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
語文能力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基礎,作文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清楚地知道: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是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定的層面,以適應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一口難言,尤其是對于初中城鄉結合部的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
問題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六冊課本,每冊八單元二十多課。然而寫作知識和作文訓練較少,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教師多年教學的習慣形成其定勢思維及做法,如今日益顯出其不適應性。
問題之二:源于教師。教師首先苦于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后 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或多講,或少講,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往黑板上寫出,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自流、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語文大綱規定:“作文每學期不少于八次,并經常進行片斷訓練。”如此少量的作文訓練又如何能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絕大多數教師仍較重視閱讀課而輕視作文課。每學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數教師只勤于講課文,一學期兩次考試,應對各種檢查。作文教學嚴重失衡是學生作文能力不強的直接原因,也是學生作文難的原因之一。
問題之三:源于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學生多數來自農村,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語文基礎較弱:語言詞匯單薄,駕駛語言能力不高,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布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
總之,面對種種境況,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應如何走出困境呢?針對問題,尋求對策。
一、內容不畫地為牢,真情實感最好
寫作猶如一次心靈的旅行,應該是愉快的、自由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真情實感的空間。以《散步》《秋天的懷念》兩文為例,只有將那些融入自我體驗和感悟的真人、真事、真情變成流淌于筆端的文字,才能被讀者接受和認可,才能使文章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學生在朗讀、學習的過程中,很受啟發。
其次是鼓勵學生敢說真話。然而我們有時候總愛要求學生報“喜”不報“憂”,說“好”不說“壞”,往往把學生發自肺腑的心里話當成反面的、不健康的東西,結果不僅傷害了學生的自尊,而且讓他們寫出來的作文只能是空話、假話、大話。
二、指導不高談闊論,具體有效即可
說起作文指導,許多時候我們往往把作文的技巧講得頭頭是道,范文品得津津有味,學生記的一條,聽得云里去霧里來。結果動起筆來腦子空空,找不到寫作的源頭活水,那么老師該怎樣解決呢?我個人認為:首先教師在指導前要充分準備,把握準本次作文的訓練目標和重點,做到有針對性的指導,不要求一次作文就必須做到盡善盡美。然后在批改時要針對學生習作中出現的共性問題作好記載,客觀公正地分析原因,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和個別成功的地方在評講時進行比較,讓學生從具體的語境中去取長補短,從而學得作文的技巧。比如說讓全班同學寫一次集體活動,同樣的素材,可能有的寫得具體生動,有的卻干癟無味。我們在批改時就可以通過摘選學生習作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文片斷,進行兩兩對比,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比較,去感悟,其效果遠比在老師在學生作文本上寫上一句無關痛癢的“不具體、不生動”之類的評語要實惠得多。通過這樣的作文評講課,學生不但可以獲得系統而完整的寫作要領和能力,而且還可以學得一些實用的批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另外,鼓勵教師寫一篇作文為學生示范引路,這樣不僅可以把自己成功的寫作經驗推及到學生身上,更好地把握住學生寫作的脈搏,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可以身臨其境地掂量一下本次習作的難點,感受一下寫作的樂趣。
三、訓練不集中突擊,細水長流為妙
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我們很多時候只是滿足于完成教材規定的單元作文(大作文)訓練任務,往往忽略了平時的小練筆。說起課堂上的小練筆,應該說是當前作文教學的一條成功之路。小練筆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小”。在內容形式上多樣,可以是一次課堂上的續寫,可以是一個活動的小結,也可以是一個三言兩語的片斷;在表達方式上靈活,可以是敘述,可以是抒情,也可以是議論。另外,學生心理上的壓力也會小一些。比如:本節課我布置了一個小作文,題目:《我發現_____》,讓學生現場組織材料。一個學生寫的是《我發現了親情的可貴》,一個學生寫的是《我發現了媽媽的好習慣》,同樣都是寫親情的,但兩兩比較,會發現后者選取的材料更加生動、新穎、更能取得大家的共鳴,而前者的材料很普通。在現場作文的比較下,學生自然會對材料的選取更加用心。所以,我們平時的作文應該把讀與寫有機結合,平時小練筆(小作文)與單元訓練(大作文)雙管齊下,細水長流去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文教學之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因為道路難走而避重就輕,敷衍了事,更不能為了應付考試。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加強平時積累,通過腳踏實地的訓練,去解開作文教學的死疙瘩,享受習作課帶來的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