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讓學生打破學科壁壘,將政治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可以將專題式教學作為課堂改革的突破口。實施專題式教學存在著教學的知識內容割裂、實施被約束和教學科研工作進行困難的問題,這是由于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難以整合、課程改革進行緩慢和思想政治課教師專業素養停滯不前導致的。優化課程資源、推進課程改革和提高教師隊伍素養,能有效解決實施專題式教學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專題式教學 高中思想政治課 策略
中圖分類號:F016.3;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1-225-02
專題式教學是將教學內容以專題的形式展現出來,是更加注重知識邏輯和認知邏輯的教學策略。專題式教學在橫向上打破學科壁壘,在縱向上貫通學科知識,以專題為單位為學生提供完整知識體系。
一、實施專題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的知識內容割裂
在應試教育之下,各個學科的首要目標變成提高名次、獲得分數,實際上這種為考試而進行的教育不僅難以拓寬學生視野與思維能力,更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因此應試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知識內容割裂問題愈加突出。
一方面,表現在學科與學科之間。傳統教學方式使得學科與學科之間有著明顯的界限,例如在政治課中講述某一案例時,這其中涉及到歷史知識、地理知識等,教師無法將知識點貫通起來,學科之間存在壁壘,所以當學生在地理課等其他學科中涉及到這一部分內容時,就自然無法將學過的知識串聯起來,導致學生所學習的知識是割裂的。
另一方面,表現在同一學科的不同知識存在割裂上。新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內容上更加廣泛,知識更加貼近生活與重視實踐,教師對于四本教材的梳理不夠時,就難以將四本教材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學生自然難以形成有關政治的完整知識框架,因此學生所學的“思想政治”是割裂的。
(二)專題式教學實施過于被約束
在對學校課程進行觀察的過程中,能夠發現,目前大多數學校不具備實施專題式教學的條件與設施。
首先,學校教學設備不足。在實施專題式教學時,往往需要特定的教學設備,如教師想要安排一場主題辯論或者主題討論時,不僅需要類似報告廳的場所,而且需要多媒體教學教具等。但在實際教學中,則會受到教學設備不足影響,難以進行好的情境創設。
其次,課時安排固定。專題式教學需要在教學安排上盡可能地圍繞專題式教學進行,從課前準備到課上引導,以及學生表述觀點等都需要時間,但課時固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專題式教學的實施,更加大了操作難度。
最后,教師能力水平受限。專題式教學要求知識的橫向融合與豎向貫通,在進行一專題時,需要其他學科教師進行輔助,以政治課教師為主體進行專題設計。一個專題的進行涉及到政治、歷史、語文、地理等等,要求教師有強大的組織安排能力,也要求教師深入研究專題,拓寬知識儲備量,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能力水平,以及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
(三)教師教學科研工作進行困難
在教學中,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核心素養的形成。教師進行教學科研工作,存在著以下幾個困難。
首先,教師數量不足。在除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發達城市之外,大多數地區教師和學生的比例是失衡的,一個教師往往要承擔過多的教學任務,以及與教學任務無關的工作。特別是思想政治課這樣的非主科,教師數量更是不足,這導致教師有限的精力難以進行更多的教學科研工作。
其次,考核方式死板。高考在教育過程中起著指揮棒的作用,教育改革的同時也意味著學生成績的不穩定,專題式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融會貫通,旨在打破學科壁壘,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相較于傳統的班級授課制,提升考試成績見效慢,因此教師經常會迫于學校和家長給予的壓力,無法進行教學科研工作。
最后,教師的能力水平不足。教師隊伍中的高資歷教師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已經適應班級授課制,并且有自己習慣的講課模式,專題式教學未必能熟練運用起來。而新上任的教師,對于課堂的把握程度和課本的熟悉度都有待提高,專題式教學很難應用到深刻。
二、分析專題式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難以整合
思想政治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其具有廣泛性與時事性,這就使得思想政治學科具有復雜性。最新版的思想政治教材在內容上更加廣泛與聯系時事政治,教師不僅要熟悉政治課程,關心國事,同時也要廣泛地學習其他學科知識,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才能在進行專題式教學時得心應手。
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課程資源十分容易獲得,可以使用學校的信息庫,也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搜索,廣泛的信息資源考驗著教師對信息進行篩選整合的能力。針對專題的內容進行開發運用時,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質都會直接影響對于豐富信息的篩選與補充,這就使得很多教師,在進行專題式教學前,就對這項繁雜的工作感到厭煩,從而放棄對課程資源的整合。
(二)思想政治課課程改革進行緩慢
一方面,是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之下,課程改革面臨學生成績下滑的風險,傳統講授教學法,雖然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較弱,卻對提升成績最為有效,這也使得很多學校的課程改革流于表面。
另一方面,學校是否能夠出色地完成課程改革,受到教育資源的影響。當前我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數量不足,教師能力與精力難以設計專題式教學。經濟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學校設備的完善有賴于經濟的支持,當經濟情況允許時,地區有更多的資金支持教育,教育也會因此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思想政治課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高
教師長期處在教育崗位,缺少對創新的熱情,同時,教育工作與行政工作的雙重重擔也讓教師缺少創新進步的熱情,學校較少提供科研交流的平臺導致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高。
思政課教師專業素養影響著專題式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實施的有效性,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師必須充分理解教材并查閱其他學科資料,才能設計出好的專題,給予學生最有效的指導。
三、提升專題式教學的對策
(一)優化課程資源
1.開發資源。中學政治課的課程資源開發需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在開發教學內容上,教師自身應該樹立好更加開放融合的觀念,在廣泛的信息中及時吸納有利于進行專題式教學的知識。同時,還要關注時事政治,將政治與政治學科真正結合起來,發揮思想政治課培養愛國情懷的作用。其次在開發教學設施上,學校應盡量解決教學設備落后的現狀,保證基本教學設備等充足。在此基礎之上,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活動場所,如點子閱覽室、模擬法庭等,方便學生更加快速地獲取資源,為專題式教學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
2.整合資源。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教師要肩負教學任務和行政工作,設計專題要求教師廣泛收集信息,掌握相關學科的相關知識點,教師精力有限,因此很難進行高標準的專題式教學。建立交叉型的教師隊伍能夠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專業的問題交給專業的人來解答,交叉型的教師隊伍使得教師能在專題式教學中發揮個人所長,如此才能真正地打破學科壁壘,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推進課程改革
1.提高重視。為促進專題式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更好的實施,領導層要充分調動人力、物力資源,將進行專題式教學所需的設備準備充足,同時充分調動起教師隊伍,根據專題式教學的需要匹配相應的教師隊伍,鼓勵教師研討與創造,給予當前教師更好的薪資待遇,也要不斷吸納人才,保證教師隊伍的活躍。提高對專題式教學的重視不僅僅是領導層的任務,更是教師的責任。教師應該成立起學年研討小組,定期召開研討會,針對專題內容共同設計課程,應用頭腦風暴法暢所欲言,促進教育模式的更新,課后也要及時分享心得成果,同時找到不足之處查漏補缺。
2.調整課時。部分專題知識內容較多,相應教學時間也就更多,而45分鐘很難將專題全部進行完,通常下一節思想政治課要相隔幾天,同一專題銜接不連貫,這就導致學生在這一專題的學習中,知識內容不連貫,思維出現斷層。針對這一問題,在課時上應適度進行調整,如同一專題無法在一課時內完成時,就順延到下一課時,用兩個課時來進行專題,同時也可以根據情況進行合班上課,這樣既辦證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完整性,又能靈活調動教師隊伍。
3.評價生成。完善評價體系是促進專題式教學進步的重要一步,學生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一考定終生”的考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教育的需要,杜威曾在他的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這樣提到“重要的是生長的過程、改善和進步的過程,而不是靜止的成果和結局”。這就需要更加科學和完善的考核評價方式。生成性評價是當前教學的重要思維,它是生成的,而不是預設的,教學過程更加注重學生創造性的發展,通過師生互動使學生獲得提升。
(三)提高教師隊伍素養
1.招聘教師。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必須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納高水平高學歷人才任思想政治課教師,對于優秀的教育者適當放寬標準,爭取做到所選聘的教師是有能力有涵養的,招聘教師要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僅需要引入優秀教師,更需要設立師資隊伍長久發展的目標。首先,要提高教師的薪資水平,不少的優秀教育者,在進入行業前總是因為工資問題而有諸多顧慮,只有切實地提高工資,才能打消顧慮,真正吸引高素質人才。其次,要提供有利于教師科研創造的環境,匯聚人才更要發展人才,為優秀教師創造科研環境也會吸引更多優秀任課教師,可以說人才與科研環境是相輔相成的。最后,要減少教師教學外繁重行政工作,讓教師的精力花在教學與研究上,把教師的時間還給教育本身。
2.加強培養。教師處在教學第一線,能力水平影響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培訓是提升教學能力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特別是思政課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才能始終跟緊時代前沿,掌握最恰當的教學方式,提高自身能力。通過對教師的培訓,能夠促進教師提高專業知識水平、課堂教學技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學校可以開展多項舉措促成對教師的培訓,如理論學習、參觀學習、召開講座、教師沙龍等,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教育理念,加強教師培訓,造就一支高素質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
3.交流研討。教學不應該是閉塞的,集體的思想碰撞往往能夠迸發出不一樣的火花。為了造就優秀的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必須要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一方面,要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思政課教師與本科教師的交流。學校要重視教師之間的交流研討活動,為教師提供機會,如開展交流研討會,讓優秀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展現自己的教學成果,并講述自己在教育中面臨的困難,與其他教師交流,共同進步。思想政治課教師也要積極參加研討活動,通過集體備課等,分析教學的重點、難點,發揮教師集體的智慧,讓個人在集體中成長,集體也在個人的努力下進步。
總之,中學政治課是專門為中學生們開設的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生活性的一門學科,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大相徑庭,應試教育約束思想政治課的創新,學生普遍缺少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且難以將單元知識整合。鑒于此,在思想政治課堂中進行專題式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解征凡.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8.
[2] 胡麗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法治意識素養培養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
[3] 牛田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法創新模式比較分析及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1):91-95.
[4] 劉宇新,亓東軍.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式教學的實施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1,31(03):39-43.
[5] 阮曉鶯.專題式教學在“概論”課教學中的運用及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2):64-67.
[6] 陳若團.高職“基礎”課專題式教學的實踐與應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3):46-47.
[7] 莊文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式教學及其實現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6):49-53.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簡介:婁夢華(1997—),女,漢族,黑龍江七臺河人,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教學(思政)專業碩士。]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