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發展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分工理論辯證地看待社會分工對經濟發展的雙重影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德意志意識形態》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新哲學的誕生,即唯物史觀的形成。分工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論題。文章以分工思想的理論來源為依據,深入發掘馬恩分工理論的發展歷程,從而得出分工理論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形成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 分工理論 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F240;A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1-241-02
《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著作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其內容豐富嚴謹,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其中,分工理論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重要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重點考察了分工的產生、分工的發展以及分工與人類社會的矛盾運動。由此得出一個重要結論:消滅分工,實現共產主義。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分工思想的理論基礎
(一)直接的理論來源:以色諾芬和柏拉圖為代表的社會分工理論
1.色諾芬的社會分工理論。在西方社會早期,色諾芬首次提出了分工理論,關于分工理論色諾芬認為:“一個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藝,所以勞動分工是必要的。”[1]可以看出色諾芬的分工理論表現為一種專門化具體化模式。他認為分工的發展程度與市場規模的大小密切相關,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分工的專業化使得個人只需要掌握較少的勞動技能就可以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同時這也大大提高了生產產品的勞動效率以及勞動者技能的熟練度,大大促進了產品使用價值的提升,使得商品市場迅速發展起來。可見色諾芬通過對市場規模的分析所得出的分工理論在社會發展中具有巨大的影響,為現代化分工體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馬克思正是受到了色諾芬分工理論的啟發,開始注重市場與分工之間的關系。
2.柏拉圖的社會分工理論。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繼承了色諾芬的分工思想,從哲學角度深層次的闡述了分工理論。柏拉圖根據人的個人能力和自身的特質進行社會分工,每個人根據個人的不同本性獲得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充分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提高工作效率,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但實際上柏拉圖的社會分工只是一種職業分工,這也由此劃分了各個不同的社會等級,產生了由分工所帶來的社會矛盾。柏拉圖并沒有從分工的根源去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僅僅只把分工當作維護理想化城邦制度的統治工具。馬克思正是看到了柏拉圖分工思想的弊端從而受到影響,注重從社會分工的根源出發去解決社會所面臨的矛盾,并以分工為起點去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二)豐富的理論奠基: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分工理論
古典經濟學家們關于分工的系統論述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分工范疇的研究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亞當·斯密的分工思想。亞當·斯密對分工的重視主要體現在其著作《國富論》中,在這本著作中,斯密以分工作為研究經濟學的開端,主要從三方面闡述了分工理論。首先關于分工的起源,斯密認為分工的動力在于人的利益之心,人們在經濟生活中為了維持生存需要通過生產交換,貿易往來追求自身利益的發展由此產生了分工。其次斯密認為分工是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分工的基礎上勞動者確定了自己的工作范圍,減少了頻繁換工作的時間并且自身的勞動技能越來越專業化熟練化,從而大大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同時大機器的運作也需要分工協作才能充分發揮生產商品的作用,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最后斯密也看到了分工對社會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斯密認為分工長期地使勞動者重復單一的工作,固定在某個位置循環工作,成為了孤立的部分,喪失了整體聯系以及主體能動性,人們變得麻木無知,缺乏努力奮斗的斗志和動力,社會發展變得萎靡消極。在馬克思看來,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家們只是揭示出分工所帶給社會的消極作用以及種種表象,卻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因此,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亞當·斯密從經濟學角度闡述的分工思想,并對其進行了超越,推陳出新地從社會分工對歷史發展及現實的人的角度研究分工理論,系統地闡述了分工產生的根源、實質以及如何發展和消滅分工。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分工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分工的產生
在現代意義上,社會分工是指勞動者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而進行的勞動行為,每個人分別在某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中從事著不同的工作。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社會分工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分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舊式分工,舊式分工是由自然分工和社會分工兩部分構成。自然分工是人類分工的起點,它出現在原始社會,是一種簡單的分工形式,是按照性別和年齡的差別所形成的生理分工,例如男子從事捕獵打魚,婦女從事紡織及料理家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然分工不能在大范圍內和多樣化的勞動中發揮作用,逐漸失去了其作用,可見自然分工并非是真正意義的分工。社會分工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分工,是指在自然分工的基礎上,人類從事社會化專業化的生產活動并且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表現形式。在這一階段,馬克思認為勞動者從事的分工是被動的,不是出于自由的選擇,人自身的勞動對勞動者來說成為了壓迫和奴役人的客觀力量,同人自身本性對立著。由此可以看出在舊式分工的狀態下,社會分工表現為一種異化勞動以及限制人自身全面發展的形式,成為了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而又表現為發展不足的產物,注定隨著歷史不斷向前發展而消亡。
第二階段是新式分工。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認為,新式分工是指分工只有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才真正成為分工。[2]實現這種狀態的前提是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每個人全面自由發展,解放天性,成為了社會的主人,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了極大滿足和提高。分工完全成為了人們自由選擇的表現方式,從根本上消除了分工所帶來的壓迫和控制人的異化現象。
(二)分工的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闡述分工的發展是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生產力決定分工的發展,同時分工又制約著生產關系的發展,從而在這循環運動中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
1.分工與生產力之間的聯系。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以現實的人為起點,認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并不是思想上的高低之分,而在于現實的人具有改變和創造物質生活條件活動。歷史并不是由思想活動所決定的,歷史首先是生產史。由此馬克思以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生產力為出發點,分析社會分工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并認為分工與生產力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一個民族的發展首先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程度,而社會分工又是生產力發展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現形式。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各地區普遍實現了社會分工多樣化專業化,這同時也促進了生產力向前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緊密相連。
2.分工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聯系。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是生產關系特定的表現形式,在勞動過程中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分工決定并制約著生產關系的發展。從所有制的關系表明,所有制的各種不同社會形態是由分工發展到各個階段所決定的。因而分工發展階段的不同所有制被劃分為五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是生產力極不發達階段,人們生活在原始社會,社會結構只限于家庭組織,人們生存需要僅僅靠狩獵或耕作。第二種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是分工和生產力較發達階段,社會結構從家庭組織逐漸擴大到由幾個部落聯合產生城市、奴隸制。城市之間的貿易往來和海外擴張使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迅速發展起來。第三種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級所有制,這一階段生產力較匱乏,農業和手工業、手工業和商業相分離,使得城鄉矛盾艱巨,形成相對立的局面。第四種所有制關系是資本主義所有制,時代的發展工業革命的到來,這一階段社會分工和生產力普遍發達,大工廠建設以及機械化使用促進了生產力大大的提高,使得社會分工越來越現代化、專業化。但這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社會矛盾的出現,為此分工注定隨著歷史不斷發展而被消滅。社會形態最終走向第五種所有制階段即共產主義所有制,這是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人們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極大滿足的,人們全面自由地發展,人們不在受社會分工壓迫,自由選擇職業。
總之,分工同時具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雙重屬性,一定的生產力決定社會分工的發展程度,一定社會分工又制約著生產關系的發展程度,可見分工對社會發展具有雙重影響,分工既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又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但同時社會分工也伴隨著私有制的產生,分工使得各階級之間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地位存在差異,占有生產資料大部分的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勞動者進行剝削和壓迫,使得社會階級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社會矛盾激化。
(三)消滅分工:實現共產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分工理論的分析研究其目的是對現實的人的關懷。馬恩認為現實的人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起始點,并將現實的人描述為自由全面發展的個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分工在社會歷史進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社會整體發展較弱階段,分工提高了勞動效率和經濟效益,促進了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隨著分工逐漸深化,分工導致了私有制的產生,人的社會活動被固定化,勞動者自身創造出的產物成為了一種統治和壓迫人們的異己力量,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異化,社會出現了階級對立,勞動者喪失了生存優勢,被占有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統治。只要分工不是勞動者自愿的,勞動者就會成為分工的奴役者,人們無法成為一個自由的人,無法解放自己的天性。由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途徑就是消滅分工,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產主義并不是一種理想化烏托邦式的社會,而是一種變革現實、是現存革命化的歷史運動,開放的過程。只有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生活資料按需分配,人們不需要為如何生存而困擾,任何人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意部門發揮自己的才能,分工失去自身存在的意義。因此,只有實現共產主義才能從根本上消滅階級對立和私有制,揚棄異化,消滅分工。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分工思想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啟示
《德意志意識形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新世界觀形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時期最具有價值的科學著作之一。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首次經典地表述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而在這些相互關系中社會分工理論基本形成。社會分工理論對于唯物史觀的形成、社會形態的更替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都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進入現代化社會,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分工理論對于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理論是衡量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表現,對促進我國大力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經濟綜合實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理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實現共產主義。這為現代化社會奠定了以人為本的理論基礎,努力規避社會分工所帶來的矛盾,注重以人為本,實現分工的科學發展。最后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分工強調世界各國的融會貫通,緊密聯系,這為人類社會加快經濟全球化步伐,實現分工的國際化,促進世界各國交流發展起到了引導作用。總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對分工思想的深入研究不僅對唯物史觀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對推進現代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馬克思.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王虎學.馬克思分工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5] 王南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分工和異化理論[J].南京社會科學,2005,(10).
[6] 王虎學.馬克思分工思想的雙重邏輯[J].哲學研究,2013(8):44-48.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800)
[作者簡介:張曉玉(1997—),女,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2020級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