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鳳,滕元姬, 何麗橋, 李 蘭, 李光景, 仇雯麗, 王春芳, 王俊利
先天性溶血性貧血包括紅細胞酶異常、紅細胞膜異常和血紅蛋白異常,其中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 缺乏癥是常見的因紅細胞酶異常而引起的溶血性疾病[1]。G6PD是以X染色體連鎖不完全的顯性遺傳性溶血性疾病,俗稱“蠶豆病”, 臨床表現為G6PD酶表達水平降低,在中國南方廣東、廣西地區的發病率較高。由于其遺傳特性,在男性患者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患者[2]。G6PD酶表達水平不足可影響紅細胞的不穩定性,導致紅細胞氧化損傷、引起溶血反應,嚴重者可引起高膽紅素血癥進而產生神經毒性,威脅患者生命健康[3]。G6PD基因突變可能會引起G6PD酶表達水平降低,廣西最常見的突變基因位點包括95A>G、1376G>T、1388G>A[4]。該研究分析G6PD基因c.1311C>T和c.1004 C>A位點突變與G6PD缺乏癥和酶表達水平的相關性,探討該位點突變是否會引起表型改變,為G6PD缺乏癥提供實驗數據支撐,為篩查G6PD缺乏癥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檢測指標。
1.1 研究對象隨機選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經確診的417 例G6PD缺乏癥患者作為病例組,并選取同期進行G6PD篩查的295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其中,病例組男性261例,女性156 例;對照組男性98例,女性197例。病例組年齡為1~90(35.05±22.33) 歲,對照組年齡為1~86(36.11±18.48)歲,兩組年齡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491)。所有研究樣本均于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檢測,并經臨床醫師診斷確診。本研究的所有研究對象均經受試者本人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全基因組DNA提取采集受試者EDTA-K2抗凝全血2 ml,3 000 r/min離心5 min,去掉上清液,吸取20 μl壓積紅細胞于1 ml去離子水完全溶解,使用G6PD酶檢測試劑盒(上海執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日立7600-serie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日本株式會社日立高新技術公司) 檢測G6PD酶活性的表達。再提取全基因組DNA,于-80 ℃超低溫冰箱保存待測。
1.3 多重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分型檢測使用SNPscanTM多重SNP方法對G6PD SNP c.1311C>T和c.1004C>A進行分型。操作步驟為:① 設計3條探針引物序列,包括5′端的通用引物序列和等位基因鑒別引物序列,以及1條3′端特異性序列、位點鑒別連接序列。兩個等位基因特異性鑒別序列與通用引物連接生成產物基因型,引物序列如表1所示。② 高溫處理短片段基因組DNA并與探針混合物變性復性。③ 加入連接酶反應體系,特異性連接同一模板上緊鄰的配對探針,生成連接產物。④ 通過熒光標記的通用引物擴增連接產物,使用熒光毛細管電泳鑒別不同長度的擴增產物,通過其峰譜鑒定不同位點的基因型。PCR反應程序為:98 ℃、2 min;94 ℃、20 s,62 ℃、40 s,72 ℃、1.5 min,9個循壞;94 ℃、20 s,57 ℃、40 s,72 ℃、1.5 min,25個循壞。

表1 c.1311C>T和c.1004C>A引物序列
1.4 統計學處理G6PD病例組和對照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頻率采用SPSS 22.0統計所得,兩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異通過Logistic回歸計算,并經年齡和性別校正計算P值和風險值。通過在線SHEsis軟件計算兩個SNPs位點的單倍型分布頻率。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G6PD病例組與對照組的性別差異比較本研究納入對象共712例,病例組男性261例,占62.6%,女性156例,占37.4%;對照組男性98例,占33.2%,女性197例,占66.8%。與對照組相比,病例組男性發病率升高(6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OR=3.363, 95%CI=2.459~4.600)。
2.2 兩組G6PD SNP比較本研究選取G6PD基因兩個多態性位點c.1311C>T和 c.1004C>A進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比較,如表2所示,在病例組和對照組中, c.1311C>T位點的基因型TT和CC+CT和等位基因T與G6PD缺乏癥的發病風險降低有關[TTvsCC:(P=0.001,OR=0.373, 95%CI=0.204~0.683); TTvsCC+CT:(P=0.001,OR=0.371, 95%CI=0.203~0.678); TvsC:(P=0.002,OR=0.601, 95%CI=0.435~0.829)。然而,c.1004C>A位點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兩組間的分布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間G6PD SNP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頻率比較[n(%)]
2.3 G6PD SNP與G6PD酶表達水平的相關性檢測G6PD病例組和對照組兩組G6PD酶的表達水平,并比較G6PD SNP c.1311C>T不同基因型之間G6PD的表達水平差異,研究結果顯示,G6PD病例組的G6PD酶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P<0.001),見圖1A。在G6PD病例組中,相對于c.1311基因型TT和c.1311基因型CC患者,攜帶c.1311基因型CT患者有較高G6PD酶表達水平(P<0.001),見圖1B,但其仍低于對照組c.1311基因型 CT的表達水平(P<0.001),見圖1C。

圖1 c.1311C>T基因多態性與G6PD酶表達水平A:兩組的G6PD酶表達水平差異;與對照組比較:***P<0.001;B:病例組G6PD基因多態性位點c.1311不同基因型的G6PD酶表達水平差異;C:對照組和病例組CT的G6PD酶表達水平差異;與CC組比較:△△△P<0.001;與CT組比較:###P<0.001;與對照組比較:***P<0.001
2.4 G6PD SNPs單倍型分析將本研究G6PD突變的兩位點c.1311C>T和c.1004C>A進行在線SHEsis單倍型分型。結果顯示,該兩多態性位點有3種單倍型組合,包括C-C、T-C和T-A,主要為C-C單倍型,在G6PD病例組和對照組分別占89.6%和82.9%。C-C單倍型在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攜帶C-C單倍型與G6PD缺乏癥發病風險增加有關(P<0.001,OR=2.057, 95%CI=1.494~2.832),而攜帶T-C單倍型與G6PD缺乏癥發病風險降低有關 (P<0.001,OR=0.486, 95%CI=0.353~0.669)。見表3。

表3 病例組和對照組的G6PD SNP單倍型分析[n(%)]
G6PD酶是在磷酸戊糖途徑中的關鍵酶,能使反應產物還原型輔酶Ⅱ作為保持谷胱甘肽還原性的供氫體,維持紅細胞的穩定性。2017年,中國G6PD缺乏癥的總體發病率達到0.77%,而新生兒G6PD缺乏癥發病率高達3.39%,其中山西的發病率最低,而廣西的發病率最高[5]。G6PD酶缺陷引起患者嚴重溶血反應、高膽紅素血癥和神經性腦病。既往研究[6]表明SNP影響基因功能。G6PD缺乏癥主要是由于基因突變以及遺傳因素導致G6PD酶表達活性或表達水平降低引起,G6PD位于X染色體長臂,遺傳方式呈X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男性只有一條X染色體,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因此,男性只要發生G6PD染色體變異即呈致病表現。男性發病率較女性高。然而,G6PD酶缺陷患者在沒有外源誘導發病機制時不發病,如蠶豆、某些化學藥物等[7]。在廣西人群中,常見的G6PD突變位點包括c.95A>G、c.871G>A、c.1024C>T、c.1376G>T和c.1388G>A[5]。c.1311C>T是指G6PD基因11外顯子發生C→T突變。近年來,研究[8-10]表明c.1311C>T聯合其他多態性位點的單倍型分型與G6PD酶活性降低有關。廣西地區處于多種遺傳性疾病的高發地區。因此,研究廣西群體的基因多態性具有重要價值。
該研究檢測了G6PD酶缺陷患者的c.1311C>T和c.1004C>A兩位點。結果顯示,在該研究群體中,男性G6PD發病風險高于女性患者,相對于對照組,G6PD缺乏癥患者的G6PD酶表達水平顯著降低;相對于c.1311基因型TT和CC患者,攜帶c.1311基因型CT患者有較高的G6PD酶表達水平,然而,c.1311基因型CT患者的G6PD酶表達水平仍比正常組人群的G6PD表達水平低。該研究顯示c.1004C>A與G6PD的發病風險無關。將c.1311C>T和c.1004C>A位點聯合進行單倍型分析,結果顯示,單倍型C-C與G6PD發病風險增加有關,而單倍型C-T與G6PD發病風險降低有關。c.1004C>A是國內少見的G6PD基因突變類型,在李文瑞等[11]研究結果中,672例G6PD缺乏癥患者出現c.1004C>A基因突變例數僅有6例。在該研究中,共檢出c.1004C>A基因突變8例,其中包括4例雜合子突變CA和4例純合子突變AA。以往研究[12]表明G6PD基因c.1311的等位基因C突變為T,其氨基酸及蛋白并未發生改變,屬于同義突變,與G6PD缺乏無關,并且該基因突變位點主要出現于地中海貧血性疾病中。然而,該研究c.1311C>T位點突變降低G6PD疾病的發病風險,并且本研究群體的疾病診斷排除了地中海貧血。然而,該基因位點不同基因型的G6PD表達水平存在統計學差異,與以上研究結果不一致。其可能原因:第一,G6PD病例組研究群體所選樣本均來自長期居住在廣西地區,可能存在影響該位點的遺傳特異性;第二,病例組人群可能存在其他位點的基因突變,影響c.1311C>T位點突變結果以及干擾G6PD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