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紅
摘要:每一位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相當于普通學生而言,特殊教育的學生可能在身體或者心理上存在著差異和不同,他們雖然是一群特殊群體,但也對知識充滿渴望,希望所有人都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這就對教師也有了特殊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能夠擁有一些特殊的才能和方法,針對每位學生不同的情況,作出合理的引導和教學,融合教育背景,盡可能的滿足特殊教育群體的學習與發展需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教育背景;特殊教師;如何提升能力
特殊教育因為某些原因,缺乏師資,或者說師資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還無法滿足培養特殊教育群體能力的目標和要求。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特殊教師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技術水平不高,對特殊教育群體的教育方式和內容比較單一和刻板;部分教師缺少專業的任職培訓的機會,沒有切身聯系生活實際與教學實際,教學內容比較空洞,缺乏實用性。因此,特殊教師應該從多個方面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F我就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特殊教師的能力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一.多學習基礎知識,拓展視野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甚至優秀的特殊教育教師,就必須得有扎實的基本功,首先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知識功底,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和框架,同時也要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包括一些相關的關于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為特殊教育群體答疑解惑,滿足各種級別,各種類型以及各種形式的特殊教育群體的康復訓練要求。
例如手語的學習,教師要自己先通過閱讀書籍,上網查詢資料,觀看視頻等多種方式學好手語,才能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是教師與特殊教育群體,視覺上有缺陷的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只有扎實的文化基礎,才能實現二者的有效溝通。
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拓展自己的視野,間接性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掌握基本技能,多加實踐
特殊教師在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之外,還要掌握較好的基本技能,并且多加練習和實踐,增加熟練度。例如音樂,唱歌技能;書法技能;舞蹈,繪畫等技能,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做針對性指導,教學生學習盲文,對學生進行感覺,聽覺,視覺等多個方面的綜合技能訓練,糾正學生不規范的行為。在學生對所學習的技能熟悉以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掌握技能。
例如針對視覺有障礙,但聽覺很靈敏,并且對音樂比較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學生唱歌,甚至使用樂器,一方面彌補學生生理上的缺陷,另一方面讓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對自身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三.培養特殊能力,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
面對特殊教育群體,教師除了要具有基本的一般的教學能力以外,還要掌握特殊的能力,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基本的教學能力包括教師懂得如何研讀和利用好教材上的知識;學會整合收集教學參考資料;有基本的動手操作能力;懂得合理設計教學方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通過這節課想讓學生掌握什么樣的知識或者提升什么能力;有合理的教學內容,把握好課堂重難點;還要能夠有效組織和控制課堂學習,維持課堂秩序,保證課堂有序進行。特殊能力則指的是教師要懂得如何對特殊教育群體進行教育鑒別,通過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習慣及時做出診斷。另外,要根據特殊教育群體在行為上的缺陷,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
例如,在教學的開始階段,部分學生剛步入學習,可能還不太適應,教師要懂得安撫學情緒,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多加詢問,給予足夠的關心和關懷,尊重每一位學生;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教師要及時疏導學生,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同時教師又要在某方面嚴格要求學生,建立在學生面前的威嚴形象;張弛有度需要教師自己把握。
四.及時反思與評價,揚長避短
教學反思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有重要意義,它有利于提高教師對自身的認識,優化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揚長避短,查漏補缺,加強對學生和課堂的把握。而教學評價是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可以加強彼此之間的了解,相互學習,互相借鑒。教學評價對教師有著激勵作用,讓教師明確自己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優點和缺點,長處與不足,還有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亮點以及細節性問題。通過對實際情況的了解,為以后的教學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教學反思與教師之間的教學評價認清自我,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不斷完善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總結:
特殊教師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是一項神圣而偉大的教育事業,同時也有艱辛和困難,教師要承擔起對特殊教育群體的責任,杜絕歧視,做到一視同仁,尊重和關心每一位學生,用心呵護他們,溫暖他們,同時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做好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柳明溪,鄧思瑞.關于特殊兒童評估現狀及得到的啟發[J].中國特殊教育,2007(8)?:15.2
[2]徐臻美,楊玉潔.如何利用資源教室在隨班就讀中的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0(3)?:?14-17.
[3]李永新,楊志恒.中國特殊教育概論.華夏出版社,19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