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攀
在一次活動中,一位老師談起上課,有次上一節數學課,因充分調動了學生,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開心,興趣盎然,教室里很熱鬧。巧的是,隔壁上課是位領導,下課后,對他說了一句話:你是怎么上課的?言外之意是組織教學不好,這位老師聽了,不由得啞然。
領導的這句話從另一方面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數學課堂究竟該是什么樣子的?視安安靜靜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還是放開學生手腳,激活他的思維,鼓勵他們交流“動”起來?
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端坐的學生,主講的老師,安靜的課堂。認為這是由利于學生的良好的教學秩序,在課堂常規中還這么規定上課不許講話,不許交頭接耳等。那么,安靜的課,就一定是好的嗎“動”就不好了嗎?
課堂氣氛的“動”與“靜”,是師生教學活動的外在表現,傳統的課堂教學,重知識,重講授,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記,練。這樣,課堂氣氛必然井然有序,靜而不亂。而現代教育的理念重要內涵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課堂教學所關注的是人。而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注重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心里環境。充分調動學生,使其動起來,展示自己的思維力,想象力和創新力,親身參與學習實踐,獲得親身的體驗和感受。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與教師交流,研討,大膽與學生交流,提出自己的構思。從人的發展出發,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體能動性,這樣的課堂必然是“動”甚至有些“亂”的。
課堂上激活思維,配合以各種器官協調運用,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發展學生能力。所以,傳統的只要“靜”而不要“動”是沒有走出重知識而不重育人的圈子。
一從心理成因看,“動是學生的天性”。
小學生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沒成熟,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同時注意力易分散,興趣難以持久,讓他們長時間靜靜的去接受老師傳授知識和技能,本身就違背了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客觀規律,那單一的刺激易使學生疲憊,而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合理安排課堂組織形式,允許學生合理的交流,是一種很好的課堂調控。
動”與“靜”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每一階段的“動”與“靜”都要達到一定的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目的明確的“動”“靜”安排才是有效的“動”“靜”搭配。其次“動”與“靜”必須有嚴密性,兩者的輪換交替必須是同步進行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科學的組織,每一環節緊密銜接,盡量避免全“動”或全“靜”(考試課除外)。
動”與“靜”有著相對的穩定性,他們功能的發揮,取決于學與教行動上的協調一致:
1、“動”“靜”結合,張馳得當
就新課程標準而言,對于數學課堂教學的要求更多是“動”,而這個“動”又是相對的,也需要“靜”。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學節奏密而不疏,學生就因長時間緊張造成疲勞,產生抑制。再加上數學學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學生往往感覺到乏味、單調、枯燥。所以,教師要針對數學學科和學生好奇、好問的特點,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富有挑戰性氛圍的同時,還要注意復習舊知識,新課的導入,訓練形式的轉換,教學中的過渡和銜接時,教學活動的應力求“動”,使得簡潔、明快、緊湊,讓學生不感到拖沓,不感到厭煩,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但是如果盲目追求“動”,學生的各種感觀難以對其充分感知。容易使學生的思維跟不上教學的進程,思維無法拓展,造成“消化不良”,效果適得其反。如果全“靜”,教學節奏勢必疏而不密,學生就因過于松弛分散了注意力,則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并且阻礙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有效把握教學內容和目標,恰當分配時間。若教學目標難達成時宜“靜”,且緩而不松,若教學目標易達成時宜“動”,快而不虛。“動”“靜”結合,多層次、小臺階分步訓練?!皠印钡臅r間要扣準,“靜”的時間要適當,“動”“靜”輪換時間要力求準確。這樣的教學節奏,高低起伏,張馳得當,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如教學《統計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師請學生仔細觀察一段錄像,然后要求學生把經過的各種車輛記錄下來。觀看一遍之后,學生根本不能記錄下來,教師趁勢要求學生討論如何解決問題,學生馬上提出建議:幾人合作,每人記一種。這時學生立即組成四人小組馬上就開始分配任務。
當教師放完第二遍后,所有小組都統計好了,每人都順利完成自己的任務。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舞臺,作為學生,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地融入角色,在這個舞臺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展現出自己。
2、“動”中求“靜”,“靜”中求“動”
若教學目標偏重知識傳授,教學難度較大,學生基礎水平較低,則多“動”(講授、談話等);若教學目標偏重于技能訓練,能力培養,教學難度偏小,學生基礎較好,則多“靜”(討論、直觀教學、作業練習等)。什么是“動”中求“靜”呢?從講授到作業練習,教師活動范圍遞減,學生活動范圍遞增。所以在直接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主人翁地位,從實際出發,千方百計地擠出一點時間讓學生進行自學,或者看書,或者操作,或者練習。在此期間以便直接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獲得第一手材料的反饋信息,并且騰出手來到學習困難的同學進行“短動”,利用有限的直接教學時間輪流點撥指導,適時反饋回授。這就是“靜”中求“動”。兩者有機結合、協調統一,可以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
我們生活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創造力。如何面對時代對我們提出的挑戰,提高數學課教學的質量,是我們數學老師面臨的重要課題。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一點嘗試和體會,如何以最佳的途徑培養學生,有待于今后的實踐中更加深入地去探索。
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存在形式,都按一定的節奏變化發展著。課堂教學也具有自身變化發展的節奏。一味地動會使學生喪失獨立思考的機會,會導致課堂教學“虛假繁榮”;一味地靜,學生的主體性無法充分發揮,會使課堂死氣沉沉,了無生氣,當然也談不上好的教學效果。只有將“動”與“靜”有機統一,追求“動”與“靜”節奏的和諧,才能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真、善、美的境界,共創課堂教學活動的“和諧共振”, 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藝術魅力,心隨我“動”,“靜”彩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