念進階教學新范式的一種主要模式,在這一范式下學生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拓展自己的思維,圍繞一個科學主題來展開項目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獨立思考能力。項目式學習法教師要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環境、學習目標等因素的基礎上來進行有效設計,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親身參與達到幫助學生拓展技能、構建知識體系的教學目標。項目學習概念進階教學新范式的設計要遵循整合性、聚焦性、合作性的原則。
例如:在“制作簡易吸塵器”的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吸塵器的工作原理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入本次項目學習的概念,接下來給學生布置具體項目任務,制作評價量表,將學生的科學實驗過程清晰地體現出來,拓展學生的問題思維,讓學生將科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相結合,有效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散。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實踐研究證明問題解決、任務驅動和項目學習是初中科學概念進階教學范式創新的有效途徑,為此教師要針對這三點展開全面的研究,以多元導向為核心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強化學生對概念的學習,并且提高實踐操作的能力,樹立科學嚴謹的思想態度,逐步引領學生走向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 陳鋒. 初中科學概念進階教學范式的創新研究[J]. 教育參考(3):7.
[2] 董菲菲. 初中科學概念教學范式創新探討[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8, 012(0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