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
摘要:初中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主要力量,只有初中生真心熱愛祖國并致力于回饋社會,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逐漸成為對社會建設和發展真正的有用的人,這就需要學生能夠以史明鑒。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積極作用,基于此,本文通過對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路徑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以往提高初中歷史的育人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家國情懷;實踐路徑
歷史學科具備了人文學科特有的育人價值,對初中生情感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培養,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個體終身全面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當今社會要求為依據,以歷史史實為基礎,用正確的歷史觀對家國情懷進行詳細的解讀,通過對教材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其目的在于為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以便于更好地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活動的開展。通過啟發學生正確理解家國情懷的意義,喚醒他們的家國情感,增強其民族歸屬感以及建設社會主義責任感。
一、科學制定教學目標,深入理解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的內涵雖然具有層次性,但其根源依舊在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其非常重視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對時代的發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時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深化。就目前而言,家國情懷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其具有獨特的人文精神是需要學生在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上,深化和感悟中華民族所擁有的優良傳統文化,進而達到情感上的認同。對此,初中歷史教師應對家國情懷的內涵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并結合當代初中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科學制定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目標。科學制定教育目標,不僅能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指明方向,也能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檢驗標準,進而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高。一般情況下,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可與情感教育相融合,因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發展,保證教學計劃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除此之外,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應當立足于學生的位置,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指定的過程中,教師不可以自身的標準認知去設定學生的標準。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應當具有的層次性和系統性,因此所制定的教育目標能夠引領初中教學活動的展開,時刻保證課堂教學朝著正確的方向展開。
二、完善歷史教學評價體系,挖掘家國情懷元素
首先,初中歷史教學資源中包含著大量的歷史材料,如歷史故事、圖片、視頻等等,因此需要教師全面整合這些教學資源并認真分析,以充分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教育元素。此外,教師還應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科學引入優秀的歷史作品,在教學中有效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教師在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中,可與地理學科知識進行聯系,分析古代各國的地理位置,以了解當時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軍事發展。所以教師可以結合許多其他學科知識,以豐富家國情懷教育素材。其次,初中歷史教學評價中加入家國情懷,其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思想感情的提高,增強他們對家國情懷的認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追求等。教師應完善歷史教學評價體系,積極開展學生自評和互評,發揮其主體性,不過多干涉學生評價活動,或否定學生自評和互評的結果。初中歷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發現學生存在家國情懷認知偏差,切勿直接指責或批評學生,而是借用評價科學引導他改正自己的認知偏差,使其能夠發現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此外,為保證教學評級的全面性和科學性,教師必須理解每位學生的情感發展特點,積極與學生進行關于家國情懷方面的互動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確保評價體系能夠面向全體學生,以充分發揮其作用與功能。
三、利用多樣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家國情懷素養
(一)運用典型案例
歷史是包羅萬象的,其中便包括一些非常鮮活的家國情懷教育案例,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國家情懷教育時,可以運用一些具體的案例來達到教育目標。通過對歷史教材的分析來看,幾乎每一節課都有著較為經典的案例,它們均可以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或是在課堂總結中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升華。例如,在講“兩漢的科技與文化”教師首先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一同探討一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發展”,使他們能夠了解到兩漢時期王朝實力的強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引入一些具體的教學案例來有效滲透家國情懷,如教師可以分享司馬遷、張仲景等人的事跡,通過這些經典人物的經典成就來激發學生內心的家國情懷,同時,教師可借此機會,倡導學生學習這些歷史人物,努力學習,為國家建設做出貢獻,進而實現家國情懷教育目標。
(二)引入信息技術
時代在前進,網絡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翻新,功能越來越多樣,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五感來獲取知識,也區別于傳統單一的聽課方式,信息技術將靜態的文字知識具象化的功能更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整合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歷史教學中,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完全依賴此,而是強調信息技術要服務于歷史課堂,應用于歷史教育,增強的課堂教學效果,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家國情懷的培養。例如,在講授“林則徐虎門銷煙”時,教師就可運用大屏幕向學生首先播放一段《鴉片戰爭》的影視片段。這樣做不僅可以渲染課堂學習氛圍,設置凝重的歷史情境;而且相較于傳統口述教學的方式,更容易讓學生體會到林則徐利用海水和石灰的化學反應來硝煙的方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學習歷史的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學習平臺,來補充課堂教學內容、延續課堂教學,再者,在網絡學習的環境中學生可以消除直面教師的恐懼,主動性也可得以充分發揮。例如,在平臺上教師設置的一項作業:就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歷史實踐,談談對自己的感觸。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林則徐為國為民的大義,進而聯想到自身,應當努力學習,為國家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進而實現家國情懷教育目標。
(三)開展詩歌教學
詩歌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歷史事件和現象的重要記錄素材,它能夠讓后世人們從中見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不一樣的社會情境,所以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的是還原當時社會生活現狀和歷史發展的關鍵。這些歷史文學作品同樣能夠全面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的種種現象,因此在展開歷史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一些詩歌來開展,幫助學生了解本節課要學習的歷史知識,也要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詩歌的同時,掌握其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這些文學作品時,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時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為國、為民的使命感。例如,在教學“海峽兩岸”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在課堂教學展開前,收集這個時期不同的文學作家所寫下的文學作品。如,在與學生就當時的兩岸關系進行探討時,就可以將《船票》這首詩,豐富課堂探討的內容,幫助學生深刻感受到當時兩岸人民的悲傷、無助情感,以及作者對當時形勢的無奈。通過學習這首詩,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詩歌情感,深刻體會到當時兩岸人民之間渴望統一的深刻思想,也會讓學生發出強烈希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愿望的情緒,同時加強對國家的使命感,進而實現家國情懷教育目標。
(四)充分挖掘教材
所謂的家國情懷,就是指激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悟,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大化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自主進行對歷史知識的探究,同時投入自己的情感進行思想提升。所以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設計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根據歷史教材主動進行探究、學習。教師要讓學生從歷史事件中感受歷史人物,體會其愛國精神以及愛國情操。與此同時,教師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實現對學生思想政治的培養,以及歷史學習綜合能力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中得到家國情懷的全面培養。例如,在教學“七七事變”這部分歷史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本上的文字內容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培養,如就課本上的具體文字描述進行全面探究,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在當時國家危急存亡之際人民的痛不欲生,在閱讀這些文字時有些學生就會發出慷慨激昂的吶喊。這種利用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歷史知識學習,幫助學生在閱讀這些歷史內容時,對當時人們的思想和現狀感同身受,更加積極投身于歷史知識的學習、探究之中,同時也明白了“無國無家”的道理,也堅定了要奉獻自己的力量實現民族富強和人民幸福的決心,進而實現家國情懷教育目標。
(四)深入歷史事件
初中歷史知識的主要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主,所以在開展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深入到歷史事件的學習中,讓學生從探究這些歷史事件中學習到不同的思想感情,同時在這些歷史事件中也會發現不同的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均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震撼,教師在教學這些歷史人物時,也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發現人物性格特點,進而在他們身上加深交過情懷的認識。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歷史和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具備充分的家國情懷,進而在國家發展中主動奉獻自己的力量。例如,在教授“岳飛抗金”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發掘岳飛的性格特點,對學生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如岳飛在抗金斗爭中表現出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浩氣英風等英雄氣節,在保家衛國中的愛國精神,也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岳飛抗金故事的學習,加深家國情懷的感悟,進而達到家國情懷教育目標的全面實現。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教育,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增加民族自豪感、認同感,進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事業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趙霞.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滲透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1(36):97-98.
[2]周也桐.巧用歷史人物進行高中歷史教學——以曾國藩為例[J].林區教學,2021(12):67-70.
[3]宋煒熙,胡琦,肖玉潔,田莎.家國情懷融入中醫臨床課教學的探索與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1,39(2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