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輝 狄麗穎
摘要:鄉土資源蘊藏著豐富的地理信息,以鄉土資源素材和情境設置試題,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能力和綜合思維,而且能引導學生關注家鄉,增進對家鄉的了解,樹立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發揮了試題的實踐育人、立德樹人的功能。
關鍵詞:鄉土試題;家國情懷;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
一、引言
2017版新課標[1]以落實立德樹人為宗旨和指導,構建了地理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即地理核心素養承接立德樹人的方向,引領統攝關鍵能力與必備知識。怎樣將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課堂教學、試題設計和實踐活動中是需要首要解決的問題。優化課堂教學、精選試題設計等使其能夠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被認為是發展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鄉土試題能圍繞地理學科情境、學習過程、答題過程展開研究,在答題實踐層面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遷移應用,發展其高階思維以達到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目的。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邏輯表達和實踐應用能力。鄉土地理試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現實問題的機會。學生在解決實際的鄉土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對區域特征有更深層次的感悟。所以鄉土試題能夠落實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和家國情懷,促進深度學習。這需要地理教師加強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學生進行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地理教師首先需要用地理眼去遴選身邊的鄉土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地理實踐活動、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筆者及所在的地理組教師在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學生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的指導下,一直在嘗試挖掘鄉土資源,我們多次借助社團活動設計和開展了一系列落實地理實踐力的地理實踐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筆者就組織地理社團進行過“行走家鄉——漯河的發展演變”實地考察,并對實地考察活動進行總結,將實踐成果應用于課堂教學,設計了關于家鄉漯河的鄉土試題。學生也在行后的反思、討論中提升了學科核心素養,效果明顯。現將形成的鄉土試題呈現出來,供廣大師生借鑒。
二、試題設計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漯河地處黃淮平原腹地,溫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農業特別是種植業發展條件較好,早期農業生產倚重畜力,較少采用機械力。漯河古為淮河支流沙河、澧河交匯處的一個渡口,又名螺灣渡或螺灣河,后演變為漯河,特別是京漢鐵路通車后,漯河迅速發展成為水陸四達,舟車輻輳之地。(見圖1[2])。
材料二:牛行街為漯河市一條街道的名稱。1955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校刊<教學民研究>第十期登載胡兆量、黃河清的文章《漯河市經濟地理》,其中提到"漯河市影響范圍超過了河南省界,是一個全國意義的牲畜集散中心……京漢鐵路通車后,漯河市代替周口而成為巨大的牲畜集散中心……到了1931年達到了4萬頭的空前紀錄。這里所說的"全國意義的牲畜集散中心"、"巨大的牲畜集散中心"就是坐落在漯河市的牛行街。改革開放后,機械化帶來了農業的大發展以及全國范圍內陸地交通條件的改善和縣鄉鎮各級牲畜市場的開放,牛行街的集散中心的地位逐漸弱化,再加上抗日戰爭、三年自然災害和文革動蕩等社會因素,牛行街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材料三:工商業階段,漯河市依托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和國家二級交通樞紐涌現了雙匯火腿、衛龍辣條等知名企業。漯河市是中國首個“食品名城”,憑借親水融綠、環境秀美的城市風貌,先后摘取“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桂冠。
(1)分析漯河市牛行街曾成為全國六大牛市之首的原因。
(2)分析改革開放后牛行街逐漸衰落的原因。
(3)2020年9月,源匯區政府大力扶持5G硬件、機器人、智能家電等5G智能制造項目的研發和生產,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當地缺乏頂尖院校和科研機構,應利用當地農業資源優勢發展優質農產品加工業。你贊成哪種觀點,請闡述你的理由。
三、設計意圖
筆者認為鄉土試題能從思維品質出發,構建富含地理思辨的地理試題情景,以及可利用鄉土素材、圖表等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和區域認知能力,落地地理核心素養。本試題是在進行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活動的任務單的基礎上形成的,體現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考查目的,強化了家國情懷等思想觀念和責任擔當等道德品質為內容的核心價值,還考查了信息獲取、理解掌握、知識整合、研究探索、操作運用、語言表達、人文思維、創新思維等為內容的學科素養和區位理論等必備知識。鄉土試題也體現了對學生考查要求的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即用鄉土試題對學生進行考查,契合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一核(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四層(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和四翼(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體現了考查考生的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考生的地理學科思維。
第(1)題中,考查“商業的區位條件”,學生需具備準確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試題采用鄉土案例——學生生活的城市,在進行實地考察活動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領悟到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場等條件對商業的影響。圖1和材料二提示了漯河市的地理位置——河南省的中南部,市場輻射范圍大。“京漢鐵路通車后,漯河迅速發展成為水陸四達,舟車輻輳之地。”指出了漯河市的水陸便利,交通發達。“農業特別是種植業發展條件較好,早期農業生產倚重畜力,較少采用機械力”,點出了市場廣闊——早期種植業發達對牛的需求量大。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一直是學生的短板,很多學生遇到問題很難運用地理知識和原理去解讀,本試題以身邊真實的案例為突破口,學生會豁然開朗,再遇到地理問題時,會有意識地拓展自己的想象力、觀察力、比較判斷能力、分析與綜合能力等從而達到深度學習、感悟地理原理的目的。尤其是滲透的鄉土元素,不僅給學生提供了鄉土地理知識,增強地理學科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更深化了對地理原理的理解。
第(2)題中,考查“商業區位條件的變化”,要求考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已有知識,大膽探索。結合時間信息“改革開放后”,聯系到生產力的大發展,機械化代替畜力,對耕牛的需求量減少;其他地方牲畜市場的開發帶來的競爭,以及社會環境的不利因素使牛行街日趨沒落,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學生親自到過僅存有街名的牛行街,相信他們的體驗感會更深。
第(3)題中,開放性試題能引導學生在地理學習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探索,能拓寬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地理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本題是在教師帶領學生通過本土化的事例、材料,創設本土化的真實問題情境,開放式的設問,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在對建設家鄉的建言獻策中領悟家鄉的發展條件(區域特征)和發展歷程(發展演變)。試題將學生對國家的愛國主義教育與熱愛家鄉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融鄉土性,時代性,教育性于一體,融知識、能力、覺悟于一體。開放性的設問在贊成意見中考查了漯河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區位條件及其有利影響。學生需要在材料中提取“親水融綠,生態宜居水城,環境優美”等信息。在國家二級交通樞紐中提取“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交通便利”等信息。此外還能提取出“政府政策支持”等,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等內容是在對比中得到的,這又是綜合思維的體現。反對意見中考查了漯河市發展食品工業的有利條件和有利影響。學生需要提煉:農業資源優越,農產品豐富,食品工業原料充足,勞動力豐富、廉價,食品工業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等。從“中國首個食品名城”中能夠提煉出發展食品工業歷史悠久,經驗豐富。有利影響可以從食品產業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的協作條件好,利于發揮產業集聚效應以及利于食品品牌的宣傳,知名度的提升,利于開拓和發展特色旅游、研學教育以及創意文化產業等。高中階段也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本設問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深度,幫助學生落實了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等核心素養。
四、參考答案
(1)①地處中原腹地,地理位置適中,市場輻射范圍廣;②當時漯河種植業發展基礎好,對耕牛等畜力的需求量大;③沙潁河航運東通于江海,陸路運輸西達與山川,京漢鐵路貫通南北,水陸交通便利促進了牲畜的集散。
(2)①改革開放后,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機械化代替了畜力,對牛的需求量減少;②全國范圍內陸地交通條件的改善和牲畜市場開放到縣鄉集鎮使得牲畜集散中心地位逐漸下降;③三年自然災害和文革動蕩等社會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得商戶日趨減少。
(3)贊成發展5G智能制造項目,理由:“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環境優美;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交通便利;政府政策支持;高新技術產業代表產業的發展趨勢,利于帶動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利于區域城市化建設。
贊成發展優質農產品加工,理由:勞動力充足、廉價,農產品豐富,食品工業原料充足,而且食品工業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國家首個食品名城,發展食品工業的歷史悠久,經驗豐富;食品產業基礎設施完備、配套產業(如包裝產業、冷鏈物流等)的協作條件好,利于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大力發展食品工業,利于食品品牌的宣傳,知名度的提升,利于開拓和發展特色旅游、研學教育以及創意文化產業等。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吳俊范.近代中原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及影響[J].中國地理歷史論叢,2006(01):15
[3]狄麗穎.城市道路名漫談——以漯河市為例[J].現代城市,2015(02):54-5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基于鄉土資源的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研究》(課題編號:JCJYC2012111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