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冰
摘要: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體會到寫作的重大意義,在此同時,打造出更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讓學生能在完成寫作任務的同時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把每一次的寫作都視為自我發展、自我突破的契機。教師要秉持著正確的思維體系和教學模式,緩步把人文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寫作課程中,同時讓學生在完成寫作任務的同時,能成為一個熱愛寫作、熱愛分析、熱愛思考,懂得人世間的真善美的個體。教師要創設出更為活躍的寫作氛圍,助力學生的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體系;人格分析;道德教育;綜合發展
小學語文教師要豐富寫作教學的內涵,同時能讓更多學生懂得強大的寫作能力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不單純指代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語法運用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素養。換言之,教師要讓學生把強大的人文素養和人格力量通過寫作這種形式呈現而出,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成為一個在寫作中收獲滿滿的人。教師要化解學生的長期存在的被動思維和機械思維,還能讓學生用個人的勤學苦練去造就不凡的超越。教師要更用心地點撥學生,讓學生在寫作的世界中找尋到自己的前進道路和方向。
一、不斷地轉化學生的思維和意識
思維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為。每一個學生都要試著去改變自己的思維形態,不要再把寫作視為對于文字的隨意撥弄,而是讓學生懂得唯有把真實情感和真實人格力量注入到文字之中,才能讓文章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變得更為強大。學生需要從現在開始加以轉變,能用正確的思維去完成寫作任務,懂得:寫作就是一次精神轉變的歷程,也是讓自己的人格變得更為高尚的過程。
例如,在教授《習作:我的心兒怦怦跳》時,教師不能讓學生以應付懈怠的狀態去勉強完成寫作任務,由此寫出的文章也是難以具備較高的水平的。教師要令學生認真地搜尋自己的記憶,在記憶深處尋找到讓自己記憶猶新的、難以忘卻的、閃耀著光輝的人生歷程。教師在幫助學生挖掘出相關的內容后,再讓學生能用細膩的筆法加以呈現,尤為重要的是,教師要讓學生能懂得:要把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要把時間對于心靈的沖擊變化為一次人格的成長。學生對于一次事件的認識不僅僅局限于情感的感動,而是將其延展為對于思想和人格的升華,這才是成長的標志。
二、督導學生將人格力量注入到寫作中
有一位世紀文豪曾說道:讀書就是在和一群道德高尚的人對話。學生不能成為一個只懂得雕琢自己的文字,更為重要的是要在呈現自己的文字后,把強大的人格力量注入其中,讓文章能夠取得精神上的優勢。教師要勤于鼓勵學生,善于從自己的身邊發現那些道德崇高、思想偉大、精神力強大的人,這些的人也是值得寫的人物。教師不能讓學生以一種刻板的、浮躁的狀態去完成寫作,而是要讓學生能在深入反思、深入總結、深入探究后,更加懂得寫作的意義。
例如,在教授《習作:生活萬花筒》時,教師要讓學生能把自己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統統地納入到文章之中,讓文章富有煙火氣。學生尤其要善于把記憶中的人格高尚、靈魂美好的人物呈現在文章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寫相關的人物的同時,讓寫作者能以一種平和的姿態去分析所寫的人物。學生要把崇高人物之所以崇高的內在原因加以分析和剖析,同時能讓更多的學生在分析人物后,把他們各自身上的崇高、偉大、堅貞不屈、務實、勇敢、博愛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同時能讓學生在品味相關的人物的美好特質后,自己也能受到相應的洗禮和影響。
三、幫扶學生從寫作中去找尋到自己缺乏的力量
每一個成長時期的學生的內心都是脆弱的、無助的、亟待幫助的。教師要讓學生能熱愛自己的學習任務,繼而讓學生能在完成寫作任務的同時,逐步成為一個人格崇高的人。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姑且不論寫作的內容會讓學生的人格得到升華,僅僅寫作本身就會讓學生的人格得到升華的可能。
例如,在教授《習作:寫觀察日記》時,且不說學生要完成的內容究竟為什么,僅僅從完成觀察日記本身而言,學生就能夠逐步養成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善于把感性思維轉化為理性思維的寫作習慣。教師要通過寫作觀察日記來幫助學生,讓學生具備強大的積蓄力和耐久力,且能讓學生通過深入地觀察和分析,讓自身的實事求是的思想得到進步和提高。
小學語文教師要試著幫助全體的小學生走入到一條正確的語文學習道路上,讓學生能重視寫作對于人格的洗禮作用,讓學生消除刻板的認識。教師需要懂得:學生唯有認真積累、認真學習,才能更加懂得寫作對于自己的意義,也才能讓本人化解思維難題。教師需要用心去概念學生的寫作理念,令學生在寫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不足之處。教師還要保持一種感染力,讓學生在受到情感的洗禮后,用充沛的熱情去完成寫作任務,隨后讓自己的人格力量得到顯著的強化。
參考文獻:
[1]羅莉.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策略[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20, 000(006):65.
[2]王珂. 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策略的分析[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 2019(1).
[3]王偉平. 依托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積極人格特質的具體思考[J]. 課外語文, 2020, 000(007):P.42-42,44.