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慶紅
關鍵詞:高中政治;社會責任;時事熱點;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6-
年輕一代的高中生是否具社會責任感,是直接影響著祖國的前途和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時事熱點又是結合課本內容教學的一大素材,所以如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學習時事便是高中政治課教育中的重點。
一、什么是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具體點說就是社會并不是無數個獨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概意思是說,國家天下的興盛與衰敗,是每一個老百姓的責任,而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中國就是天下,國家的每一件事情都應該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高中是學生從青少年時期進入成人階段,但是心智依然還不夠成熟,各個方面也都還存在不足之處,因此在高中時期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師可以通過隱性課程來展開教學,其中包括相關的課外讀物、報刊資料等,使學生在熟悉的事物當中學習政治知識,充分挖掘出教材內容中社會責任感的元素,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與引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環境氛圍中達到提升社會責任感與發展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
可將教材當中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起來,建立起有效的聯系,再通過開設實踐課題,或者組織實踐活動的方式,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體驗和形成責任意識來提高學生的責任素養。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積極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的豐富教學方法,采用討論、辯論、演講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可以讓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參與課程學習,對具體的課程問題展開探索,將社會責任感的元素融入其中,可促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提升社會責任感并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學生能在輕松、愉悅地狀態中進行學習。
三、教師的榜樣作用。
教師作為學生的教學引導人,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學目標中,應當以身作則地為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榜樣作用,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做到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并充分的尊重到每一位學生,給予學生們足夠的關愛和尊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用自身的語言和行為來影響學生。
在教授課本知識內容時,可以用自身的語言和行為來影響學生,也可以在課堂上穿插一些優秀人物的事跡來教育學生,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社會責任感的含義,并開始進行自我激勵,提高自身的素養,還要將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與觀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核心素養。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類活動是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更是發展學生多元化智能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講解教材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還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鞏固好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內容,從而有效的培養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在開展活動時,教師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再充分的結合教材制定出合適的教學方案,進而推動政治教學的順利進行。
四、時事的運用。
在一段時間內,中國內外所發生的大事件就是時事,它在高中政治學習的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時事能豐富課本中的內容并擴充書本知識,傳統的課本知識本身就缺乏時代感和新鮮感。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師的教學重點多放在如何幫助學生掌握答題技巧,而很少涉及讓學生加強對時政要聞的了解學習,導致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政治時不講究方式方法,習慣行性的死記硬背,遇到材料時不懂分析,在答題的時候照搬知識點,沒有自己的一個清晰的思路,這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的知識面不夠,難以將書本上抽象的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如果此時教師再一味地進行強迫式教學,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如果能將時事內容與課本上的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就可以有效的解決這種問題。
高中政治課程的知識量較大,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很多種影響因素,導致高中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無法對每個案例進行精確記憶。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時事政治的有效滲透,引導學生在平時多關注政治熱點問題,關注國家發展和民生等問題,讓學生在了解時事政治的基礎上,規范好自身的言行舉止而來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強化自身政治范疇中的責任感、使命感。
總而言之,時事在政治教學中尤為重要,它能有效的解決高中政治課堂枯燥、乏味的氛圍,培養高中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是重中之重,是學校乃至全社會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姚廣龍.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文理導航(上旬),2021(11):68-69.
[2]高延峰.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J].吉林教育,2020(09):31.
[3]韓志雄.淺談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1(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