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師幼互動是指教師、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交往方式,《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要在區域活動中突出幼兒的自主性。美術是“藝術”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南》也指出要在藝術活動中給幼兒提供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多種機會,指出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和感知與成人不同,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直接感知與藝術體驗。這就需要重構師幼關系,使幼兒能在美術區域活動中積極創造、主動探索,且能利用多元材料與表現方式落實個人創意,從而有序地提升幼兒的藝術鑒賞與表現力,使幼兒能養成良好的審美品位。
第一,師幼互動形式單一,溝通效益不佳。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教師通常會統一布置美術實踐任務,幼兒需根據教師的指導與提示使用美術材料、設計美術造型,自主展現藝術形象。在這種狀態下,幼兒的想象力不足、創新意識不強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實,難以在美術活動中表達個人創意,甚至于會過早衍生出“機械重復”的不良行為,有可能會導致幼兒失去創作欲望。
第二,師幼互動效果不佳,難以幫助幼兒落實美術創意。目前來說,有的教師會過度干預幼兒的美術創作與想象行為,有的教師則存在放任幼兒不管的現實問題,而這兩種互動方式都直接影響著幼兒的素質發展,無法全面突出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自主性,還有可能導致幼兒失去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培養幼兒的積極心理品質。
在現階段的美術活動中,師幼互動方式單一、效益低下,直接影響著幼兒在美術活動中表現美、創造美、感知美的體驗,不利于提高幼兒的審美創造能力。對此,教師必須要在美術活動中優化師幼互動形式。
第一,可以全面解放幼兒,使幼兒敢想敢做,自主利用美術材料還原個人創意,優化幼兒的素質成長。美術活動本就是一種充滿創造力的藝術活動,幼兒不僅可從個性化、藝術化的角度去品評一幅畫、一件美工作品,也可根據自己的想象與創意自主設計美術美工作品,靈活遷移美工表現技法,生動還原個人創意。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科學干預可以幫助幼兒落實創意,而過多指導則會壓制幼兒的天性與創造才能。新型的師幼互動主張以學定教、先學后教,教師的活動指導都是根據幼兒的實際需求展開的。這就便于優化幼兒的素質發展,有利于全面解放幼兒,使幼兒能敢想敢做,積極落實個人創意。
第二,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積極心理品質,使幼兒能夠從小養成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心理品質,且有利于促使幼兒實現個性化發展。《指南》中已經明確指出,要關注幼兒的個性發展,切實尊重幼兒的身心發育規律。在新型的師幼互動模式下,幼兒可以自行選擇美術材料、表現技術,按照個人想象去設計美術造型、搭配各類色彩,凡事都可自己做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就可潛移默化地優化幼兒的積極心理品質,使其從小養成善于思考、主動表達與樂于創新的積極心理品質。由此,則可為幼兒的長遠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三,有助于提高美術活動的效益與質量,可以很好地培養幼兒的審美創造素養。美術是引導幼兒感知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基本形式之一,但是如果一直壓制幼兒的天性、思維積極性,則會影響著幼兒審美感知與創新素養的發展。但是,在新型的師幼互動模式下,幼兒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經歷去欣賞美術作品,也可自行創造美的事物,平等地與教師、幼兒分享美的經驗與體會,分享美的感悟與體驗,而這就有利于提高美術區域活動的效益與質量,也將順利地培養幼兒的審美素養。
綜上,在美術區域活動中重構師幼關系,以和諧、平等、民主的互動形式去優化師幼交往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既可有效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幼兒能主動展開美的創作與實踐,也可促使教師掌握科學保教的一般方法,最終將實現教學相長。具體來說,教師則可在美術活動中優化師幼互動,全面解放幼兒,也要通過科學的教師指導幫助幼兒落實美術創意。
優化師幼互動的基本前提便是要全面解放幼兒,使幼兒能夠大膽想象、積極創造,在美術活動中展現自身對色彩、造型的感知與表現力,使幼兒能始終以“小主人”的身份參與到美術區域活動中。具體來說,教師應通過以下方式解放幼兒,突出幼兒的自主學習與創造行為。
1. 重視幼兒的自主探索
幼兒的自主探索是指幼兒在美術區域活動中根據個人想象、經歷去設計美術造型的自主性學習活動,而每一個幼兒都有權利選擇多元化的美術材料、設計多樣化的美術造型,充分展現自己的藝術感知。在此階段,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家”,在美術區域活動中充分展現個人喜好與個性。
比如在“秋天的顏色”區域活動中,幼兒便可自主將兩種或者多種顏料混合起來,自行制作能展現秋天景色的色彩,然后利用自制顏料去描摹秋天中的各類景物,如田野、森林、大樹、果實等。因為每個幼兒對秋天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所以筆者鼓勵幼兒在班級內說出自己對秋天的感受,如有的幼兒表示秋天是金色的,因為各類花草樹木都開始變黃;有的幼兒表示秋天是紅彤彤的,因為秋天會收獲很多果實,果實代表著幸福,幸福是紅色的;有的幼兒則認為秋天是五顏六色的,因為麥子是金黃的、果實是鮮艷的、落葉是黃色的、大樹也變成了光禿禿的棕色……
在交流中,幼兒認真分享了自己對秋天的色彩感知,然后便可自行使用水彩、油畫棒等美術工具去描繪秋天的色彩,自行還原秋天的景象。這也就能很好地解放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而每一個幼兒都可以自主構圖、大膽使用色彩。
在自主探索活動中,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幼兒,關注幼兒的個性,不管幼兒的想象多么奇異、新鮮,都要支持幼兒在美術創作活動中還原自己的創意,弱化美術表現技巧的標準性要求,關注幼兒的審美創造與個性化表達,使幼兒能成長為懂創新、會創新的人,有效地培養幼兒的創新素養。
2. 關注幼兒的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同樣也是解放師幼互動形式的重要方式之一,因為在美術區域活動中,幼兒往往會面臨著和同伴合作的任務,需與同伴共同完成藝術創造任務。而且,在同伴交往活動中,幼兒也往往能受到同伴的啟發,產生更加豐富、多元的美術創意,非常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美術創作能力。因此,教師要在美術區域活動中設計同伴交往環節,使幼兒不僅能積極分享美術創意,還能合作落實藝術實踐計劃,切實提高美術區域活動效率。
比如在“泥塑之糖葫蘆”美術區域活動中,筆者便鼓勵本班幼兒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制作糖葫蘆,認真學習泥塑制作手法,通過揉、捏等技巧制作糖葫蘆。在小組內部,幼兒可以積極討論糖葫蘆的造型,尋找共同的喜好,積極與同伴討論泥塑制作工藝的操作要點,通過和諧的討論與互助活動掌握泥塑的技巧。接下來,幼兒便可自行制作泥塑糖葫蘆,且能使用禮貌用語請求其他幼兒幫助自己,以便切實落實美術創意。在這一合作活動中,有的小組是通過組內成員的和諧分工去制作同一個泥塑糖葫蘆的;有的小組則通過合作交流熟練掌握了泥塑制作工藝之后,便各自制作泥塑糖葫蘆,但是會在小組內積極分享個人創意與想法,互幫互助。這兩種合作方式都有利于優化幼兒的藝術感知與想象能力,便于提高幼兒的專注力,使幼兒自主按照小組創意參與泥塑實踐活動。另外,各小組也要在活動結束后自行整理泥塑材料、美術工具,清理活動區域,從小養成良好的清理習慣。這樣一來,幼兒則可通過小組合作實現共同進步。
在同伴交往環節,幼兒之間有可能會因為不同觀點而發生激烈爭執,對此,教師不必忙于消除同伴矛盾,而是要觀察同伴之間的爭執是否有利于生成更多的創意,使幼兒在激烈的思維碰撞活動中實現自主表達,從而切實優化幼兒的素質發展。
3. 支持幼兒的個人創意
在美術區域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有可能會產生個性化的創作欲望,這也體現著幼兒的藝術修養。在新型的師幼互動中,教師不僅要全面突出幼兒的自主性,也要關注幼兒的個性化成長,所以如果幼兒在美術區域活動中產生了個性化的想法,那么教師也應根據幼兒需求去整合美術素材,使幼兒能順利落實個人創意。
比如在“裝飾鉛筆”區域活動中,幼兒便需利用各種線條、圖案去裝飾鉛筆的外殼,利用水彩、油畫棒等常見的美術材料將鉛筆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在這一區域活動中,有的幼兒產生了個性化的想法,即想要用小刀雕刻鉛筆的外形,因為他們并不喜歡鉛筆原來的形狀。對此,筆者則準備了護手工具,告訴幼兒在雕刻鉛筆時要注意安全,滿足了幼兒的個人創意。但是,因為用小刀雕刻鉛筆的“危險系數”較大,所以在幼兒用刀雕刻鉛筆時,筆者會一直從旁觀察,時刻提醒幼兒注意安全,全力保護幼兒的人身安全。
另外,還有幾個幼兒想要使用一些裝飾品裝飾鉛筆,雖然裝飾思路有些煩瑣,且會影響鉛筆的功能,但是看到幼兒躍躍欲試的神色,筆者也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即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裝飾鉛筆。這樣一來,便可進一步發散幼兒的思維,使幼兒能主動進行美術創作,非常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審美創造素養,使幼兒能從小養成大膽創新、勇于實踐的好習慣。
在美術區域活動中滲透解放教育理念是十分重要的,教師也要支持幼兒積極說、大膽想、主動做,使幼兒能積極參與美術創造與表現活動,感受藝術的美。
重構師幼關系、優化師幼互動的核心是要突出幼兒的自主性,但是同時也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幼兒能在科學干預與指導下實現素質發展。為此,教師也應在美術區域活動中構建平等、民主的師幼關系,且可通過以下方式指導幼兒。
1. 教師要善于提問追問,優化幼兒的思維與創意
提問追問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干預技巧,教師通過提問追問活動引導幼兒講述觀察所得、個人想法、創新實踐思路等,使幼兒能積極分享美術創意與靈感,便于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有利于優化幼兒的專注力與行動力。為此,教師則應在美術區域活動中設計高水平的問題,善用提問追問技巧實現和諧互動。在此方面,教師應通過以下方式優化提問追問效果。
首先,設計開放式的問題,使幼兒能夠全面分享藝術觀察與體驗過程,保護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以提問引導優化幼兒的藝術感知經驗。在美術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切忌設計片面、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因為這種低水平的提問并不能激發出幼兒的交流欲望,難以幫助幼兒感知美、體驗美。開放式問題則是指答案不固定的問題,幼兒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在美術區域活動中的感受與想法回應教師,所以此類問題更能保護幼兒的交流欲望、發散幼兒的創作思維,所以教師要使用開放式問題去引導幼兒說出美術創意的生成、落實過程,切實優化幼兒的活動體驗。比如在“我愛國旗”美術區域活動中,幼兒便可利用各類美工材料制作國旗。在活動初期,筆者便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知道國旗的樣子嗎?國旗上面有什么?”由此,幼兒則可認真觀察國旗的形狀與造型,根據自己的觀察結果說出國旗的造型與色彩,然后筆者會由此追問:“你會用什么東西制作國旗的樣子呢?”根據觀察結論,幼兒便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作為制作國旗的素材,積極設計國旗、還原國旗的形狀。在幼兒動手的過程中,筆者也會通過“你在做什么?這個星星要貼到哪里?”等問題串引導幼兒主動說出自己制作國旗的具體過程,通過開放式問題引導幼兒分享自己的美工實踐經驗。
其次,根據幼兒的表達設計生成性問題,善于追問,切實豐富師幼交流內容,也要有效保護幼兒的表達欲望。目前,很多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都無法順利激發出幼兒的表達欲望,導致提問追問活動變成了機械的問答,影響了師幼互動效益。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教師則應善于使用生成性問題進行追問,使幼兒能根據問題提示全面分享個人構思、創作過程,豐富幼兒的表達與交流,提高幼兒的藝術表達能力。比如在“好朋友的臉”區域活動中,幼兒則可利用橡皮泥,通過搓、壓、圍合等技巧塑造好朋友的臉部,畫出五官。在這一區域活動中,筆者也會根據幼兒的實踐行為設計生成性問題,比如“你的好朋友是誰?他或者她長什么樣子?”等,引導幼兒分享自己的同伴交往經驗,分享與好友相處的故事。根據幼兒的表述,筆者也會追問幼兒好友的性格特點、形象等,引導幼兒主動說出自己對好友的喜愛與珍惜之情。
最后,鼓勵幼兒進行提問追問,保護幼兒的質疑與創新意識。在美術區域活動中,幼兒也有可能會產生疑問,主動提問追問。對此,教師則應鼓勵幼兒質疑問難,進一步活躍幼兒的思維。比如在“好朋友的臉”區域活動中,部分幼兒也會主動提問,比如有的幼兒會主動向筆者請教搓、壓、圍合等實踐技巧的操作要點,有的幼兒會詢問如何塑造人物的臉部特征,有的幼兒則會詢問其他同伴的塑造對象。面對幼兒的提問,筆者會認真回復,也支持幼兒之間相互提問、積極交流。
2. 教師要善于提供幫助,幫助幼兒落實創意
客觀來講,幼兒的成長經歷比較單純,且美術感知、表現、創造能力的發育水平都比較低下,在美術區域活動中也會遇到諸多問題,有可能無法落實個人創意。對此,教師則應面向幼兒提供必要的幫助與指導,幫助幼兒落實個人創意,切實豐富幼兒的美術感知與創造經驗。具體來說,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幫助。
首先,根據幼兒的美術創意整理豐富的美工材料,優化區域環境,使幼兒能夠積極地進行美術實踐。比如在“添畫圓形”區域活動中,幼兒可在圓形基礎上添加各類物體的形狀,將圓形變成各種各樣有趣的東西。在活動初期,筆者準備了圓形的道具、水彩顏料、畫筆等,鼓勵幼兒將圓形變成各種有趣的造型。在活動進展中,有的幼兒指出想要利用剪刀將自己畫出的造型剪下來,據此制作藝術造型。對此,筆者則準備了兒童剪刀、膠水等手工道具,使幼兒能落實個人想法。由此,幼兒不僅可在添畫過程中制作各類有趣的東西,還能積極練習剪貼技巧,更易于提高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
其次,通過幼兒的美工創意,幫助幼兒掌握美術表現技巧,提高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使幼兒能順利落到實處。比如在“我為好朋友畫像”區域活動中,幼兒在繪畫活動中遇到了一個問題:難以準確回想起好朋友的五官,只能大致說出好朋友的輪廓。對此,筆者則鼓勵幼兒在班級內觀察身邊的同伴,兩兩一組,為彼此畫像。再者,有的幼兒在畫像時無法自主構圖、還原五官,所以筆者便在活動區內巡視指導,一對一指導幼兒學習畫像技巧。
最后,在美術區域活動中注意安全教育,保護幼兒的人身安全。在美術區域活動中,筆者設計了明確的安全規則,幼兒不可肆意打鬧,在手持剪刀或者其他尖銳物品時要保證與同伴之間的距離,且不能潑灑各類顏料,盡量不要用手接觸眼睛、鼻子等五官。在較為完善的安全規則管理下,幼兒也能盡早樹立安全意識,這也就非常有利于促使幼兒實現藝術表達。
3. 教師要善于觀察評價,賞識幼兒的創新表現
觀察是每一位教師所必備的基本教學能力之一,在優化師幼互動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善于在美術區域活動中進行動態觀察,積極總結幼兒的有效表現與創造行為,且要通過必要的賞識教育去激勵幼兒,使幼兒能產生豐富的聯想,優化幼兒的情緒體驗。
比如在“漂亮的房子”區域活動中,幼兒便要自行設計房子的造型,且可根據個人喜好裝飾房子。在幼兒進行美工創作的過程中,筆者則會在活動區內進行觀察與巡視,通過文字記錄、手機拍攝記錄的方式記錄幼兒的精彩表現,且會實時地賞識幼兒的實踐行為。比如,有的幼兒在制作房子時表現出了良好的邏輯思維,會按照個人想法有序地通過繪畫、折紙、剪貼等方式制作房子的模型,然后再選擇合適的裝飾品進行裝點,而且每完成一個重要步驟便會主動整理各類材料。對此,筆者則表揚了幼兒善于整理、邏輯思維較好、行動力較高等個人特點,也鼓勵幼兒與周圍的同伴分享自己制作房子、裝飾房子的實踐經驗。再如,有的幼兒在裝飾自己設計的房子時展現出了多元化的審美,不僅會根據自己的想法裝飾房子,還很善于分享與交流,也能采取其他幼兒裝飾房子的思路,善于處理他人意見。對此,筆者則在區域活動中賞識了幼兒善于交流、善于傾聽的交際能力,也表揚了幼兒具有開放、多元審美觀念的個人特長,希望幼兒能繼續分享、吸納多元化的美術創意。另外,針對幼兒在本輪美術區域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個人關鍵能力,筆者也會及時進行賞識評價,使幼兒能在賞識活動中變得自信自強,切實豐富幼兒的美術實踐與表現經驗。
4. 教師要善于總結拓展,發散幼兒的美術創意
雖然美術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活動,但是各類美術表現技巧卻是相通的,幼兒也應在多元化的區域活動中自主遷移各類美工技巧。對此,教師則應在美術區域活動中發揮總結、拓展的主導作用,幫助幼兒總結美術表現技巧的操作方法,使幼兒能夠盡早形成良好的美術實踐能力。
比如在剪貼畫區域活動中,幼兒便要學習使用剪刀裁剪物品的外形,通過黏合、貼等技巧將單獨的造型粘在一起。在這一區域活動中,筆者會在活動總結環節引導幼兒說出制作剪貼畫的過程,根據幼兒的表述提煉相應的實踐技巧,演示貼、剪、粘、卷等實踐技巧,幫助幼兒從具體印象過渡到抽象經驗,也希望幼兒能夠盡早內化相應的剪貼技巧,提高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在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中重構師幼互動形式是幼兒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實現科學保教、提升保教質量的基本要求。為此,教師則可在美術區域活動中全面解放幼兒,支持幼兒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動,鼓勵幼兒能夠落實個人創意,在幼兒進行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通過提問追問、賞識教育、總結提煉等活動啟迪幼兒,幫助幼兒落實個人美工創意,使幼兒能積累有效的美術實踐與創作經驗,切實優化幼兒的創新素養與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