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有機、生態食物與中國的第三次農業革命

2022-02-23 04:55:33盧成仁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技術

摘 要:農業“綠色革命”帶來農田生態破壞、物種消失、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人體健康等諸多問題,對自然、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們食物需求轉變是中國“第三次農業革命”發生的前提。中產階層壯大、老齡社會深化及其共同促成的主流生活方式變化,是中國“第三次農業革命”發生和轉變的社會基礎。以有機、生態農業為前驅的“第三次農業革命”與農業“綠色革命”及之前的農業革命,在目標、方向及性質上有著基本差異?!暗谌无r業革命”也形成了區別于農業“綠色革命”的人與人的連接方式及相應的食物消費方式,從而在“人類世”這一新的地質年代里于自然、社會兩個層面上,重新修復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雖然“第三次農業革命”已在中國發生,只有解決食物公平問題,“第三次農業革命”才能真正實現和完成。

關鍵詞:有機食物;生態農業;農業革命;技術;食物公平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2)01 - 0069 - 08

一、前言:“第三次農業革命”的社會基礎

從糧食安全(“吃飽”)到食品安全(“吃好”),中國社會面對的食物問題發生了深遠變化。中國改革開放首先從農業、農村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雖有明確的釋放農村生產力的政策目標,但從其內在邏輯上看,著眼點在于解決中國人“吃飽”的問題。2012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創紀錄的6.01億噸,其后一直維持6億噸以上的產量[1],基本解決布朗(Lester R.Brown)所提“誰來養活中國人(Who Will Feed China)”的問題[2]。不過,以化肥農藥除草劑為核心的常規農業種植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則是當下包括市民和農民在內,1中國社會面臨的普遍且急迫的問題。

在居民有機、生態食物消費動機中,除要規避與農藥殘留、激素、抗生素等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兩種饑荒”的說法,即存在著“吃不飽的饑荒”與“吃得飽的饑荒”。所謂“吃得飽的饑荒”,是在常規農業種植中,因為化肥農藥除草劑使用帶來的土壤貧瘠化使得食物本身包括微量元素在內的礦物質元素欠缺,進而帶來人體的營養失衡及相應的健康問題(作物需要通過土壤和微生物吸收種類多樣的礦物質元素,相當部分現代疾病與礦物質元素吸收匱乏相關)。“吃不飽的饑荒”,通過提升產量,儲備糧食可以解決;“吃得飽的饑荒”只有通過安全、健康的有機、生態食物及有機、生態農業來獲得解決。因此,微觀的個人有機、生態食物消費動機與宏觀的食物與農業需求變化有著內在的關聯。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安全、健康食物的獲得。因此,如果說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在農業領域解決了“吃飽”問題、解決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那么后四十年我們就需要面對和解決“吃好”“吃得安全、健康”問題及“如何養好中國人”的問題。從“吃飽”到“吃好”“吃得安全、健康”,從“誰來養活中國人”到“如何養好中國人”,事實上都與農業革命相關,換句話說食物需求上的轉變,帶來并推動了中國從“第二次農業革命”轉向“第三次農業革命”。

同時,中國社會階層和年齡結構也相繼發生了巨大變化。2019年1月,國家統計局將中等收入群體的統計標準確定為月收入在2 000元至5 000元,1以此為計算標準,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已超過4億人[3]。中等收入群體與中產階層人群相互重合,在行為、態度和傾向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在討論社會發展及趨勢時,二者經常被相互指代。中國中產階層有著自身的特性,即年齡序列上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家庭生活中需要考慮老人和小孩的身體健康。因為收入上的相對穩定性,中國中產階層以消費為基礎,用有機、生態食物購買來解決食品安全焦慮和食物健康需要。同時,按照國際標準,21999年中國即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9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2.53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8.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1.76億人,占比達到12.6% [4],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過2億的國家。老齡化社會中,養老和健康成為老年人及其家庭關注的核心,帶來了“康養”概念和意識的盛行。在老年人的“康養”過程中,安全、健康的食物是其中最基礎的部分。因此,中產階層壯大和老齡社會深化及其帶來的社會后果,即在食物與健康的關注中,對安全、健康食物的重視推動并促進了有機、生態農業的發展,催動中國向“第三次農業革命”轉型。

中產階層壯大和老齡社會深化,無疑也帶來了生活方式的轉變與重塑。中產階層在最近30年的階層躍升過程中,從追求發展開始慢慢進入到追求生活品質的穩定和提升;老齡化社會的深化,使得人們從注重工作、勞動,開始轉向追求健康、追求有品質的生活。從以工作、發展為中心到以生活、健康為中心,中國社會主流生活方式開始出現了跨越式的轉變。這一生活方式的變化,不僅是觀念的變化,也是發展方式的變化,即將工作、發展的成果主要用以穩定和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5]。正是這一生活方式的變化,使得人們將目光從“吃飽”轉向“吃好”“吃得安全、健康”,使得“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變成“如何養好中國人”的問題。生活方式的轉變,帶來了重塑食物與農業系統的要求,促成并推進了中國有機、生態農業的發展,帶來了“第三次農業革命”的命題。因此,中產階層的持續壯大、老齡人口的持續增加及其共同促成的主流生活方式的轉變,1是中國有機、生態農業發展的社會基礎,也是中國“第三次農業革命”發生和轉變的社會背景。

二、“第三次農業革命”:如何可能

眾所周知,距今1萬年前后在中東、中國、中美洲區域發生了從狩獵采集向定居農業轉變的農業革命。雖然,定居民并不比采集民過得更豐裕、更富足,且可能過得更辛苦(如長時間彎腰勞作等),但人類食物獲取方式從狩獵采集到馴養動植物的定居農業轉變,也使得人類社會組織方式從隊群走向了部落、酋邦和國家,并對權力運作、交換方式、知識生產與傳遞等產生基礎性的影響。同時,在狩獵采集時代,人類依附于自然而生存(并與自然共生),馴養動植物的出現,使得人類開始以物種選擇(如小麥、稻谷等)的方式改變地球上的自然景觀,并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物種的繁衍方式(由自力繁衍走向他力繁衍)。農業革命使人類從自然的依附者(共生者)轉變為自然的主導者(共生下的主導者)。事實上,農業革命的發生,對自然、社會都產生了巨大且基礎性的影響。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形成了農業的“綠色革命”,即以科學選種、化肥農藥、機械化為核心,帶來了產量增加而勞動投入降低的“第二次農業革命”。 2“綠色革命”與“第一次農業革命”相比,在農業生產方式上從源于自然的有機質投入轉變為以化學、石油工業為基礎的化肥農藥投入,從農業的生物自循環轉變為依靠外來投入品,從“靠天吃飯”轉變為基本“靠人吃飯”,極大地增強了人類社會對農業和食物產量的確定性把握?!熬G色革命”節約了土地資源,節省了農業勞動投入,又能提供充足的食物產量,對于人們免于饑餓、全球減貧、后發國家的工業化發展等都具有支撐性作用。因此,“綠色革命”作為人類農業與食物獲取方式上的第二次革命,其作用和意義無論如何闡釋都不為過。

不過,換個角度看,以農藥化肥除草劑使用為核心的“綠色革命”所帶來的問題也同樣巨大,甚至難以承受。首先是食品安全與食物健康的問題。因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帶來了土壤貧瘠化使得食物本身礦物質元素欠缺的食物健康問題,以及農藥殘留等形成的食品安全問題,讓農業“綠色革命”成為當下食品安全與食物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6];其次是物種與生態系統保護問題。保護自然環境,重要的前提是保護物種[7]。農藥除草劑的使用,殺滅了農田生態系統中的一些生物,破壞了農田生態的平衡和循環,不僅帶來了一些物種的消失,更形成了農田生態系統崩潰的“寂靜的春天”[8]。物種同樣也包括各具變異性和地方適應性的諸多老種子?!熬G色革命”中科學選種過程的標準化和單一化,使得與地方性、生物多樣性相適應的諸多老種子逐漸消失甚或絕滅;再次是環境污染問題。水體是流動的,農田中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不僅對人類飲用水源地造成威脅,帶來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更帶來了自然水域的富營養化?;兽r藥除草劑的使用是農業面源污染的核心因素之一;最后是農藥使用對于農夫自身健康的威脅。長時間暴露在農藥使用的環境中,對于農民健康帶來了直接的危害和影響[9]。另外,居高不下的碳排放,也是農業“綠色革命”后果之一。農業領域的碳排放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9%[10]。因此,雖然“第二次農業革命”使人類成為自然的主宰者,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物種消失、生態破壞、食品安全、人體健康等諸多問題。因此,與“第一次農業革命”相比,“第二次農業革命”對自然、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產生了更為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形成了諸多自然、人類難以承受的問題。

正如張培剛先生在《農業與工業化》中所言,一個國家在工業化完成之后,其國民的食物結構也將隨之發生轉變[11]。根據黃宗智、彭玉生的測算,從1980 - 2010年,中國大陸的食物消費結構(主糧 - 肉蛋奶 - 蔬菜和水果)從傳統的8:1:1開始轉到5:2:3,并向4:3:3轉化[12]。黃宗智先生將這一過程稱之為“隱性農業革命”。1978年以后,正是“綠色革命”技術在中國全面展開的時段,中國農業的“綠色革命”與食物消費的“隱性農業革命”處在同一時間段上。雖然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被看作是由“食物消費轉化”推動的,但無疑“主糧(以及飼料糧) - 肉蛋奶 - 蔬菜和水果”產量的提升,是建立在農業“綠色革命”技術基礎之上,沒有這一技術支撐就很難有食物產量提升及其消費比例變化。因此,對于中國的情況而言,食物消費“隱性革命”與農業“綠色革命”是可以相互表述的。正是有了農業“綠色革命”作為基礎,食物消費的“隱性革命”才有了可能,推動并帶來食物消費“隱性農業革命”的出現和完成。在“綠色革命”與“隱性農業革命”互為表里的過程中,中國食物與農業系統進入并完成了“第二次農業革命”。

對于中國來說,“第二次農業革命”也同樣給自然、社會和個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問題,其中尤為明顯的是食品安全與食物健康問題。龐大的中等收入人群以及高收入人群開始轉向購買有機、生態食物,希望在有機、生態食物中規避食品安全風險并解決食物健康問題。生產安全、健康食物的有機、生態農業,不但是解決食品安全與食物健康的核心手段,也是保護農田生態系統,形構并維續農業生物多樣性,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時,有機、生態食物作為高附加值食品,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因此,有機、生態農業在生態、經濟、社會以及個人健康中所具的作用和意義,使之具有替代農業“綠色革命”,推動并轉向“第三次農業革命”的潛能和價值。這一潛能和價值在數據上的表現也比較搶眼。2005年,中國有機作物種植面積為46.4萬公頃[13]41,至2018年時,中國有機作物種植面積為313.5萬公頃(野生采集97.3萬公頃,有種植物生產總面積為410.8萬公頃)[13]27,已居全球第三位[14]。從2005年到2018年,13年間有機作物種植面積漲幅近7倍,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使得大部分的有機、生態農場訂單呈爆發式增長,雖然在2020年5月前后訂單量開始回落,但在6、7月后隨著經濟發展的上行,訂單量又逐漸回復正常。因為看到有機、生態食物市場的上行趨勢,筆者長期調查的廣州從化銀林生態農場也在2019年下半年擴大了種植面積。由此來看,相當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中國正在從“第二次農業革命”向“第三次農業革命”轉變和邁進。

不過,有機、生態農業并不是簡單反對農業“綠色革命”,從“第二次農業革命”向“第三次農業革命”轉變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價值。有機、生態農業不反對科學選種、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反對的是“綠色革命”給農田生態系統和農業生物多樣性帶來的破壞,希望解決“綠色革命”帶來的食品安全與食物健康問題,從“綠色革命”以化肥農藥除草劑為種植中心的不可持續的外來化學品投入,轉向以環境友好、生物循環為中心的可持續農業的重建,從以土壤為生產基質轉向與土壤共生。如此說來,有機、生態農業是不是要回到“綠色革命”之前的傳統農業上去?這就涉及有機、生態農業與傳統農業區別的問題。第一,有機、生態農業是一種理性農業。相比于傳統農業以經驗為中心的種植方式,有機、生態農業以科學知識來指導農業種植,并在種植過程中驗證知識、總結經驗,回應并補充已有科學種植知識的欠缺和不足,從而在知識科學的基礎上形成確定性、可推廣的種植方式;第二,有機、生態農業是一種科學農業。雖然有機、生態農業內部有諸多不同的農法(如自然農法、樸門農法、酵素農法、澳洲活力農耕等),農法之間也存在著爭鳴,但有機、生態農業將科學選種、機械化、智能化等現代農業技術應用于自身的種植過程中,只是面對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給生態環境及食品安全、食物健康帶來的問題,在科學化的背景下重建有機、生態、可持續種植;第三,組織形式不同。傳統農業基本上以小農和血緣家庭作為組織基礎,當代大多數有機、生態農場以非血緣的獨立個體間合作運營(股份制)為組織基礎,農場內部形成了種植、銷售、運營等分工合作體系,接納并形塑適合農場運作的現代商業(農業)組織內部治理架構。因此,以有機、生態農業為核心的“第三次農業革命”與“第二次農業革命”及之前的傳統農業既有內在的關聯,又在目標、方向及性質上有著基本差異。

有機、生態食物消費、生產領域非常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連接。其消費領域有一個觀念,提出要認識為你提供食物的生產者,并給予生產者合理的經濟回報;也形成了社區支持農業、公平貿易等一系列將有機、生態食物生產者與消費者連接在一起的新形式,進而區別于消費者與生產者作為陌生人并相互盤剝的現代農業消費方式。在其生產領域,有機生態農業認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協作者,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關系(主導下的共生者)。因此,有機、生態農業實際上是在“人類世”這一新的地質年代里于自然、社會兩個層面上,重新修復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

食物需求的轉變是中國“第三次農業革命”得以發生的基礎。就中國人食物需求的新變化和新要求而言,從“吃飽”轉向“吃好”“吃得安全、健康”,從“誰來養活中國人”轉向“如何養好中國人”,如果穿越現象就其實質來看,這種轉向其實是從以化肥農藥除草劑為主的“第二次農業革命”轉向以有機、生態農業為核心的“第三次農業革命”。國人的食物需求變化與中國的農業變革有著直接的關聯,正是食物需求的新變化和新要求,促使中國農業從第二次革命轉向第三次革命。換個角度看,完成了“第三次農業革命”,也就能解決“吃好”“吃得安全、健康”問題。因此,解決“吃好”“吃得安全、健康”的問題與中國的“第三次農業革命”互相聯系、互為表里。

三、食物公平:實現“第三次農業革命”的前提

食物(特別是高品質食物)的占有與社會分層有著密切的關系,即收入(及地位)的高與低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人們食物占有的多與少、好與差。社會不公平的一個重要表征就是食物不公平,食物不公平刺激并固化了社會不公平。在中國的“第二次農業革命”中,透過科學選種、化肥農藥除草劑、機械化等新技術的使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食物產量,讓多數人能分享充裕、豐富的食物,讓原來的好食物、稀缺食物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從而解決了城鄉間的食物公平問題。對于中國有機、生態食物而言,其價格經常高于常規農業食物1至2倍甚至數倍之上,其中的食物公平問題尤其觸動人心。有機食物的食物公平問題,主要表現為因有機、生態食物的價格壁壘,在社會整體的食物分配過程中,開始慢慢形成食物風險分配的“泰坦尼克”現象:收入越高,越能規避食品安全風險,越能解決食物健康問題,反之則越低。有機、生態食物漸有成為社會階層固化表征的趨勢。不過,當有機、生態食物漸成階層固化的表征時,顯然與有機、生態農業領域敏感、強烈的社會公平關懷相違背[15]。

那么,以當如何解決有機、生態農業領域的食物公平問題呢?相對于“第二次農業革命”以增量的方式解決食物公平問題,在有機、生態農業領域也有一種以“能量”解決食物公平的說法,即有機、生態食物含充分、平衡的礦物質元素,營養均衡,不用多吃即可解決人體健康運作所需的能量。換句話說,以少吃、減量,從而讓更多人享有高能量食物的方式來解決食物公平問題。不過,縱觀前兩次農業革命的發生,都以增量為中心來完成革命性的轉變,有機、生態農業若是要完成中國的“第三次農業革命”,也需要在增量在下功夫,用增量來推動食物公平。實際上,有機、生態農業領域對于增量發展,有著相對明確的共識。以國內著名有機、生態食物平臺——WT工坊的銷售為例,半成品食物、兒童零食類食物相對好銷,但最暢銷、不愁賣的是中低價格的有機、生態食物。在WT工坊負責人看來,2020年平臺消費者的價格容忍度在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有機、生態食物的消費者向中低收入人群延伸。新冠疫情的發生,使得中低收入人群開始成規模進場,成為有機、生態食物的消費者;二是中國家庭消費支出中食物支出比例不高。房產、醫療、教育(補習)是中國家庭支出的大頭,留給食物支出的空間較小,整體占比不高?!跋M者的價格容忍度在下降”,換個角度看,實際上也是有機、生態食物的消費端在倒逼生產端做出改變。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WT工坊及其所支持的WT可持續農業發展中心也在推動有機、生態農夫在生產上做出改變,降低生產成本和售價,擴大消費人群,從而真正實現食物公平。這一點亦被大多數有機、生態農夫所認同。不過,降低有機、生態農業的成本容易嗎?難在哪里?

有機、生態農場主要有生產和銷售兩類成本。農場生產成本主要有租地成本、人工成本、技術成本、水電成本、固定資產折舊以及不可預見的氣候風險等。以筆者所調查的銀林生態農場情況看,農場1年出產約59種蔬菜,每個蔬菜品種的種植面積都不是很大,產量相對較小,從而以量少類多的方式滿足城市家庭的蔬菜食用需要和習慣。種植種類多,意味著不可能對每一種蔬菜的種植過程與病蟲害情況做到了如指掌,也決定了種植成本的居高不下。除了生產成本,有機、生態食物售價下降難,也跟銷售過程有一定的關系。在銷售上銀林生態農場除了自銷,還需通過第三方銷售平臺銷掉自身剩余產量(碰到蔬菜豐產期,則大部分產量需要靠平臺幫忙銷售)。農場給平臺的蔬菜批發價約為每斤8~9元,平臺的零售價約為每斤15~16元。但農場的蔬菜生產成本在10元左右,比批發價還高(之所以虧本批發,一是銷售平臺維持運作,需要一個盈利空間;二是當地消費者的普遍接受能力在每斤15~16元,只能壓價銷售)。在這樣的背景下,農場不僅很難降低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更談不上盈虧平衡。因此,銀林生態農場在多重考慮之下,開始選擇自身具有種植優勢的番茄,擴大種植面積,降低生產成本,擴大消費群體,平衡農場盈虧,進而以優勢單品的種植來回應食物公平的問題。

實際上,有機、生態農業領域目前主要以四種方式來回應并嘗試解決食物公平問題。一是不斷探索、提升有機、生態農業種植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和售價。如最大化利用生物循環過程,輕簡勞動,從而降低生產成本。這無疑是最基礎的方法,但有機、生態農業在中國的發展時間并不長,大多數有機、生態農夫的從業時間也不是特別長,探索、提升有機、生態種植技術需要有一個積累和消化的時間過程;二是農工一體化發展,對有機農產品進行工業化開發。以有機小麥為例,通過工廠化運作將之加工為有機餅干,將農業種植與工業化運作結合起來,擴大產量,增加產能,在擴大并多元化銷售對象時,使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成為可能;三是優勢單品種植。通過選擇自身農場在氣候、土壤、種植技術等方面具有優勢的單品,如玉米、番茄、南瓜、蘋果等,提升產量,擴大種植面積,形成種植優勢,降低(或攤薄)生產成本和售價;四是在有機農業與常規農業間走可持續農業生產的“第三條道路”。有機、生態農業種植技術有一個“適地適種”的特點,直接復制性差,大規模推廣難,決定了其成本和售價的居高不下。在一些有機農夫看來,如果生物循環是以元素的循環為核心,那么有機質與化肥的差別究竟有多大?以有機蘋果為例,其糖度、風味和品質可以高出常規種植蘋果很多,但在色澤、表皮光澤度等方面就比不上常規種植蘋果。因此,從有機農業思維中走出來的一些農夫,開始嘗試在以土壤為中心的種植過程中,使用部分化肥和分解速度較快的化學農藥,提高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和售價。但這樣的食物及其生產過程并不以有機食物、有機農業稱之,而以“可持續農業”來命名。希望以可持續農業的生產方式提供量大價低的安全、健康食物(在有機、生態農業領域這是一種比較大膽的做法),回應食物公平的問題。實際上,與“綠色革命”的常規農業一樣,有機、生態農業領域也選擇用增量的方式來回應和解決食物公平的問題。不過,針對食物公平問題,有機、生態農業領域內的這些探索和實踐還在進行過程中,其自身需要不斷的驗證和調整,同樣也需要接受行業、市場和歷史的檢驗和汰洗。

四、結語

正如一位資深有機農夫所觀察到的:十年前有機農夫在從業過程中講情懷、“講故事”,十年后的當下,有機農夫在從業過程中更多的是講技術、講(食物)品質。在有機、生態農業種植領域,少講情懷,多講技術,已漸成共識。從1990年(中國產生了第一份有機食品認證證書)至今,在三十多年時間里,有機食物與有機農業從出口型產業全面轉向了內需驅動型產業;而以十年的光景來看,有機農夫們也從講情懷轉變為講技術。因此,中國有機、生態農業領域內的變化是極為迅速的。面對有機、生態農業的未來,我們無從預測,但有一點可以清晰把握:在社會基礎已經具備的條件下,透過技術、銷售、組織等層面的探索和創新,達成生產成本和售價的降低,讓多數人可以消費得起安全、健康食物,解決食物公平的問題,必然是其中核心的發展方向。因此,國人食物需求上的新變化和新要求,促使中國從以化肥農藥除草劑為核心的“第二次農業革命”轉向以有機、生態種植為核心的“第三次農業革命”。解決國民“吃好”“吃得安全、健康”的問題與“第三次農業革命”互相聯系、互為表里。無疑,“第三次農業革命”已經在中國發生,但對于有機、生態農業而言,只有解決了食物公平問題,“第三次農業革命”才能真正實現和完成。不過,超越有機、生態農業視角來看“第三次農業革命”,其既受有機、生態農業如何決食物公平過程的影響,也受常規農業在“雙減”(減化肥、減化學農藥)、土壤保育等方面措施的影響。將有機、生態農業的發展與常規農業自身的變化,結合起來理解中國“第三次農業革命”的實現與完成,是筆者下一步將要拓展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 - 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407.

[2] ?萊斯特·R.布朗,等.誰能供得起中國所需的糧食[M].陳同斌,等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

[3] ?國家統計局.統計局解讀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數據[R/OL].(2019 - 01 - 25) [2021 - 03 - 22].http://www.gov.cn/xinwen/2019 - 01/25/content_5361066.htm.

[4]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OL].(2020 - 02 - 28) [2021 - 03 - 25].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5] ?盧成仁.社會轉型、食物系統轉變與倫理重構:有機農業中的“中國經驗”[J].江淮論壇,2020(2):152 - 158.

[6] ?菲利普·林伯里,伊莎貝爾·奧克肖特.失控的農業:廉價肉品的真實代價[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9.

[7] ?約瑟夫·H.瑞恰夫.前一千年的簡明自然史[M].范小青,沈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179.

[8] ?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M].呂瑞蘭,李長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9] ?張超.我國農民的農藥施用行為及其健康影響與干預效果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6.

[10]比爾·蓋茨.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11]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60 - 183.

[12]黃宗智.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03 - 125,129 - 131.

[13]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有機產品認證與有機產業發展(2019)[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41.

[14]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FiBL),IFOAM國際有機聯盟(IFOAM - Organic International).2020年世界有機農業概況與趨勢預測[M].正谷(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譯.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2.

[15]福岡正信.一根稻草的革命[M].吳菲,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王 健]

猜你喜歡
技術
探究電力信息和電力通信技術的融合
紅松嫁接方法和技術要點探析
淺析無機房電梯相關技術要點
遼西干旱山區山杏育苗及造林技術分析
大采高綜采工作面初采期間瓦斯綜合治理技術
電力配電柜的應用技術
有關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的分析與探討
淺析建筑物鋼筋砼與砌體結構抗震加固的技術方法
淺談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應用外包粘鋼加固技術
探討電力系統中配網自動化技術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00: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综合色亚洲|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日韩二区三区无|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靠逼视频| 亚洲黄网在线|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1无码网站|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99久久精彩视频| 日韩久草视频|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91青青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 国产精品第一区|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91视频区| 国产性爱网站|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999福利激情视频| 伊人91在线|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亚洲另类色|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亚洲激情区|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h网站在线播放|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国产精品va|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亚洲第一色视频|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99视频全部免费| 国内毛片视频|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啪在线91|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色综合国产|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jizz|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国产综合欧美| 国产97视频在线|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