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芳
(河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 鄭州 450008)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是我國西北、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 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 黃河有約692 km在河南境內穿越而過,流經河南省三門峽市、濟源市、洛陽市、鄭州市、焦作市、新鄉市、開封市、濮陽市8個省轄市。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城市,承接著黃河中游與黃河下游交界,黃河至中游之后,地勢逐漸開闊平坦,水流速度減緩,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水質資源豐富,形成了養殖鄭州黃河鯉的獨特優勢。 多年來,“鄭州黃河鯉魚” 作為地標產品發展呈現勃勃生機,原產地良種保護和繁育、標準化綠色健康養殖、生產技術等日益成熟,產業發展健康穩定。
黃河鯉位居中國“四大淡水名魚”之首,與淞江鱸魚,興凱湖魚、松花江鮭魚,被譽為我國四大名魚,黃河流域幾個省份均有出產。 因其體態豐滿,肉質肥厚,細嫩鮮美,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一直以來,是沿岸百姓每逢佳節或婚喪嫁娶等各種宴席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詩經》中曰:“豈其食漁,必河之鯉”。 民間自古流傳著“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從古至今為黃河鯉寫詩作賦的名流賢達不在少數。 黃河鯉魚不僅是我國、我省魚類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黃河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承載體。
鄭州地理位置優越,年平均氣溫15.8℃,地勢呈現西高東低,黃河流經北側過山東,最終匯入東海,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 受黃河上游沖積影響,帶來豐富的水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有機懸浮物,自鄭州以東,便是華北平原,有機物在此逐漸沉淀淤積,從而使得黃河鄭州段成為了水質肥沃、餌料豐富的天然魚類飼料倉庫, 形成了適宜黃河鯉魚繁殖生長的生態環境。
2007年, 農業部批準建立黃河鄭州段黃河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黃河鯉資源保護、產業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鄭州黃河鯉魚保護區長約118 km,總面積達178 km2,地域保護范圍內土壤屬于暖溫帶落葉林干旱森林草原棕壤土地帶, 地質條件優越,保護區內土層厚,層次明顯,保水性好,水質優良。
鄭州黃河鯉由于生長的水質環境好,生長期長,運動量足,因此肉質緊致、口感鮮美。 優美的生態環境,適宜鄭州黃河鯉魚生長。 黃河鯉肌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以及維生素等,與其它種類鯉魚相比,其微量元素含量高、優勢明顯。 新鮮的鄭州黃河鯉肉質嫩白、口感爽滑、味道鮮美,市場接受度高,深受消費者歡迎,已成為鄭州城市文化的一張新名片。
“鄭州黃河鯉魚” 作為河南鄭州水產品主導品種,2012年5月2日原農業部正式批準 “鄭州黃河鯉魚”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并實施登記保護發布批準文號(批準文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763) 號; 質量控制技術規范國家標準:AGI2012-01-853)。2019年農業農村部公布了中國農業品牌目錄,“鄭州黃河鯉魚”名列其中。
“鄭州黃河鯉魚”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成功認證,不僅加強了河南省漁業品牌的建設,同時,對提高水產品附加值、 增加漁民收入、 加快漁業產業升級、 增強水產品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具有更加重要意義。
上世紀70年代后期,為了滿足對水產品的需求,沿黃流域大量捕撈,一度造成物種瀕臨滅絕,同時,一些外地鯉魚品種在本地進行放養等原因, 造成了黃河流域水環境的破壞和本地野生黃河鯉種質結構的改變,黃河鯉的產量和種質質量直線下降。
主要是生產相對過剩,銷售市場萎靡。 產業化程度低、品牌影響力小、產業發展聚合力較為分散等原因下,黃河鯉僅在沿黃地區一些宴會上提供,百姓日常飲食中對水產品的攝入不足,同時,水產品的同質性,比如:常規鯉魚、建鯉、鏡鯉等,也使得黃河鯉魚的品牌經營受阻,難以快速發展。
受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政策的影響, 傳統集約化水產養殖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現行政策要求, 在沿黃地區的大量養殖企業、養殖戶要么退出水產養殖,要么搬遷異地轉型升級養殖方式, 水產養殖發展空間大幅縮減,漁業水域養殖面積在不斷減少。
在機構改革的大背景下,部門職能弱化,公益性水產技術服務隊伍技術人才嚴重短缺,到基層、塘邊服務積極性嚴重不足。同時,農業系列水產專業普遍受院校專業設置、行業冷熱等因素影響,招生困難,以河南省為例, 設置水產養殖本科及以上的高校只有兩所,從事水產行業的人員越來越少。
目前河南省水產養殖是以傳統土塘養殖為主,小型、分散的個體養殖戶養殖產量超過全省一半,缺乏大型、實力雄厚的養殖企業,從業思想還保留在求穩保底的狀態,缺乏發展新技術、新模式的積極性。
近兩年受夏季洪澇災害和新冠疫情防控的影響,一方面對沿黃流域養殖池塘生產基礎嚴重破壞,另一方面從池塘到市場的運輸鏈嚴重受阻, 并逐步波及到整個產業鏈,特別是終端消費環節影響較大。
鄭州市歷來重視黃河鯉產業發展, 我們應該順應產業發展趨勢和政策倡導,擴大黃河文化影響力,結合三產融合發展新要求,盡快走出傳統、單一的養殖生產銷售模式,實現“發展一條魚、壯大一個產業、振興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標。
通過人工繁殖、 在黃河流域開展黃河鯉增殖放流、實施禁漁期政策等一系列綜合措施,逐步恢復鄭州段黃河鯉魚的繁殖規模,以此為抓手,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實現河南省漁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實現鄭州黃河鯉養殖過程中關鍵數據的采集, 通過分析研判, 進一步服務于銷售和加工等環節。 二是建立專題數據庫,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以種原、繁育、養殖、科研、流通、餐飲、文化為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從而提高行業競爭力。
一是利用歷史、地域、環境、品質等優勢條件,充分利用鄭州黃河鯉這個金子招聘, 進一步規范養殖行業,加強良種推廣,提高產品質量。 二是通過改變傳統的“小、散、亂”的養殖模式,加快產業鏈整合,有效協調苗種、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積極適應水產市場發展趨勢,不斷創新和發展傳統路徑,加快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
一是深入研讀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各級漁業主管部門的部署要求,并加以落實,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二是針對基層養殖戶開展養殖技術現場培訓,同時對養殖模式選擇和日常管理等進行指導。 三是通過技術創新、科研成果轉化,推動優質黃河鯉魚養殖提質增效,加強種業的體系建設,促進鄭州黃河鯉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充分利用“十四五”期間中央各項惠漁資金,做到全省一盤棋,布局優勢產業,在沿黃一帶,建立黃河鯉原良種場、養殖場、加工基地全產業鏈,持續推進和完善老舊池塘改造, 加大力度補助養殖尾水處理設施設備的安裝,扶持龍頭企業,擴大帶動效應,促進水產養殖業向現代化、標準化發展。
近兩年,新冠肺炎疫情對產業造成了一定沖擊,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疫情爆發前,產品從魚塘到餐桌,以“漁民--收購商--批發市場--銷售商--超市/菜市場--消費者” 傳統模式為主,此模式的短板在于流通成本較高、效率低下、品質下降。 疫情爆發后,隨著產業的優化升級,網絡銷售和產銷對接新模式迎來高速發展期,網絡化、智能化態勢加速呈現。疫情發生后,水產品網購成為主要渠道,盒馬生鮮、京東到家、美團買菜等平臺線上生鮮水產品銷售訂單暴增, 這說明當前水產品銷售模式升級創新的空間還很大。因此,水產品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應加強“數字+漁業”的有機融合,才能拓寬營銷渠道,滿足和順應消費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購買方式下對水產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