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璇
摘要: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更多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知識,在德育教育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幫助小學生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這樣才能為小學生以后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德育視野;信息技術;小學課程
引言
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向社會輸送更多的綜合性人才。在德育視野的背景下,小學生僅僅具有良好的學習成績是遠遠不夠的,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道德品質。因此,教師在德育教育的背景下開展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要格外重視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小學生能夠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長時間維持一種習慣,就會形成人的性格。因此,在德育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要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為以后的成長打好基礎。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從多個方面共同培養,才能使小學生的行為得到規范。
教師在開展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活動時,學生最主要的互動場所就是在計算機教室,教師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就可以從計算機教室開始入手。例如:小學生在進入計算機教室之后要及時帶上自己的鞋套,在計算機教室上課時要保持教室的衛生,不要在計算機教室吃東西,下課后小學生在離開自己的座位之前要將自己的桌椅和電腦擺放整齊等等。教師要將這些行為規范全部貼在教室最顯眼的地方,這樣才能對學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另外,教師還要規范自己的行為,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例如:教師要將自己講臺上的物品擺放整齊,定期的督促小學生打掃計算機教室的衛生,促使小學生能夠養成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及時對小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由于小學生的性格還不夠穩定,非常需要外界給予相應的肯定,所以教師在督促小學生的同時,還要及時對他們進行表揚,才能激發小學生自我完善的動力。[1]
二、利用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德育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規范學生的行為,強化學生的自控能力,具體表現為:學生要充分具備網絡安全意識,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瀏覽網絡,自主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觸犯到行業規范,確保自己信息安全的同時也不能將別人的信息進行泄露。雖然信息技術營造了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是教師仍然要在虛擬的世界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為了引導小學生嚴格按照相關的規范使用網絡,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一些與網絡病毒相關的資料。如“熊貓燒香”就是非常厲害的一種病毒,無論是在傳播的過程中還是病毒的侵入都很難做好預防,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介紹這種病毒對網絡環境帶來的危害,幫助學生加深對網絡病毒的了解。然后教師還可以向小學生介紹一些網絡病毒的主要特征、網絡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以及如果做好網絡病毒的防護工作等等。最后,教師還要引導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運用守則,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遵守信息技術規則的網絡用戶。在德育教育的背景下培養小學的信息網絡的責任感,不僅僅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同時也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充分認識到網絡規則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小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
三、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完善,所以很難將教學內容全部理解透徹,有時雖然教師已經將教學內容作出了詳細的講解,但是小學生仍然處于半懂半會的狀態。在德育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合作學習,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還能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2]
例如:教師在帶領小學生學習表格的教學內容時,主要的教學內容是幫助小學生掌握如何合并單元格和創建新的表格,雖然這些內容從表面上看非常簡單,但是有些小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很快就能得心應手,有些小學生卻很難自主完成。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小學生嘗試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鼓勵小學生相互之間進行分享和交流,這樣學生就能彼此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并且還能在分享的過程中相互幫助,促使所有的小學生都能得到提升。小學生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困難,教師通過合作學習的方法鍛煉小學生的合作能力,就可以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站在德育教育的角度而言,小學生如果遇到了困難,要及時請求別人的幫助,但是如果有機會幫助別人,也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小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還能強化小學生的情感意識。
總結
總而言之,在德育教育的視野下,教師在開展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樣才能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能力,并且還要將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元素進行深入挖掘,這樣才能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夏紅軍.信息技術課中的德育滲透:基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隱性德育課程資源的建構[J].江蘇教育,2017(18):68-70.
[2]李發利.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德育滲透實踐與探索:“接收并回復電子郵件”教學設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