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甫琦 盧邦柱 楊凡
【摘要】學校社團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和實踐力的重要載體。本文以廣州L中模擬聯合國社團為研究對象,結合對該社團的教學指導實踐,采用議題分析、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國際理解素養培養成效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模擬聯合國活動的開展對高中生國際理解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公共參與型社團在培養國際理解素養需要不斷豐富教學實踐。
【關鍵詞】國際理解素養;公共參與型社團;模擬聯合國;實踐力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中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因此,增強中學生政治素養和政治認同,既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作用,也要重視中學生公共參與實踐的重要意義。
國際理解作為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在思想政治學科視域下也有獨特的研究與實踐價值。模擬聯合國活動作為高中一種典型的公共參與型社團,對新形勢下學生國際理解素養與社會參與能力的培育有著哪些獨特功能?作用機制與路徑又是什么?本文通過調研對此進行了一定的實證分析。
一、國際理解素養的提出
在中國,與培養國際理解素養相聯系的是以“國際理解”為理念的國際理解教育。“國際理解教育”概念是在二戰以后各個國家越來越密切接觸的國際背景下于1982年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指以理解、和平、共生為價值理念,促進人們消解沖突,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教育活動。目的是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區域、國家、地區的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寬容;加強他們之間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認識和處理全球社會存在的重大共同問題;促使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來了解自己和他人,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變成為有意識的團結互助。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因為學科設置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鮮少與國際理解教育相鏈接。但關于“國際理解”理念的培養,我國一直以來就有。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具有中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的人才。
新一輪課改發布的《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 3 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 6大素養,并具體細化為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 18 個基本要點。(圖1)
其中正式提出要把國際理解素養作為18個中學生全面發展核心素養要點之一。其內涵包括: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
從國家重視以“國際理解”為理念的國際理解教育的建設,到如今明確提出在中學生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中要培養“國際理解”素養,這是國家順應時代大潮流,積極融入國際大環境,樹立國際大國形象,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的重要體現。同時,核心素養的提出,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關鍵”因素,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從國際理解素養的內涵中,筆者認為,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具有“國際理解”素養,可以從知識層面、行為表現層面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中反映出來。
二、“模聯”對培養高中生國際理解素養的可行性分析
中學生公共參與型社團一般是指以提升中學生的政治素養為宗旨,以“模擬參與”公共事務活動為紐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按照組織制度自主開展活動的學生組織。當前我國中學生公共參與型社團多以“模擬參與”的方式的開展活動,以模擬聯合國和模擬政協較為典型,其中模擬聯合國尤為普遍和突出。
可見,中學生公共參與型社團主要有兩個核心特征:一是社團成員興趣愛好相同,皆為喜歡關注或參與公共事務、有較強的主人翁意識,積極行使人民當家的政治權利的學生;二是社團活動核心是“模擬參與公共事務”,與傳統的公共服務型社團相比,活動更側重培養學生關注和參與國際、國內政治和社會公共事務的興趣和能力,更側重學生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等權力的行使。
模擬聯合國(簡稱模聯),是對聯合國大會和其它多邊機構的仿真學術模擬,是為青年人組織的公民教育活動。在活動中,青年學生們扮演不同國家或其它政治實體的外交代表,參與圍繞國際上的熱點問題召開的會議。代表們遵循議事規則,在會議主席團的主持下,通過演講來闡述觀點,為了“國家利益”辯論、磋商、游說。他們與友好的國家溝通協作,解決沖突;通過寫作決議草案和投票表決來推進國際問題的解決。在模擬聯合國,青年學生們通過親身經歷熟悉聯合國等多邊議事機構的運作方式、基礎國際關系與外交知識,并了解世界發生的大事對他們未來的影響,了解自身在未來可以發揮的作用。
1.模聯舉辦的目標與國際理解素養的內涵一致。
模擬聯合國活動關注的問題廣泛,大都是當今各國面臨的熱點問題,例如聚焦國際和平安全、恐怖主義、人權、環境、國際經濟等領域。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和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積極參與這項活動不僅有助于同學們對聯合國的了解,更為同學們打開一扇窗,提供了一個舞臺,讓大家關心世界,用國際眼光來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大大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這與國際理解所要達到的目標: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一致。
2.模聯培養的能力與國際理解素養的表現不謀而合。
與此同時,模聯會議中,各個辯手為了代表“自己”國家爭取最大利益,會議前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代表必須密切關注“自己的國家”,研究和學習一個國家的歷史、政治、經濟、外交政策等方方面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扮演好外交官的角色。準備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多種學科知識的整合過程,代表們需要將政治、經濟、歷史和地理知識與大會要討論的問題緊密結合,思考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這就無形中培養了學生一定國際理解知識。
模擬聯合國活動是一種互動性極強的學習經歷,青年人不僅能夠學習和討論國際事務,還能夠通過實踐來鍛煉自己組織、策劃、管理的能力,研究和寫作的能力,演講和辯論的能力,解決沖突、求同存異的能力,與他人溝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尤其是溝通和理解能力。磨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沖突,而解決沖突最好的途徑就是理解與溝通,這與國際理解素養所要培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目標不謀而合。
3.模聯培養國際理解素養的實踐層面的可行性。
在以往實踐操作中,國際理解素養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上更傾向于在英語或者藝術類學科中,對于具有鮮明學科特色和中國色彩的思想政治課培養較少,更何況是具有時政色彩濃厚的社團類,但是居于上述分析可知,中學生公民參與類社團,尤其是模聯在素養方面具有較大潛力。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已有研究對這一現象關注并不足。
模聯通過模擬國際事件,也就是同學們分組分別扮演代表不同的國家或國際組織,就某一事件進行演進模擬。在模擬之前,勢必要對該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進行研究和深挖;在模擬之中,更要對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進行辯論。而評判當事人在主導事件的作用時,最主要的標準就是站在該國立場上分析其作用。也就是說,參與過模聯活動的同學,基本上會從理性角度、從全局視野、從“利益出發”、考慮長遠影響等方向去分析判斷,更培養了他們通過“辯”來明晰得失的思維方式, 這使得他們的預測更為科學。而沒有很好參與過這種活動的同學,無論是“偏理”的還是“偏文”的同學,在碰到這樣的事件時,都往往會從感性的角度、自我的意愿、或輿論的導向來進行選擇。在此過程中,無論從目標上還是過程中,都與國際理解所要形成的目標相一致。
模聯只是培養高中生國際理解素養常用的社團之一,當然,具體活動除了模擬聯合國以外,還可以模擬金磚五國,模擬 G20 、模擬國際新聞媒體等等。
三、公共參與型社團對國際理解素養培養的實踐
本文以廣州L中學為活動開展對象,對廣州L中學模聯社團進行教學指導并實施,最后通過問卷形式對培養成效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此來論證公共參與型社團對高中生國際理解素養和公共參與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廣州L中學模擬聯合國成立于2007年。近年來,在師生共同努力下,該校模聯社團隊伍不斷壯大,模聯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成為校內最具影響力,周邊具輻射力的重要學生社團之一。該校模聯社團積極舉辦校內培訓、講座、論壇、小型會議等活動,注重培養模聯社員們的學術研究能力、辯論演講能力。活動內容以模聯培訓為主,穿插MUN-Simulation和MUN debating的實戰演練,并由指導老師和模聯社團的管理層對各個社員進行培訓。社團成員積極參加國內外的知名模聯大會,積累參會與學術經驗,獲取各項殊榮。以廣州L中學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時也便于操作。
1.在開學之初,選取廣州L中學2019級高一剛進入模聯社團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關于國際理解素養的調查問卷(附件一)。同時,同一份卷子也對模聯高二、高三級成員做調查,并對兩者進行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1)參加過模聯的比還未參加的更懂國際理解。
(2)參加過模聯的比未參加的對待國際沖突更理性。
在調查問卷中,關于此次中美貿易戰的問題,關于結局,顯然高年級更趨于理性,未參加過模聯的學生態度幾乎一邊倒,符合他們這個年紀沖動,熱血,盲目特點,但其中也多多少少受一定輿論影響。
(3)參加過模聯比為參加過模聯的更關注時政新聞,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從調查問卷中可知,高年級學生更關注全球新聞,比如環境話題、貿易話題、科技話題、醫療衛生話題、疾病和貧窮、以及政治話題。并且在該類話題中,高年級學生更能發表自己比較理性和智慧的想法,以及展示出了較強的國際知識背景。在未參加過模聯活動的學生中,關注新聞的渠道僅僅停留在新聞,缺乏主動關心新聞,所談感想均來源于輿論,對事件本身的背景缺乏深入的知識作支撐,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全屏一腔熱血。
2.在該學期中,在模聯社團中培訓并比賽。廣州L中學模聯社團是每周三下午舉行,一周培訓一次。除了正常的比賽程序講解、比賽技巧講解和模聯歷史淵源講解外,每周定期還會有固定一個新成員講解本周國際大事件。此外,還要求學生每周課外閱讀大量的國外史書和新聞,對他們拓展知識面有很大作用。
3.經過一學期的模聯培訓,再對模聯中高一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附件二),得出以下結論:
(1)對國際理解素養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2)對待國際沖突更理性。
在被調查的模聯新生中,相較于一開始的全憑一腔熱血做決定的,經過一學期的培訓、學習和比賽,在能力上有較大提升。在情感上更理智,對待國際事件也更謹慎。
(3)國際知識增長較多。
模聯會議中,各個辯手為了代表“自己”國家爭取最大利益,會議前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代表必須密切關注“自己的國家”,研究和學習一個國家的歷史、政治、經濟、外交政策等方方面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扮演好外交官的角色。準備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多種學科知識的整合過程,代表們需要將政治、經濟、歷史和地理知識與大會要討論的問題緊密結合,思考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的課外知識量。
四、結語
通過一學期的社團實踐,針對在模聯中通過活動來達到培養學生國際理解的目的,教學效果利用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多種方式進行評估,得到了不錯的結果。進過模聯一學期的訓練,顯然學生國際理解素養有了極大的提升。
盡管如此,上述的論證研究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調查對象數量較少,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一學期為調查研究對象是否體現出一定的成效?期待后期展開深入研究與分析。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16年度課題“廣州市高中生政治素養與效能測評”(編號1201574017)、2019年度廣州市中小幼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專項研究課題“基于中學思政課的學生實踐力研究與培育”(編號GZJYSZ2019-099)、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課題“知識內化視角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研究”(編號20211369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大辭典編撰委員會編.教育大辭典(第1卷)[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25.
[3]雅克·德洛爾.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34.
[4]許甫琦.中學生公共參與型社團的定義、現狀與政策建議[J],廣州教學研究.2019(9):44-48.
[5]盧邦柱,陳多瓊.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研究[N].廣東教學報,2020-08-27(6).
[6]謝可奇.模擬聯合國會議[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1.
[7]李鐵城,鄧秀杰.聯合國簡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8]中國聯合國協會中國模擬聯合國發展情況調研小組.中國模擬聯合國活動發展報告[J].國際政治研究,2011(2):169-177.
[9]劉志賢,張海濱.聯合國70年成就與挑戰[M].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
[10]李東燕.聯合國[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